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排名?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开国皇帝
3、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4、汉文帝(刘恒)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5、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6、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7、汉昭帝(刘弗陵)因病而亡
8、汉废帝(刘贺)汉朝最短命的皇帝
9、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10、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11、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12、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3、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4、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5、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6、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7、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8、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9、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20、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21、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22、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3、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4、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5、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6、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7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8、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9、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30、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32、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3、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4、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5、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6、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7、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8、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9、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40、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41、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42、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3、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4、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5、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6、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7、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8、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9、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50、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51、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2、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3、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4、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5、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6、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8、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9、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60、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61、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2、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3、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4、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太祖的方针
65、宋真宗(赵恒)签定“澶渊之盟”,维持双发平局面
66、宋仁宗(赵祯)“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67、宋英宗(赵曙)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68、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变法与《资治通鉴》
69、宋哲宗(赵煦)西夏向宋朝求和
70、宋徽宗(赵佶)擅长婉约词,创立“瘦金体”
71、宋钦宗(赵桓)“声技音乐,一无所好”
7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73、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74、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75、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76、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77、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8、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9、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80、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81、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82、明太祖(朱元璋)布
83、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84、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85、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86、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87、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8、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9、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9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91、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92、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93、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95、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96、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97、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98、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9、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100、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101、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02、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103、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104、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105、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106、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107、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108、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9、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属相?
朱棣(鼠)刘备(牛)秦始皇(虎)乾隆皇帝(兔)朱元璋(龙)刘邦(蛇)成吉思汗(马)李世民(羊)武则天(猴)杨坚(鸡)孙权(狗)赵匡胤(猪)。
中国历代皇帝与所有皇帝名字、年号?
古朝
天皇:伏羲(太昊)
地皇:神农(炎帝)
人皇:女娲
2,五帝(约前2700年--约前2070年)
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5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放勋(前2357--前2258)
虞舜:重华(前2257--前2208)
夏朝启以后(前2197年--前1766年)共432年,X姓,历十四世、17王,都安:(今山西省)
宗神夏禹
帝启:9年
太康:29年
仲康:l3年
帝相:28年--(后羿、寒浞):40年
少康:22年
帝抒:17年
帝槐:26年
帝芒:l8年
帝泄:l6年
帝不降:59年
帝扃:2l年
帝胤甲:2l年
帝孔甲:3l年
帝皋:l1年
帝发:l9年
