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是十六帝还是十七帝?

明朝是十六帝还是十七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58 更新时间:2024/1/16 14:02:50

题主展开的补充说明认为:“大众眼中明朝是十六位皇帝”,百家论坛说“明朝是十七帝”,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正确。不过申明一点,南明王朝的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是为弘光帝。但是这位福王,即位后偏安一隅,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仍然是花天酒地,腐败不堪。给后世留下恶劣影响,他没有列入大明列祖列宗,倒是无所谓。关于“十六”和“十七”的问题,说明如下:

十七帝帝名

帝号帝名在位年数

太祖朱元璋洪武1~31年

惠帝允建文1~4年

成帝棣永乐1~22年

仁宗高炽洪熙1年

宜宗瞻基宣德1~10年

英宗祁镇正统1~14年

景宗祁钰景泰1~7年

英宗重祚天顺1~8年

宪宗见深成化1~23年

孝宗樘弘德1~18年

武宗厚照正德1~16年

世宗厚嘉靖1~45年

穆宗戴垢隆庆1~6年

神宗翊钧万历1~47年

光宗常洛泰昌1年

熹宗由枚天1~7年

思宗由检崇祯1~7年

共计:十七帝名,十六位皇帝。

“二进宫”的英宗

重祚的意思就是第二次登基做皇帝。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只有英宗皇帝朱祁镇是两次登上帝位。这种情况历史上有先例,如唐中宗李显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37岁的宣宗已经在位十年了,政绩考核结果,创新不足,守成尚可。这一年突然因病去世,他九岁的长子朱祁镇继承了大明江山。

凭心而论,大明王朝的没落衰败就是起于朱祁镇的英宗时代,根源就是封建社会痼疾一一宦官擅权。

这就是明朝仁宗时期的司礼太监王振,太监那一套招式已经用老的套路,哪里瞒得过顾命五大臣和张皇太后的眼睛,于是召开御前会议,侍卫一脚踢飞王振,张皇太后颤声说:“斩立绝!”

五大臣和英宗连忙跪下为王振求情,希望免除王振一死,张皇太后此时如果坚持下去,王振必死无疑,那就没有造成帝国危机的“土木堡之变”,也就不会带来后面无穷无尽的各种矛盾。历史就是这样的玄妙和无情。

当英宗成为双十年华的帝国首领时,王振已经站稳脚跟,成为当朝权!这个对军事求经不懂的权,不顾国家地方卫所的兵力从明初的250万减少到125万的严峻现实,为了一己之私,骚动年青的英宗皇帝亲征蒙古的讨伐。

历史上有名的“超级组团西征军”几十万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一路上“看花还看花,渡水复渡水,春风江上路,不觉入虎口。”

被围困在土木堡山上,英宗英气勃发,端坐草地临危不惧!朱祈镇不幸被俘!

堂堂的一国之主落入敌手,朝廷和事发地宣府和大同,准备了数额巨大的赎金,蒙古也先就是“奇货可居”,收钱不放人,准备更大的行动一一进攻北京。

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朝中首席参谋长徐有贞力主迁都南京。

侍郎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等根本反对这种行为,力主坚守北京,为了应对蒙古也先手中英宗这张王牌的份量,降低英宗价值,孙太后同意英宗的异母弟弟朱祁钰登基称帝,同时册封英宗皇帝刚一岁的长子为皇太子。

九月二十三日,朱祁钰在非常简单的仪式下登基,史称景帝。今天回顾这个事件的应急措施,我认为孙太后和朱祁钰的决定很正确!

