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或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苏轼在《范增论》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时汉采纳陈平的离间计,造成楚国君臣关系失调,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暗中勾通,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知情后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如此境况下,范增以“乞骸骨”辞官,实又满含怨怒。
与“乞骸骨”相同的说法还有“乞休”,“休”的意思是“休息、歇息”,也是自请辞去官职。
在古代奉行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男权社会构建了中国的政治家庭的社会架构。
所以在古代是先有君再有父,先有国再有家的。所以在大臣心里,君臣之义是大于一切的。古代大臣致仕多数是由于年老了,已无法为皇帝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时候大臣都会上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告老还乡,而皇帝多会进行一定的奖励挽留。
大臣会到老家也会成为著名的乡绅,被地方官员捧为座上宾。
历史上,皇帝与丞相的合作,有哪几位可称得上明君贤臣?
丞相的执权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秦武王时代已经设立这个职务,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相国,相邦,尚书令,平章政事等都实行承相(宰相)的职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务出现以来,出现皇权和相权之争。皇帝总是想方设法弱化丞相职权,明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一千多年丞相制度,权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历史也不泛皇帝和丞相合作愉快的例子。
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勤于政务的,文韬武略出众能够驾御群雄,皇帝和丞相们合作愉快共同开创一个伟大时代。五胡时期的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蒙为相,王蒙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兴办教育,国家很快兴盛起来。王蒙率军平仇池,代国,前燕,很快统一北方北区,时人称王蒙为当世诸葛亮。苻坚和王蒙君是合作成功的代表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为丞相,魏征敢于直颜犯谏,先后上书二百多次数十万言,阐响自己治国方略,唐太宗几乎照单全收,把魏征比作人生一面镜子。同时期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一代名相。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断大事,二人珠连壁合人称“房谋杜断”。唐太宗君臣亲密合作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289年江山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
历史上,朱元璋和他的丞们们合作最不愉快了,李善长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妙计,为朱元璋称王称霸打下良好的开端,但李善长最后还是被杀了,辽相胡惟庸案子更是诛杀数万人。后来,朱元璋干脆废掉一千多年的辽相制度,权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但一个人的精力必竞有限的,于是,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朱元璋的子孙们没有他那么勤政爱民,逐渐形成内阁首辅制,相当于丞相职责,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历史上明君与贤相是比较多的,商汤与伊尹,刘邦和萧何,李世民和魏征。
有关李斯的故事,秦国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建议去看曹的《流血的仕途》,因为里面用非常细腻化的方式讲述了李斯从一介布衣到秦朝名相的故事,并且,其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贴合正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时代,当然,其中为了保持小说的可读性难免也会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毕竟正史过于的枯燥乏味,而且曹的文笔也是非常值得赞耀的,其中包罗万象,涉及别的一些知识体系。言归正传,李斯和他的同学韩非不同。韩非出生于韩国王室,是无可非议的贵胄阶层,而李斯则是如同的平民,顶多算的上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官。
而驱使李斯不断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就要数他自身的野心了,当然再加上一些运气。
话说一次李斯在厕所的时候看到一只老鼠在吃人粪,一见人和狗就被吓跑了。然后他在仓库里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仓库里的老鼠竟然美滋滋的在吃着粮食,还不怎么怕人。于是他就发出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就是著名的仓鼠厕鼠论,人生在世,怎能屈服于命运的枷锁,任由年华的空逝。李斯不愿意做一个厕鼠,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乱世之中展露出自己的峥嵘,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安于现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于是,李斯便辞去了自己的官职,告别自己的妻儿,从师于当时的大儒荀子,荀子虽然是属于儒家,但是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进而逐渐的顺应于历史的趋势,而李斯从荀子身上所学到的,正是帝王之术。李斯自有天分,所以颇的荀子真传,后来李斯学成出师,荀子问询其要前往的国家,李斯坚定回答,秦国。
李斯选择秦国是有道理的,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奋六世之余烈,而且在吕不韦的当政之下,正有上升之象,可谓是老牌强国了,而李斯身怀帝王之术,本就有心匡扶秦王统一天下,所以,李斯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强国,而他的同学韩非则不得不回到韩国。
来到秦国之后,李斯四处碰壁,出名要趁早是有道理的,而偏偏李斯既没背景有没名望,所以并不受待见,所以对于此刻的李斯而言,机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机缘巧合和前提谋划之下,李斯成功的引起了秦国当权人物吕不韦的注意,吕不韦自也不是一般人,所以很清楚李斯的才华,并且人家有钱,门客三千,多李斯一个也无大碍,所以李斯就这样留下来了。
不过,李斯所要寻找的老板很显然不是吕不韦,而是尚在少年的嬴政,所以李斯接近嬴政,受其欣赏,于是李斯又来到嬴政的身边,为秦国客卿,成为嬴政的讲师,教其帝王之学,当然,免不了就要给嬴政洗脑,激发嬴政扫荡六合之壮志,所以,这以后李斯都是给嬴政出谋划策了。
后来,郑国事件爆发,受秦国宗室的影响,嬴政决定驱逐外籍人士,所以李斯也在其中,不过在此之危及之际,李斯力挽狂澜,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是嬴政改变心意,最终拯救了他自己的事业,也拯救了秦国霸业。
当然,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小插曲,比如嬴政看到了韩非子写的书,大为所动,认为这样的人才就应该为己所用,于是派兵攻打韩国,就为了让韩非子来到秦国共谋大事,只不过韩非子似乎不愿意协助嬴政成就霸业,并且得罪了姚贾,于是在姚贾的挑拨离间下,韩非子为嬴政所不喜,最终被杀害。(也称其中李斯参与了陷害韩非一事)
秦国之强所向披靡,随着“远交近攻”之策的实行,嬴政最终在李斯的帮助下一统天下,而李斯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过,在新时代开始之际仍然出现一些变故,比如是实行分封还是郡县的问题,李斯又是站在嬴政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这场制度之争,更加为嬴政所器重,最终一人之下,到达事业的最高峰。
李斯,秦朝丞相,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年青时是一郡之小史,有一天入厕,看见老鼠在厕所里偷屎吃,当有人或者狗进来时,吓得纷纷逃窜,而当他走到屯粮食的仓库时,又看到老鼠在大摇大摆的偷吃着粟米,而且比起厕所里的老鼠更肥硕,更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惊扰。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也和老鼠是一样的,有没有出息,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于是拜荀子为师,学成之后西入秦国,在吕不韦的举荐下辅佐秦王赢政,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灭亡了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的秦王朝。李斯也因自己的才学和功绩被秦始皇拜为丞相,他建议销毁民间兵器,坚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制定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辙,主张焚烧民间藏书,禁止私学,加强中央集权。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赵高勾结,伪造遗诏,立秦始皇次子胡亥为帝,逼死大公子扶苏。也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
后,李斯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腰斩干市并灭三族。李斯在受刑前,抱着儿子哭道‘要知今日,何必当初’。
所以后世司马贞评李斯:‘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位极人臣。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李斯才高八斗,精明强干,最后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还是由于他私心太重,他的‘厕鼠仓鼠论’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