帝履癸(桀):53年
商朝又名殷(前1600年--前1046年)共555年,?姓,历十七世、31王,都商丘
1,前商(前1600年--前1298年)共302年,历19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太祖(汤):30年(商汤即王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代王(太丁):1年
哀王(外丙)子胜:3年
懿王(仲壬)子庸:4年
太宗(太甲)子至:23年
昭王(沃丁)子绚:29年
宣王(太庚)子辩:25年
敬王(小甲)子高:36年
元王(雍己)子密:12年
中宗(太戊)子:75年
孝成王(仲丁)子庄:11年
思王(外壬)子发:15年
前平王(河甲)子整:9年
穆王(祖乙)子滕:19年
桓王(祖辛)子旦:16年
僖王(沃甲)子逾:25年
庄王(祖丁)子新:32年
顷王(南庚)子更:25年
悼王(阳甲)子和:7年
2,殷商(前1298年--前1046年)共253年,历12王,都殷(今河北省安阳市)
世祖(盘庚)子旬:28年(盘庚在前1298年迁都到殷)
章王(小辛)子颂:21年
惠王(小乙)子敛:21年
高宗(武丁)子昭:59年
后平王(祖庚)子跃:7年
世宗(祖甲)子载:33年
甲宗(廪辛)子先:6年
康祖(庚丁)子嚣:1年
武祖(武乙)子瞿:35年
匡王(太丁)子托:13年
德王(帝乙)子羡:26年
纣王(商纣)子寿:52年
周朝分东西(前l122年--前256年)共867年,姬姓,历38王,都镐京、洛阳。
1,西周(前l122年--年770年)共353年,姬姓,历12王,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太王”(武王曾祖父,追封)
“季王”姬季历(武王祖父,追封)
“文王”姬昌(武王父,追封)
武王姬发:7年
成王姬诵:37年
康王姬钊:26年
昭王姬:5l年
穆王姬满:55年
共王姬紧扈:l2年
懿王姬:25年
孝王姬辟方:15年
夷王姬变:16年
厉王姬胡:37年
共和时代:l4年
宣王姬靖:46年
幽王姬宫:ll年
2,东周(前77O年--225年)共546年,姬姓,历26王,都洛阳(今河北省洛阳市)
本王姬宜臼:5l年
桓王姬林:23年
庄王姬铊:15年
厘王姬胡齐:5年
惠王姬阆:25年
襄王姬郑:33年
顷王姬壬臣:6年
匡王姬班:6年
定王姬瑜:2l年
简王姬夷:14年
灵王姬泄心:27年
景王姬贵:25年
悼王姬猛:1年
敬王姬匈:44年
元王姬仁:7年
贞定王姬介:28年
哀王去姬疾:1年
思王姬叔:1年
考王姬嵬:15年
威烈王姬午:44年
安王姬骄:26年
烈王姬喜:7年
显王姬扁:48年
慎靓王姬定:6年
赧王姬延:59年
东周君姬杰:7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因为太多,无考祥记,实力较大的还是“五霸七雄”
春秋(前77O年--前475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前475年--前22l年)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秦朝
(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0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0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0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0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02.汉惠帝(刘盈),7年
0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0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0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0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0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08.废帝(刘贺),27天
0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
(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0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0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
(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0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0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03.汉章帝(刘),建初,13年
0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0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0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0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0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0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
(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0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0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0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0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0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
(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0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0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
(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0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0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0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0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
(265-316,共51年,历四帝)
0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02.晋惠帝(司马衷),永,17年
0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0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
(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0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0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0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0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0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0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0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0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0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0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0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0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13个月);
0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15年);慕容(11年);慕容(11年);
0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0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0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0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0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
(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01.武帝(刘裕),永初,3年
0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0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0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0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06.明帝(刘),秦始,8年
0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0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
(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0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0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0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0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05.明帝(萧鸾),建武,5年
0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0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
(502-557,共56年,历4帝)
0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0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0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0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
(557-589,共33年,历5帝)
0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0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0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0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0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
(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23年
