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概括?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概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983 更新时间:2024/1/25 23:51:25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概括?

我国著名的农业专家,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四亿人口的口粮转换问题等等

袁隆平的故事60字?

袁隆平的故事如下: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立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竖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闹烂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余弯滚(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

写作思路: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枝粗袁隆平院士一生的事迹描述一下,把袁隆平院士的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贡献表述出来等等。

22日夜里,北京大雨滂沱。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万众拥的袁公,走了。

“共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粮食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些都是袁公生前,获得的荣誉和称号。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与他有“一面之缘”,或许在课本里,或许在饭桌上,或许在人世间,兆搭纯大家更喜欢亲切地叫他,袁爷爷。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袁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他做到了。

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朴实的话,深刻的道理。这位耄耋老人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族咐

袁隆平的故事: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数耐庆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亩世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薯握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隐慎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随意,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禅乱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灶袭敬险些被划为“中右”。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

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10月21日脊改指至22日首次公开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最终亩产为1046.3公樱配斤。

袁隆平50多年来勇于创新,杂交水稻的重大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上歼30多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星堆与古蜀文化是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据专家考证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800~3000年左右,文化堆积又可分4期,每期数百年。目前大多倾向于将4000年前的三星堆一期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4000~3200年间的三星堆遗址二、三期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3200年以后的三星堆遗址四期命名为“十二桥文化”。再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晚期

  • 岳飞祭师的故事概括5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103年,河南相州汤阴县因黄河决口,发生了一场大水灾。那一年,岳家生了个男孩,孩子的父亲岳和见婴儿出生时天上飞来一只大鸟,就把孩子取名为“飞”,字鹏举。岳飞从小孝顺父母,七岁就帮父亲下地干农活。劳动回来,岳飞在岳和的指点下刻苦读书,除了《左传》,他最喜读《孙子兵法》,并爱好武艺。他身体健壮,十

  • 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勤俭节约的代表;例如毛泽东,毛泽东要求别人勤俭节约,自己首先作为大家的表率。他一生勤俭节约,粗茶淡饭,睡的床是硬木板,衣服是粗布衣,身为主席,他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年,前前后后补了七十多次;雷锋同志生活中也是处处节约,在他参军时每个月领取的津贴除去每日的生活必需和团费

  • 9个簸箕一个斗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隋炀帝,商纣王,唐太宗,赵匡胤。刘翔,多尔衮,武则天,康熙。等等。簸箕是一个词语,读音为bòji,释义有三种,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

  • 风筝短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三年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

  • 天津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天津名人众多,简单介绍几位:1.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任海军士官生。亲睹甲午覆师、威海易帜之辱,奋然立教育救国之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严修之聘,教其子弟,遂与严修成为天津最早提倡民办教育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盐商王奎章家

  •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第二课时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第二课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

  • 英语一分钟小故事好背超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同学都需要准备一个英语演讲的小短文,我整理了一些英语仿哗小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英语故事Oneday,theriverastrangethinghappened,alotofpeopleinthesalvageofshishidrowning,buthowalsocannotfind.Atth

  • 如何评价项羽 对项羽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首先项羽是一个没有做到帝王但位居本纪之列毫不逊色的英雄人物。他起于贵族家庭,自小就有贵族气质和雄心壮志,并且抓准时机、揭竿而起,帮助项梁运筹帷幄,势力迅速壮大,在项梁去世后更是扛起大旗,战功显赫,威震雄风,崛起为西楚霸王。2、他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

  • 大同市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鲜卑骄子拓跋宏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