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西周的周厉王的故事

关于西周的周厉王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84 更新时间:2024/1/15 17:36:29

周厉,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约公元前857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

周厉王生前并不叫周厉王,他叫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周厉王是后人给他的谥号。“杀戮无辜曰厉”,因此后人叫他周厉王。中国人厉害,发明了谥号这东西,以对统治者的一生盖棺定论,终审判决。虽然绝大部分都不客观,因为都是继承者给的,但极少数连继承者都看不下去的,还是比较客观的。周厉王就是。周厉王是以中国历史上开“杀戮止谤”先河的皇帝而著名的。什么是谤?就是公开乱骂人。谤,毁也。—《说》。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就是捏造事实,公开说就是谤,背后说就是诽,也叫讥。但在“止谤”问题上他不是最厉害的,后来居上的汉武帝最厉害,不但“谤”杀,连“诽”也杀,甚至连“腹诽”都杀了,“腹诽”就是你不拥护我,你不必说出来,连心里想都不行,我就杀了你,就算亲戚也不放过。在爸爸死后,姬胡继位。他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实行“专利”政策,将能赚钱的行业全都收为皇营,收入全归他,不准国人进入谋生。结果“民不堪命矣!”(人民受不了了)他还自作聪明,发明了特务行业(没错啊,就是他发明的,当时叫“卫巫”),命人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在他的高压政策下,国人“道路以目”,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国是,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说话,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赶快走开。他十分满意。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有人劝谏他道:“是障之也!”(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不让人们说话,难道比防治洪水还重要吗?洪水来了,会死很多人,堵塞言路也是一样,甚至祸患更大。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这个蠢货哪听得进去啊,听进去他就不是厉王了。结果爆发了“国人暴动”,被赶下台了。中国历史,很少有客观的记录,因为著史者必须“政治正确”。但周厉王例外,他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周厉王也不是没有贡献,他至少贡献了几个流芳千古的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至“专利”。但他最大的贡献是谁也没想到的,因为他,中国历史上在2900年前,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政体—“共和行政”,并从此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这可是伟大的贡献啊!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更多与周厉王有关的www.xueshiboke.com有很多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翻译,完整注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

  • 文王哪年被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即位(帝辛)约是公元前1075年左右,姬昌逝于公元前1056年,据此推算,姬昌应于1067年获释,被囚七年,则1074年被囚,是纣王二年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

  • 孟子为什么不相信《尚书武成》中关于商纣王和周武王进行牧野之战的记载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孟子的诡辩!孟子口口声声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然而他标榜的周武王却也是违背周文王“仁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这是高唱“仁人无敌于天下”的孟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能对自己说不相信。但牧野之战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孟子心里信不信他自己最清楚。周文王重用姜尚。在商纣王时期,文王(当时被封为西伯)曾

  • 简述周朝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弟。被封于周,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褒人所

  • 伯邑考真被商纣王剁成了肉酱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商周交替之际,除了那些以胜者姿态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诸如周武王姬发、姜子牙、周公旦等人;还有那些因有违天道人伦的败类们,诸如商纣王、苏妲己等人;当然还有因那些臭名昭著的败类而惨死的忠烈的贤臣良将,诸如被挖心的比干,被做成肉干的鄂侯,还有被剁成肉酱的九侯和伯邑考。但九侯被剁史书有记载,至于伯邑考

  • 事半功倍近义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事半功倍近义词:一举两得,一本万利,一石两鸟,一箭双雕,渔人之利[拼音][shìbàngōngbèi][释义]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

  • 求事半功倍的故事或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白话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

  • 美女换姬昌,商纣王真的是因为贪恋美色释放姬昌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商纣王帝辛,人们往往给他贴上贪恋美色的暴君标签。除了著名的红颜祸水妲己之外,其实还有个典故,足以说明商纣王爱美女的极高“境界”。那就是他臭名昭著的“美女换姬昌”,有莘氏美女被姜子牙供奉给了商纣王,以换取周文王姬昌被释放,还赐他弓矢斧钺,领征伐大权。但仔细一想,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被刻画得如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