0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0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0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05.献文帝(拓拔弘),6年
0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07.宣武帝(元恪),16年
08.孝明帝(元诩),12年
0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
(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01.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
(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01.孝武帝(元修),2年
02.文帝(元宝炬),17年
03.废帝(元钦),2年
0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
(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01.文宣帝(高洋),10年
02.孝昭帝(高演),1年
03.武成帝(高湛),4年
04.后主(高纬),11年
0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
(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01.孝愍帝(宇文觉),1年
0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0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04.北周宣帝(宇文),1年
0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
(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0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0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0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0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05.武则天,垂拱,21年
0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0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0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0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
0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0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0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
4年);
0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2年);
0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
(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0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0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0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0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05.南唐(937-975):李(7年);李(19年);李煜(16年);
0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1年);高继冲(1年);
0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13年);
08.吴越(893-978):钱(41年);钱元(10年);钱弘佐(6年);钱弘(1年);钱弘(40年);
0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
(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0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0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0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0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0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0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0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0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0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
(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0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02.宋孝宗(赵),隆兴,27年
03.宋光宗(赵),绍熙,5年
0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0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06.宋度宗(赵),咸淳,10年
07.宋恭帝(赵隰),德,2年
08.宋瑞宗(赵),景炎,3年
09.宋怀宗(赵),祥兴,2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0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0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0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0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0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0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0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0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09.元明宗(和世),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0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02.明惠帝(朱允),建文,4年
0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0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0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0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0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0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09.明孝宗(朱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
(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
不计在内)
0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0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03.清世宗(胤),雍正,13年
0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05.清仁宗(琰),嘉庆,25年
06.清宣宗(宁),道光,30年
07.清文宗(奕),咸丰,11年
0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09.清德宗(载),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表?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历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为六年。
西汉年号一览: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建元:前140年一前135年;元光:前134年一前129年;元朔:前128年一前123年;元狩:前122年一前117年;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前110年一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一前101年;天汉:前100年一前97年;太始:前96年一前93年;征和:前92年一前89年;后元:前88年一前87年。
废帝刘贺:前74年一前74年。宣帝刘询:本始:前73年一前70年;地节:前69年一前66年;元康:前65年一前62年;神爵:前61年一前58年;五凤:前57年一前54年;甘露:前53年一前50年;黄龙:前49年一前49年
元帝刘:初元:前48年一前44年;永光:前43年一前39年;建昭:前38年一前34年;竞宁:前33年一前33年。成帝刘骜:建始:前32年一前29年;河平:前28年一前25年;阳朔:前24年一前21年;鸿嘉:前20年一前17年;
永始:前16年一前13年;元延:前12年一前9;绥和:前8年一前7年.哀帝刘欣:建平:前6年一前3年;太初元将:前5年;元寿:前2年一前1年。平帝刘衔:元始:1年一5年。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6年一8年;初始:8年一8年新朝(王莽篡汉);始建国:9年一13年;天凤:14年-19年;地皇:20年-23年。
更始帝刘玄:更始:23年一25年.东汉年号: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一56年;建武中元:56年一57年。明帝刘庄:永平:58年一75年。章帝刘坦:建初:76年一84年;元和:84年一87年;章和:87年一88年;
和帝刘肇:永元:89年一105年;元兴:105年。殇帝刘隆:延平:106年。安帝刘祜: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一119年;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122年一125年
顺帝刘保:永建:126年一132年;阳嘉:132年一135年;永和:136年一141年;汉安:142年一144年;建康:144年一144年。冲帝刘炳:永嘉:145年145年。质帝刘缵:本初:146年一146年;
桓帝刘志:建和:147年一149年;和平:150年一150年;元嘉:151年152年;永兴:153年一154年;永寿:155年一158年;延熹:158年167年;永康:167年167年
灵帝刘宏建宁:168年一172年;熹平:172年一178年;光和:178年一184年;中平:184年一189年;光熹:189年一189年;昭宁:189年一189年
中国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
