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大臣向皇帝如何请辞?

古代大臣向皇帝如何请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306 更新时间:2024/1/25 15:55:38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或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苏轼在《范增论》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时汉采纳陈平的离间计,造成楚国君臣关系失调,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暗中勾通,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知情后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如此境况下,范增以“乞骸骨”辞官,实又满含怨怒。

与“乞骸骨”相同的说法还有“乞休”,“休”的意思是“休息、歇息”,也是自请辞去官职。

在古代奉行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男权社会构建了中国的政治家庭的社会架构。

所以在古代是先有君再有父,先有国再有家的。所以在大臣心里,君臣之义是大于一切的。古代大臣致仕多数是由于年老了,已无法为皇帝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时候大臣都会上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告老还乡,而皇帝多会进行一定的奖励挽留。

大臣会到老家也会成为著名的乡绅,被地方官员捧为座上宾。

历史上,皇帝与丞相的合作,有哪几位可称得上明君贤臣?

丞相的执权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秦武王时代已经设立这个职务,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相国,相邦,尚书令,平章政事等都实行承相(宰相)的职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务出现以来,出现皇权和相权之争。皇帝总是想方设法弱化丞相职权,明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一千多年丞相制度,权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历史也不泛皇帝和丞相合作愉快的例子。

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勤于政务的,文韬武略出众能够驾御群雄,皇帝和丞相们合作愉快共同开创一个伟大时代。五胡时期的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蒙为相,王蒙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兴办教育,国家很快兴盛起来。王蒙率军平仇池,代国,前燕,很快统一北方北区,时人称王蒙为当世诸葛亮。苻坚和王蒙君是合作成功的代表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为丞相,魏征敢于直颜犯谏,先后上书二百多次数十万言,阐响自己治国方略,唐太宗几乎照单全收,把魏征比作人生一面镜子。同时期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一代名相。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断大事,二人珠连壁合人称“房谋杜断”。唐太宗君臣亲密合作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289年江山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

历史上,朱元璋和他的丞们们合作最不愉快了,李善长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妙计,为朱元璋称王称霸打下良好的开端,但李善长最后还是被杀了,辽相胡惟庸案子更是诛杀数万人。后来,朱元璋干脆废掉一千多年的辽相制度,权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但一个人的精力必竞有限的,于是,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朱元璋的子孙们没有他那么勤政爱民,逐渐形成内阁首辅制,相当于丞相职责,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历史上明君与贤相是比较多的,商汤伊尹,刘邦和萧何,李世民和魏征。

有关李斯的故事,秦国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建议去看曹的《流血的仕途》,因为里面用非常细腻化的方式讲述了李斯从一介布衣到秦朝名相的故事,并且,其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贴合正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时代,当然,其中为了保持小说的可读性难免也会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毕竟正史过于的枯燥乏味,而且曹的文笔也是非常值得赞耀的,其中包罗万象,涉及别的一些知识体系。言归正传,李斯和他的同学韩非不同。韩非出生于韩国王室,是无可非议的贵胄阶层,而李斯则是如同的平民,顶多算的上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官。

而驱使李斯不断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就要数他自身的野心了,当然再加上一些运气。

话说一次李斯在厕所的时候看到一只老鼠在吃人粪,一见人和狗就被吓跑了。然后他在仓库里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仓库里的老鼠竟然美滋滋的在吃着粮食,还不怎么怕人。于是他就发出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就是著名的仓鼠厕鼠论,人生在世,怎能屈服于命运的枷锁,任由年华的空逝。李斯不愿意做一个厕鼠,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乱世之中展露出自己的峥嵘,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安于现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于是,李斯便辞去了自己的官职,告别自己的妻儿,从师于当时的大儒荀子,荀子虽然是属于儒家,但是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进而逐渐的顺应于历史的趋势,而李斯从荀子身上所学到的,正是帝王之术。李斯自有天分,所以颇的荀子真传,后来李斯学成出师,荀子问询其要前往的国家,李斯坚定回答,秦国。

李斯选择秦国是有道理的,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奋六世之余烈,而且在吕不韦的当政之下,正有上升之象,可谓是老牌强国了,而李斯身怀帝王之术,本就有心匡扶秦王统一天下,所以,李斯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强国,而他的同学韩非则不得不回到韩国。

来到秦国之后,李斯四处碰壁,出名要趁早是有道理的,而偏偏李斯既没背景有没名望,所以并不受待见,所以对于此刻的李斯而言,机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机缘巧合和前提谋划之下,李斯成功的引起了秦国当权人物吕不韦的注意,吕不韦自也不是一般人,所以很清楚李斯的才华,并且人家有钱,门客三千,多李斯一个也无大碍,所以李斯就这样留下来了。

不过,李斯所要寻找的老板很显然不是吕不韦,而是尚在少年的嬴政,所以李斯接近嬴政,受其欣赏,于是李斯又来到嬴政的身边,为秦国客卿,成为嬴政的讲师,教其帝王之学,当然,免不了就要给嬴政洗脑,激发嬴政扫荡六合之壮志,所以,这以后李斯都是给嬴政出谋划策了。

