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帝王总数?
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现了494位
山东帝王蟹养殖基地?
目前还无法人工养殖帝王蟹。
它主要产地在智利海域,阿拉斯加海域,挪威巴伦支海,白令海峡,市场上的鲜帝王蟹,生冻帝王蟹大多来自于俄罗斯白令海及美国阿拉斯加,挪威目前暂未向我国出口帝王蟹。
进入繁殖季节后,雌雄帝王蟹会开始交配,1只寿命为30年左右的帝王蟹通常只有4年的可生育期。
历史上投降的帝王?
做皇帝做到被俘虏,绝对是帝王生涯中的奇耻大辱,但是在中国历史上400多位皇帝中,有这样境遇的可不止一两个。
其一:被俘虏叔侄档之叔叔:晋怀帝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
晋惠帝驾崩后,晋怀帝登基,但是天下局势已经大乱,晋怀帝根本无力回天。
永嘉五年,匈奴刘渊之子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史称"永嘉之变"。
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刘聪任命晋怀帝为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
建兴元年(313年)正月,晋怀帝在汉赵朝廷的宴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有晋朝旧臣号哭,令刘聪反感。
不久后刘聪用毒酒毒杀晋怀帝,其年三十岁。
其二:被俘虏叔侄档之侄子:晋愍帝
永嘉七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他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晋愍帝。
司马邺即位时,西晋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长安更是没有物资作为守城的消耗。
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晋愍帝投降汉赵。
之后晋愍帝被送往平阳,封为怀平侯,与叔叔一样,晋愍帝受尽了刘聪的虐待,经常作刘聪狩猎队伍的前导以及宴会洗杯子的杂役。
即便如此,刘聪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俘虏,于建兴五年将18岁的晋愍帝杀害。
其三:傻子也逃不过被俘虏的命运:晋安帝
晋孝武帝被妃子弑杀后,他的傻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晋安帝傻到连冷暖、四季变化都分不清,这样的皇帝除了当傀儡,自是没有别的出路。
在初期,晋安帝受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元显控制,后来桓玄自江陵起兵攻入建康,废杀司马道子、元显父子,自封为丞相、太尉,安帝又成了桓玄的傀儡。
第二年,桓玄称帝,晋安帝被降为平固王。几个月后刘裕带兵打败桓玄,解救了安帝,可惜好景不长,又没过几十天,桓玄的将军桓振再次俘虏安帝。
其后经历一年俘虏生涯,直到405年3月2日安帝才脱离叛军之手,回到刘裕手中做傀儡。
其四:才子皇帝萧绎
梁元帝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由于侯景之乱,繁盛的梁朝如大厦般倾塌,在动荡不堪的局势下,萧绎即帝位于江陵。
文学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之说,在四萧中,萧绎文采最是了得。
不过萧绎是文人之表,峥嵘之心,对兄弟子侄非常残忍,对敌国又非常愚蠢,终于在做了3年皇帝后被西魏灭亡,萧绎本人也成了阶下囚。
成为俘虏的萧绎不久为襄阳都督萧以土袋闷死,随着萧绎的身亡,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赫赫大梁再无回天之力。
其五:比养父有骨气而被俘虏
石重贵是后晋皇帝石敬瑭养子,石敬瑭靠认契丹做父,自己当儿皇帝,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而取得皇位。
但他的继承人石重贵却很有骨气,登基后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随即攻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占开封,后晋灭亡。
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北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石重贵病死,终年61岁。
其六:被俘父子档之老爹:宋徽宗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东京之战失利,金军破城,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被俘虏。
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并把他们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后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囚禁期间,宋徽宗还雅好写诗,并跟妃子们生下了14个孩子。
其七:被俘父子档之儿子:宋钦宗
跟父亲一起,宋钦宗也在靖康元年被金兵俘虏并废为庶人。
两年后,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1130年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
钦宗虽然被囚禁,但也比较长寿,一直到57岁才去世。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金国皇帝完颜亮命57岁的宋钦宗赵桓和82岁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
耶律延禧很会驾驭马匹,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企图纵马逃跑,结果被乱箭射死。钦宗不善马术,受到惊喜落马,被马乱践而死。
其八:被迫出家的宋恭帝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宋恭帝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了皇帝。
之后仅仅两年,元军便军临城下,走投无路的小皇帝被祖母抱投降。被俘虏后,元朝封宋恭帝为瀛国公。