中国历史自三皇五帝开始,通过禅让制来更替人主,到夏朝建立奴隶社会,才从禅让制演变为奴隶制,王位接替也由禅让制转变为嫡长子继承制,步入家天下时代。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帝国,称始皇帝,才标志着中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从秦朝开始算中国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的话,由于之后的皇帝太多,也不是所有皇帝都建立了丰功伟绩,所以还是以该朝代的代表皇帝来考量吧。
①秦朝的代表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他是秦朝的开国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因病去世,终年49岁。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汉朝的代表皇帝是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虽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由于他并没有来得及在帝位施政,建立丰功伟绩,所以不论。而汉武帝刘彻则不同,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宗贵族的权力,还打击地方豪强,创立了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而在文化上,他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学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充分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稳定了社会,巩固了政权。在军事和外交上,刘彻派大将霍去病、卫青稳固边疆,进一步提高了汉朝的国际地位,并且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商贸范围和文化传播范围。而这些,都成为后世皇帝建功立业的模范。
其后,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国家分离,很多皇帝的能力都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因此,我就跳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三个时间段。
③隋朝的代表皇帝是隋文帝杨坚。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勤勉于政事,并且在皇宫开启了节俭之风,在官员治理上大杀贪官污吏,留意民间疾苦。在农制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削弱豪强势力,从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以稳固,并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在官制上,他在中央施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简化行政机构,细分职责;在选用人才方面,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士人可以通过考试来做官,光宗耀祖。而这些制度的开创,则为后世朝代国家机器的运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尤其在后来的唐代成效显著。
④唐朝的代表皇帝是太宗李世民,但却又不得不提玄宗李隆基。相比太宗在历史中的地位,玄宗虽然比不上,但他却见证了唐朝最鼎盛的时代。李世民在未继位前,是李渊次子,因在推翻隋朝的战斗中有功,建国后被称为秦王,任尚书令。当时由于经过了武将拥兵割据,国家还并不是很统一稳定。李世民带领手下将士先后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为唐朝政局的稳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李世民算是唐朝真正的开创者。后来,由于他不是太子,但因为自身拥有的功劳过大,被太子李建成嫉恨,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惨祸。这对于其父李渊和他自己,都是心中永远的伤痛。
李世民继位后,充分发挥了他自身的才干和心胸,为唐朝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央,他选拔贤人,任用能人,善于纳谏;在地方,他轻徭薄赋,宽刑简法,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及府兵制,不但为人民安身立所,还减轻他们的负担,被人民称为“圣君”;在对外上,他采用“中国既安,四夷皆服”的方针,不轻易用兵,不主动欺压外国,但对于他国的挑衅入侵,则坚决回击;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他兼收并蓄,包容万物,因此,李世民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受到万国敬仰。
李世民执政期间,为唐朝及后世君主树立了典范,也奠定了唐朝最强盛的时代,这一时代被称为“贞观之治”。
而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想要恢复并重建其祖太宗的功业,也是非常有才干,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他选用有才能的人才做地方官,他撤换无才的庸人回家,由此使朝政显示出难得的清明之势。他任用姚崇为宰相,压制豪强,削减僧尼,减少寺院,从而进一步消除了由于宗教产生的民间信仰问题。再加上战胜了自然灾害,使人民恢复生产生活,恢复经济,唐朝也又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李隆基的选贤任能,改革弊政,清污去浊,鼓励生产,使得唐朝政局安定,国富民强,经济文化也达到了顶峰。比如后世家喻户晓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等,都出现于这一时代,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开元盛世”。在这里我着重提功绩,因此他晚期的昏庸,就不提也罢。
⑤宋朝的代表皇帝是宋仁宗赵祯。宋朝自建立起,就已失去了唐朝时辽阔的疆域,但由于宋朝主要疆域在中原、南方,因此也进一步发展和开发了南方,使得宋朝也成为历朝历代中表现非常富庶的国家。翻尽宋朝史料,其中最中意的是仁宗赵祯。本来还想提神宗的改制变法,但由于没有坚持,也就不提了。
仁宗赵祯在位期间节俭宫用,提倡节俭能够以身作则,也的确是一个好皇帝。而且,他能够明面是非,不为人所惑,采纳谏官建议,削减宫人,包括自己的梳头近人。由于在他在位期间,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得财政空虚难以应对西夏和辽的进攻,无奈只能屈辱求和,通过纳岁币来取得安宁。但是,岁币的付出却又进一步增加了财政负担。而统治集团内部又矛盾重重,皇亲国戚、贵族大臣都只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国家,不关心人民,由此使民愤怨起,起义不断。为了挽救这一危机,他提拔范仲淹为宰执,负责改制改革,治理“三冗”问题,减轻财政负担,充实人才,这时期被称为“庆历新政”。但是,由于触及到王公大臣的利益,被抵制反对,无奈赵祯只得罢免范仲淹,新政亦没能严格施行。于是,宋朝又开始了“积贫积弱”的时代。赵祯虽然仁爱,但却过于仁爱,缺乏立志的恒心和魄力,由此也并没有完成他的建功立业、建立盛世的心愿。
⑥元朝的建立离不开成吉思汗铁木真,他建立的蒙古国征服邻国,征服西域,所向披靡,为元朝广袤的疆域奠定了不朽地功勋。而这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时代。后来元朝的建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朝代。
⑦明朝的代表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本来想写太祖朱元璋,毕竟是开国皇帝,他的功绩自然就是使中国重新统一,重新安定。也建立了很多新的制度,比如设立督察院、设锦衣卫,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皇权。但是,在国家的治理上,还是写明成祖朱棣更加突出。
朱棣执政后,继续延续了建文帝的削藩方针,因为把握军权,所以朱棣削藩、解除藩王的兵权比建文帝来的更加直接果断,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
而还要提出的就是朱棣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使得这些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国。后来又派太监郑和去下西洋,加强了与外国的交流,并使中国被万国朝拜,成为世界的中心。当然,这也离不开朱棣好大喜功的个性。
我们现在向往的皇城紫禁城和明长城,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而这,也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在文化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流传后世,《永乐大典》更是被称为古代类书之冠。
后来,他又开始了北征,五次漠北亲征,也进一步解除了元朝复辟势力的威胁,为后世子孙的平稳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⑧清朝的代表皇帝是康熙帝。清朝,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全面统一中国的朝代,清朝统治集团在文化上的主动融合,也为清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康熙帝和乾隆帝都非常突出,他们建立的盛世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我还是比较赞赏康熙帝,他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却为清朝政局和国家疆域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康熙帝在年仅十六岁时,就以极高的智慧和雄才成功清除了在他幼时专权的鳌拜和其党羽,稳固了朝政,从此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干和志向。他在治理国家上偏文治,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减轻农税,并且废除了满人的圈地制度,使各民族人民都能正常的生产生活。他还修建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从而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硬件基础。在用人上,他对各民族官员一视同仁,并健全科举取试,破格选拔人才。他还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书籍。
他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了《皇朝全览图》的绘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规定人丁税按照户籍上册,并且新增人丁还永不加税。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减免赋税,从而使民心所向,国富民强,使得清朝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帝国。
在武功上,他平定三藩,征服了明朝遗民,稳固了政治;他还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孙子郑克爽,使得中国重新归于统一,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面对入侵的沙俄军队,他勇于出击,驱逐出境,并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设立了黑龙江将军,驻守北部边疆;他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帝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也是他最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
作者:锋朔图片:网络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帝王》
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寿命?