后来,郑国事件爆发,受秦国宗室的影响,嬴政决定驱逐外籍人士,所以李斯也在其中,不过在此之危及之际,李斯力挽狂澜,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是嬴政改变心意,最终拯救了他自己的事业,也拯救了秦国霸业。

当然,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小插曲,比如嬴政看到了韩非子写的书,大为所动,认为这样的人才就应该为己所用,于是派兵攻打韩国,就为了让韩非子来到秦国共谋大事,只不过韩非子似乎不愿意协助嬴政成就霸业,并且得罪了姚贾,于是在姚贾的挑拨离间下,韩非子为嬴政所不喜,最终被杀害。(也称其中李斯参与了陷害韩非一事)

秦国之强所向披靡,随着“远交近攻”之策的实行,嬴政最终在李斯的帮助下一统天下,而李斯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过,在新时代开始之际仍然出现一些变故,比如是实行分封还是郡县的问题,李斯又是站在嬴政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这场制度之争,更加为嬴政所器重,最终一人之下,到达事业的最高峰。

李斯,秦朝丞相,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年青时是一郡之小史,有一天入厕,看见老鼠在厕所里偷屎吃,当有人或者狗进来时,吓得纷纷逃窜,而当他走到屯粮食的仓库时,又看到老鼠在大摇大摆的偷吃着粟米,而且比起厕所里的老鼠更肥硕,更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惊扰。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也和老鼠是一样的,有没有出息,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于是拜荀子为师,学成之后西入秦国,在吕不韦的举荐下辅佐秦王赢政,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灭亡了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的秦王朝。李斯也因自己的才学和功绩被秦始皇拜为丞相,他建议销毁民间兵器,坚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制定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辙,主张焚烧民间藏书,禁止私学,加强中央集权。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赵高勾结,伪造遗诏,立秦始皇次子胡亥为帝,逼死大公子扶苏。也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

后,李斯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腰斩干市并灭三族。李斯在受刑前,抱着儿子哭道‘要知今日,何必当初’。

所以后世司马贞评李斯:‘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位极人臣。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李斯才高八斗,精明强干,最后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还是由于他私心太重,他的‘厕鼠仓鼠论’害了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代文字是哪个皇帝改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把六国原来不同的文字统一起来,而改用秦大篆,后来李斯在大篆基础上改良,创制了小篆。而整个汉代都基本沿用秦代小篆写字。而隶书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到西晋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字体。这句话讲的是:远古时的先民,以动物肉为主食,到了神农的时候,由于人口多,食物不足,神农想出

  • 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蔡桓公.成语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典故】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o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

  • 齐威王能够采纳邹忌的进谏表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齐威王能够采纳邹忌的进谏表明了他是一个开明、智慧而有进取心的君王。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

  • 关于“理解”的古代或现代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

  • 为什么神医扁鹊救不了蔡桓公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神医扁鹊治不了蔡桓公的病?我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中医不可治,只是病入膏肓,现在西医也无力回天,常言说养病如养虎,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早期容易控制,年深日久,病情越发严重,而且并发证越来越多,结果顾此失彼,就麻烦了。谁说中医不治病,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很有特色,在治疗疑难杂证效果突出,我们

  • 古代妃子怎么跟皇上说晚安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晚安这个词,在古代很早就有了,但是还有些人通常会说,天色已晚,早日安歇。或者,明日在约,先就寝。他们说话都跟作诗一样,但是也会说,晚安,安歇,歇息,就寝,安寝,看个人的说话习惯,这都是临睡前说的话!扩展资料:古代语言言简意赅,现代语言通俗易懂,这是最大的区别。史书表述和当时百姓说话应该是不一样的,行

  • 历史长河中有哪些心胸开阔,善于纳谏的君主和巧于辞令,心系社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容忍魏征对自己的屡次冒犯。2.楚庄王跟群臣在日暮时喝酒,大家都喝高了,突然殿上的蜡烛灭了,大将唐狡借机调戏楚庄王身边的妃子,妃子大惊之下摘下唐狡头上将缨,哭告楚王无红缨者即为调戏人,那时烛还没重亮,楚庄王却没有处罚这位失礼的将军,反而下令宴间群臣,凡顶有红缨者尽数摘

  • 唐太宗善于纳谰和用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

  • 有关给君王纳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

  • 古代名人问问题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晋惠帝司马衷听取下面官员的汇报,说人民没饭吃了,于是他问:何不食肉糜?手下人直接无语晋惠帝司马衷走在御花园里,听见青蛙叫,于是他问:它们为啥叫,为公还是为私?这一次好一点,手下人机智地回答说:上班时间叫就是为公,下班时间叫就是为私也就商朝君王这样吧。。。名字这东西也是逐渐发展的。最初没有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