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底什么是“善文化”?
“善”字一点都不陌生。与“善”字有关的佳句更是数不胜数,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亦有“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中华文化的点滴之间都与“善”字相关,对于“善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认知。
二、关于善文化的内容
“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便对“善”这一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如“可欲谓之善”,就是说,可以满足的欲望、需求就是“善”,而不可满足的欲望则不是“善”。所谓“可欲”,就是对人、对己均要有益的欲望与需求。对“善”的阐释与践行一直是中华文悔悉明五千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所谓“仁者爱人”、“善即为仁”;佛家所谓“慈悲”、“无私”、“大爱”;道家所谓“重生”、“普度众生”等,无不体现了对“善”这一价值观的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总体与宏观的角度碧友乎来看,在最广泛的时间范围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目的,即是“善”。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必须告迟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大力倡导、践行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以引领人们的思想与意志,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三、何为善文化
“善”是人性的通透,是扰扮向往的美好,是率真的表达,是致敬的姿态。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远古箴言到“善教育”的遍地生根,乃至“善文化”的大力弘扬,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思想的无限润泽与精神的无限愉悦,看来,善念于心,就能走向至真至美的大爱境界,就能迎来明媚绮丽的心灵之春。在各大中小学校,“日行一善”活动开展如缓轿灶火如荼,无需轰轰烈烈,无需大张旗鼓,从简单小事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未成年人沐浴在善良的阳光之下,从提升自身素养到落实常规行动,做到崇德向善的知行合一;在乡村以善念引导村民,逐步凝练出“勤劳善良、忠孝诚实、谦让恭俭、仁爱宽容、好学善思帆斗”的“乡村善文化”精神,在温良纯朴的山乡环境中,养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无处不在的“善”环境,从而增强广大居民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能力,营造明德惟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