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寿命为39.2岁。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超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年89岁。
据传寿命最长的是南越武帝赵佗,享年百余岁,但可信度有很大问题;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清高宗乾隆(89岁)、梁武帝萧衍(86岁)、武则天武(82岁)、宋高宗赵构(81岁)、元世祖忽必烈(80岁)。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中国历代皇帝和皇后介绍?
太多了。秦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楚项氏
霸王讳羽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
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
世祖武皇帝讳炎
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
烈宗孝武皇帝讳曜
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
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
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
废帝讳伯宗
高宗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讳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
恭宗懿圣皇帝讳显
端宗裕文昭武孝皇帝讳
金完颜氏
(1)金太祖完颜(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金太宗完颜晟(1123-1135)
(3)金熙宗完颜(1135-1149)
(4)海陵王完颜亮(1149-1161)
(5)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
(6)金章宗完颜(1189-1208)
(7)金卫绍王完颜允济(1208-1213)
(8)金宣宗完颜(1213-1223)
(9)金哀宗完颜守绪(1223-1234)
(10)金末帝完颜承麟(1234)
元孛儿只斤氏
庙号谥号汗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1260年~1294年(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1295年~1307年(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1308年~1311年至大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年~1320年(皇庆1312年~1313年延1314年~1320年)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格坚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1年~1323年至治
无(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4年~1328年泰定
无(元顺帝)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1328年天顺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札牙笃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1329年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质班1332年至顺
惠宗顺帝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1333年~1368年(至顺1333年,元统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讳允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讳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讳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讳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讳由崧
绍宗襄皇帝讳聿键
昭宗匡皇帝讳由榔
清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天命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在位17年)天聪/崇德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顺治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康熙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雍正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乾隆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嘉庆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道光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1851年~1861年(在位11年)咸丰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祺祥/同治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光绪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1912年(在位3年)宣统献陵
中华帝国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袁林西汉王朝
高祖吕皇后吕雉
孝惠张皇后张嫣
孝文窦皇后窦猗房
孝景薄皇后薄阿渝
孝景王皇后王
孝武陈皇后陈阿娇
孝武卫皇后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李妍
赵太后钩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后上官小妹
孝宣许皇后许平君
孝宣霍皇后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邛成太后
孝元王皇后王政君
长定许皇后许夸
孝成赵皇后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
孝平王皇后
新王朝
王皇后
史皇后
东汉王朝
光武郭皇后郭圣通
光烈阴皇后阴丽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邓绥
安思阎皇后阎姬
顺烈梁皇后梁
孝崇郾皇后郾明
桓帝梁皇后梁女莹
桓帝邓皇后邓猛女
桓思窦皇后窦妙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何莲
