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秋雨为何写文化苦旅?
余秋雨写作本书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他是为中国文化的现状而忧心,他是希冀将古代中国文人的品格传承,他是渴望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不要在现代文明中忘却那段曲折的中国文人心路及其大背景中国文化
余秋雨写这本书,应该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走出书斋,开始文化苦旅。
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二、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
1、《道士塔》
一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
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
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
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
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三、《文化苦旅》——余秋雨
文化苦旅DD余秋雨
拿到这本书的机会有点机缘巧合,中午小自习的时间,我去别的班看午自习,一个很文静的小男生完成作业后在拿着一本书在看,乡镇上初一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后,安安静静的看书,在众多交头接耳、趴桌子上睡觉、作业都不写完的同学中,真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所以让我不得不注意到他。
然后就随机聊了几句,随口说了一句:“看完之后能借我看看吗?”自己说完之后并没放在心上,过了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一个男生叫住了我,说是李××给我的,喜出望外!我连忙道谢,可他已跑的不见身影。
随后细细读来,读的越多,越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一个让我喜出望外的存在。
《文化苦旅》全书一共四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以一种心灵感悟的口吻结合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叙述在路上的一切感受,与当今社会旅游日志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追求不同。余秋雨先生选择的地方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文化”二字,在于到每一个地方后,余秋雨先生由今及远谈及“文化”,在说起文化后会想到这个地方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苦”怕是苦在这个地方的经历,以及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于这种经历的同情。细读之后会折服在余秋雨先生广博的见闻,丰富的知识以及华美的辞藻中,每一句都是我想放在读书笔记里的摘抄语句,余秋雨先生对于一些问题的见解,独到、细腻,对于一些闻名景点的分析纵贯古今!
也许是我曾经从事旅游行业的原因以及本身喜欢外出游玩的经历,对这本书有说不出的喜爱,尤其对里面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余秋雨先生的解读里又有不一样的感悟!在旅游的角度来说,不同于现在旅游吃吃喝喝拍拍照的习惯,余秋雨先生追求的是对内在文化感知。对于现在人来说,若非大家,若非真的兴趣使然,怕是没有人乐意去考究一个景点的内在,就好像现在人在讨论是团队、还是自驾游玩的时候,对于一个不甚了解历史却又想知道缘由的我来说,我偏向于导游,因为他知道你不知道但想知道的事。
这一刻,由这本书想到了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未尝不“苦”。“苦”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付出不一定能收获相同的回报;“苦”在家长的不理解,学生的不配合。可转念一想,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转变需要慢慢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向余秋雨先生学习,是“苦”实乐,需要苦中作乐。
思想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假期还没来临,那就和思想一起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