朱祁钰一共在位八年,这八年的大明朝年丰不顺,内忧外患不说,自然灾害也频繁出现。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景帝好歹熬过去了,他也有一番雄心壮志,无奈景帝可能是受不了身心疲惫不堪的压力,病逝于景泰八年三月十四日。

(朱祁玉影视形象)

今天看这段历史,朱祁钰对于朱祁镇严防死守,牢牢把握江山社稷,作了许多不尽人情的事情,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可能都要仔细思考自己如果是当事人怎么办?当然,肯定轮不到滚滚红尘中的云云众生考虑,这是皇家的家务,外人何必要争论个水落石出!总的来说,景帝瑕不掩瑜,危急关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功绩还是可以的。

夺门之变

泰八年(1457),朱祁钰的人生之路走到尽头,病重中的衰弱,甚至无法主持新年元旦的庆典仪式,朝廷严密封锁消息。

不过还是被嗅觉灵敏的石亨知道了,对于他以及许多人来说,这是改变命运千载难逢的机遇。

石亨、张辄、曹吉祥、徐有贞、善集结400名禁卫军,涌向英宗朱祁镇居住的南宫,在推推搡搡中,已经被众人拥上帝辇(皇帝在紫禁城的专车)。

英宗几乎是被焦急的众人抬起走到皇宫的,又被拥上皇帝的须弥座上的皇位,坐端正后,石亨立即飞骑通知官员们上朝,用一句“既成事实”形容,很恰当。

由于石亨等人焦急面见英宗朱祁镇时,无法叫开宫正门,于是破墙而入,所以史称“夺门之变”。

这个时候,景宗还是清醒的,听到不远处的撞钟声,他也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个内心犹如刀绞一样的感觉,他想起了和自己仅相差一岁的异母哥哥朱祁镇,小时候和自己一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现在一切都破灭了,轻松了,让我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思念,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最好......

结语

对于著名的“夺门之变”,主流观点认为是明代历史上典型的政变,也是严重违背礼仪的事件。在国家面临生存危机之时,立景帝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江山社稷稳定,而景泰八年(1457)的“夺门之变”则是充满了获取私利和追求官位的政治投机行为。朱祁镇的二次当皇帝同时造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情况,所以明朝那些事,说起来话长。

明熹宗(天启帝)名字叫做朱由校不是叫朱由枚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历代皇帝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代皇帝有: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明惠宗朱允桑好鞒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

  • 乾隆时期用的哪些字体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书法字体有行、草、楷、隶、篆;古代各家书体,如颜体字,柳体字,王羲之行书、董其昌字体等数十名家字体。个人字体不同是因习得不同门派字体而已,并没有多么严格的限制。乾隆皇帝最喜武长体。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

  • 世称“颜筋柳骨”的书法大家柳公权,他是哪个朝代人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柳公权(778-865年),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明朝历代国君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明朝历代国君大全提及明朝,可能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吧!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事迹,史书上有很多记载,那么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您还知道哪些明朝的皇帝呢?今天小编就来跟你聊聊明朝历代君主都有哪些吧!明朝皇帝明朝历代国君大全: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1年——恢复了汉人国

  • 清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康熙帝名玄烨雍正帝胤祯乾隆帝弘历嘉庆帝喁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宣统爱新觉罗溥仪夏启,商汤,西周姬发,东周姬宜臼,秦赢政,西汉刘邦,东汉刘秀,晋司马炎,南北朝就不说了,隋杨坚,唐李

  • 谁知道清朝历代皇帝的姓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太宗(~皇太级)天聪崇德世祖(~福临)顺治圣祖(~玄烨)康熙世宗(~胤)雍正高宗(~弘历)乾隆仁宗(~琰)嘉庆宣宗(~宁)道光文宗(~奕)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光绪(~溥仪)宣统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

  • 你能说出我国多少个君王的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

  • 清朝的皇帝分别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清12帝分别是谁1努尔哈赤(年号天命)2皇太极3顺治4康熙5雍正6乾隆7嘉庆8道光9咸丰10同治11光绪12宣统(清末帝溥仪)清朝十二个皇帝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辞海》解释:帝王死后,在太庙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大明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大明朝共历经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皇帝,后经明惠帝朱允伞⒚鞒勺嬷扉Α⒚魅首谥旄叱恪⒚餍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

  • 中国古代帝王原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汉章帝:刘2.唐代宗:李豫3.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4.明宣宗:朱瞻基5.宋英宗:赵曙(原名宗实)6.辽景宗:耶律贤7.金世宗:完颜雍(原名完颜褒)8.秦二世:嬴胡亥9.隋恭帝:杨侑⒑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魏国历代国君列表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