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区别?
历史叙述:尽可能地将一个历史事件全面地、客观地描述出来。一般具有严肃、公文的特点,不添加任何的个人理解,不带任何感情偏向,不加任何细节加工和总结,不作规律性阐释。其实是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文本呈现,一般情况下我们大众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了解过去的“史实”的。
历史解释:每个历史学家在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辅助下,借助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等依据,在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基础上,对一个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原因、何以如此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不过在解读和探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合个人主观想法。
历史叙述是客观的陈述,历史的事件,是一部流水账,历史解释,是通过客观的流水账式的记载,去分析背后的深层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历史叙述的本质特征?
具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记忆存在遗忘、断简、改写、冗余、错嵌等诸多问题,有人还分不清想象和真实的边界,甚而会有人故意说谎,因此,基于个人记忆的口述历史,必须经过甄别、考据、提炼,才能成为合格的历史档案或社会科学资源。由此,论者就不必再在“口述历史是否真实”这一没有实际意义的伪问题上浪费口舌。说口述历史基于个人记忆,非但不会降低它的史料及史学成色,反而能扩张视野,开发出更加广泛的社会科学资源价值。
个人记忆的陈述,还会受到政治压力、文化禁忌、隐私顾虑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说不说?说多少?说什么?如何说?肯定因人而异。要开发利用个人陈述,必须考虑叙事的传播环境、个性心理和言语能力等诸多问题,即要寻找对个人记忆陈述的甄别、考据、提炼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懂得言语事实、心理事实和生活事实的差异,并在不同事实层级及其结构中,分离出史学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原料,进而抵达人性真实。
什么是历史现象与历史叙述?
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们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通过历史现象表现出来的.
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
历史和现实叙述好处?
本文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
2.
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精细紧凑,层次分明,使文章要素齐备、情节完整;
3.
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不拘泥于单独的事件叙述,而是横跨历史与现实,使得可叙述的情节大为丰富...
4.
通过对比烘托人物形象,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
请叙述试验统计的发展历史?
统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也就是距今有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但是,能使人类的统计实践上升到理论上予以概括总结的程度,即开始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统计学,却是近代的事情,距今只有300余年的短暂历史。统计学发展的概貌,大致可划分为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三种形态。
历史结论事实叙述的区分?
历史解释:每个历史学家在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辅助下,借助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等依据,在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基础上,对一个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原因、何以如此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不过在解读和探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合个人主观想法。
历史叙述:尽可能地将一个历史事件全面地、客观地描述出来。一般具有严肃、公文的特点,不添加任何的个人理解,不带任何感情偏向,不加任何细节加工和总结,不作规律性阐释。其实是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文本呈现,一般情况下我们大众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了解过去的“史实”的。
历史观点:在接触到历史叙述后,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客观了解后,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非常主观的“历史解释”,形成自己的主观评判、逻辑推理、意义界定,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人想法。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观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所了解的历史进行个人判断和表达。如果是历史学家提出历史观点,例如在众多论文中传达出来的观点,大多是运用逻辑论证、证据验证、推演后,诠释出较为合理、严密的想法。
历史结论:在全面了解历史事实、多方位吸收不同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可行、最为科学、公认度最高的历史论述,对一个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盖棺定论”。要得出结论,一定是有论点和论据的,而且要运用大众较为认可的逻辑进行推理。
最平白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历史解释是按照自己理解来解读事件;历史叙述是平铺直叙;历史观点是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历史结论是经过论述后得出的结论。
历史的本质是叙述和虚构?
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因其以高超的叙事技巧详载史实、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但许多学者在肯定《左传》“经传”地位的同时,也常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如范宁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韩愈说:“《春秋》严谨,《左氏》浮夸”等。
这些批评认为《左传》记了不真实的事,另外对于一些事件的描述存在虚构、夸张的现象,这便显示出历史叙事与虚构之间的问题。
当我们要了解过去,回顾过去的辉煌成就以及我们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所留下的足迹时,被写下的历史便成了一种重要的了解方式。历史是一种诠释学,史书做为“今人”对“过去”诠释编撰而成的一种文本,就不可避免地借助于叙事成为一个个“故事”,并受到社会环境和叙述者个人的主客观影响,常常染上虚构的色彩。
《左传》虚构性的产生,便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崇尚神怪、巫卜的影响,同时也与作者写作时受“春秋笔法”影响等因素有关。
不过,历史“真实性”的特征使得历史“故事”与虚构“故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历史叙事依据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以被发现的形式向叙述者呈现自身,而不是被建构。因此,历史叙事就获得了不同于文学叙事的基础。而历史文本由于有这些真实事件作为基础,因而具备了较高的可信度,可以作为人们对历史做出合理解释的证据。
作为历史记载,《左传》便继承了和发扬了《春秋》据事直书的优良传统,依据史实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在历史叙事过程中,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采取虚构这种“艺术性”的表述形式,包括修辞、想象等,其目的是要“确定出最真实、最合理的故事,来讲述作为证据的事件,”进而进行历史研究。虚构便恰如锦上添花一般,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真正起点与开篇”,也正因为有了虚构性,才使《左传》文笔更加细腻,刻画的人物更加生动、表现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左传》能够对其后的史学和文学创作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史书,《左传》据事虚构、想象补充细节的创作方法直接影响了《史记》等优秀史书的创作,为后来的史书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补充叙述项羽少年时的情况时就写道:“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次奇籍”。
其次,《左传》通过预言、梦境、怪异故事等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如昭公七年中“郑伯有为后”中所记“子产论鬼语”,昭公八年所记“石言于晋”,昭公十九年所记“龙斗于渊”。
这一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后世作者往往把梦境描写作为一种传统的写作手法,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北伐战争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1、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珍贵的战例: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战争中,基本上是南伐,即战争由北向南推进。中国历史上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战例仅有两次,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同凡响。
2、北伐战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独立: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统一中国。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一个重要历史性举措
资治通鉴叙述了哪段历史?
《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历史,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期间的历史,全书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全书共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古代历代帝王的读音?
古代历代帝王读音是gǔdàilìdàidìw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