赵显18岁时,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他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
赵显毫无办法,只能遵旨,于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后来赵显学会了藏文,还把《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两部汉传佛教著作翻译成了藏文。
其九:被俘虏皇帝中最幸运的一位
以上8位被俘虏的皇帝,除了晋安帝被救出,其他的都是客死异乡,而作为被俘虏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绝对可以称得上幸运。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因为没有受过挫折,所以英宗自认很英勇,带着宠信太监王振亲征瓦剌,没几回合就被俘虏。
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由于英宗地位下降没有扣留价值,所以瓦剌送回了他,但弟弟肯定不会让位了,于是英宗被软禁,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第二次在位任用贤能,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政很多。
明英宗可以说是被俘虏皇帝中最幸运的一位,而他的回归,也是大明王朝百姓的幸运。
历史上哪个帝王最强?理由?
我是云志虾客,我觉得秦始皇是我国古代最强帝王。
评价古代帝王的功绩应该从对历史的贡献角度来分析,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对古代伟大帝王的评价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所以我们可以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位伟大的帝王之中做选择。
首先成吉思汗是可以排除的,元朝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大,除了疆土大一点,在文化层面、治理层面、影响力层面其实贡献不大。
其他几个帝王确实都很牛逼,选择很难,很多人可能认为宋太祖赵匡胤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名单,他好像没有太大的功绩,但是我们要看到唐朝到宋朝之间经历了至暗时代五代十国,烽火连天、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各霸一方,赵匡胤力挽狂澜,再次实现了民族的大一统,这就是伟大的帝王!但是在开疆拓土方面还是“稍逊风骚”,相对于秦皇汉武,赵匡胤的霸气不足,魄力不够,所以确实可以排除掉。
剩下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从文治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应该是最出色的,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也不能忽略掉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大搞基建,统一思想(所谓的焚书坑儒历史对秦始皇最大的误解,大家自己可以查看相关的历史史实)等等都是伟大的历史功绩;汉武帝在文治方面最有名的就是“推恩令”,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宋、明、清都没有沿用这一制度,所以“推恩令”名气大,历史功绩并不是太大;所以在文治方面,唐太宗和秦始皇都非常突出,汉武帝要略逊一筹!
从武功的角度来看,都不得了,秦始皇开启了中国大一统时代,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修建长城抵御外夷,这些都是彪炳千古的奇功。汉武帝很牛,名将辈出,尤其是霍去病封狼居胥、马踏匈奴,基本上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匈奴,解决了中华民族古代最大的武力威胁。唐太宗很牛,征服四方,万国来朝开启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盛世,获称“天可汗”。
致敬伟大的帝王,没有他们,祖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历史荣光!期待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
帝王制在我国有多长历史?
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到溥仪退位,帝制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2年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而废除,前后历时2132年。
山东饥荒历史?
1927年到1930年,山东连续发生极为严重的灾荒。西部受灾的有56个县,占全省面积的60%;灾民2086万,占全省人口50%强。1928年4月,华洋义赈会致电纽约分会告急,称山东最困苦的灾民达4万以上,炊断粮绝的饥民有300万人,将有200万至300万人饿死。
山东赵州桥历史?
赵州桥不在山东,在河北赵县。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东地理历史?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山东相声历史?
你好,山东历史上不说相声,有山东快板。
山东历史区划?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文化的创造者是诸夏族和东夷族。
夏朝(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建立后,“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月傻去立人)(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在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以至后世将“齐鲁”、“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的简称。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迈,由周公子子擒袭封,国于奄(进曲阜)。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