灵怀王皇后王荣
献帝伏皇后伏寿
献穆曹皇后曹节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甄洛
文德郭皇后郭女王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齐王王皇后
齐王张皇后
齐王甄皇后
高贵乡公卞皇后
元帝卞皇后
蜀汉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后甘梅
先主穆皇后吴氏吴苋
先主孙夫人孙仁献(孙尚香)
后主敬哀皇后张氏大张后
后主皇后张氏小张后
东吴王朝
孙权大懿皇后王氏
孙权敬怀皇后王氏
孙权潘皇后
孙权步皇后步练师
孙亮皇后全惠解
孙休朱皇后
孙皓滕皇后滕芳兰
西晋王朝
宣穆张皇后张春华
景怀夏侯皇后夏侯徽
景献羊皇后羊徽瑜
文明王皇后王元姬
武元杨皇后杨艳
武悼杨皇后杨芷
武帝王皇后王媛姬
惠帝贾皇后贾南风
惠帝羊皇后羊献容
怀帝梁皇后梁兰璧
东晋王朝
元敬虞皇后虞孟母
元帝简文太后郑阿春
明穆庾皇后庾文君
成恭杜皇后杜陵阳
康献褚皇后褚蒜子
穆章何皇后何法倪
哀靖王皇后王穆之
废帝孝庾皇后庾道怜
简文顺王皇后王简姬
孝武文李太后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王法慧
孝武德陈太后陈归女
安僖王皇后王神爱
恭思褚皇后褚灵媛
五胡十六国
刘汉国
汉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单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光献张皇后
汉昭武帝武元皇后呼延氏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张徽光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汉昭武帝武宣皇后刘氏刘娥
汉昭武帝废皇后靳氏靳月光
汉昭武帝皇后靳氏靳月华
汉昭武帝弘道樊皇后
汉昭武帝弘孝王皇后
汉昭武帝弘德宣皇后
汉昭武帝武德皇后刘氏刘英
汉昭武帝左皇后刘氏
汉昭武帝弘德皇后武氏
汉隐帝刘粲靳皇后
前赵国
末帝刘曜献文皇后羊氏羊献容
末帝刘曜刘皇后
末帝刘曜刘皇后刘芳
末帝刘曜元悼皇后卜氏
成汉国
成景帝罗皇后
成武帝任皇后
成幽公阎皇后
汉昭帝阎皇后
归义侯李皇后
后赵国
明帝石勒刘皇后
明帝石勒程皇后
武帝石虎郑皇后郑樱桃
武帝石虎杜皇后杜珠
武帝石虎刘皇后
彭城王石遵张皇后
代国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窦皇后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
代桓帝拓跋猗卢祁皇后
代平文帝拓跋郁律王皇后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
冉魏国
平帝冉闵董皇后
前燕国
文明帝慕容文明皇后段氏
文明帝慕容文昭皇后兰氏
景昭帝慕容可足浑皇后
景昭帝慕容景德皇后段氏
幽帝慕容可足浑皇后
前秦国
明帝苻健强皇后
厉王符生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苟皇后
宣昭帝苻坚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杨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后秦国
武昭帝姚苌蛇皇后
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齐氏
后燕国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后段氏先段后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段氏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丁氏
废帝兰汗乙皇后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苻训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苻娥
北燕国
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
文成帝冯跋孙皇后
文成帝冯跋宋皇后
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南燕国
献武帝慕容德段皇后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国
武元王乞伏乾归符皇后东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炽磐秃发皇后
后凉国
懿武帝吕光石皇后
隐王吕绍张皇后
灵帝吕纂杨皇后
文帝吕宝卫太后
末主吕隆杨皇后
北凉国
武宣王沮渠蒙逊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拔皇后武威公主
南凉国
景王秃发檀折掘皇后
西凉国
武昭王李尹皇后
大夏国
武烈帝赫连勃勃梁皇后
南朝
刘宋王朝
孝穆赵皇后赵安宗
孝懿萧皇后萧文寿
武敬臧皇后臧爱亲
武帝张皇后张阙
武帝胡皇后胡道女
少帝司马皇后司马茂英
文帝袁皇后袁齐妫
文帝宣皇后沈氏沈容姬
刘劭殷皇后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后王宪
前废帝何皇后何令婉
明帝王皇后王贞风
后废帝江皇后江简
顺帝谢皇后谢梵境
南齐王朝
宣孝陈皇后陈道止
高昭刘皇后刘智容
武穆裴皇后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王宝明
郁林王何皇后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后王韶明
明敬刘皇后刘惠瑞
东昏褚皇后褚令璩
和帝王皇后王华
末帝元皇后南阳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张皇后张尚柔
高祖郗皇后郗徽
高祖穆皇太后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阮令嬴
文帝简皇后王灵宾
豫章王萧栋张皇后
高宗蔡皇后
元帝夏太后
敬帝王皇后
陈王朝
高祖章皇后章要儿
世祖沈皇后沈妙容
废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柳敬言
后主沈皇后沈婺华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皇后王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帝窦太后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冯有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贞皇后林氏
孝文废皇后冯氏冯清
孝文幽皇后冯氏冯润
孝文昭皇后高氏高照容
宣武顺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高英
宣武灵皇后胡氏胡充华
孝明皇后胡氏
孝庄帝尔朱皇后尔朱英娥
长广王尔朱皇后
节闵帝尔朱皇后
孝武帝皇后高氏
东魏王朝
孝静帝高皇后太原长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宇文皇后宇文云英
恭帝若干皇后
北齐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娄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元仲华
废帝皇后李氏李难胜
孝昭帝顺成皇后元氏
武成帝皇后胡氏
后主废后斛律氏
后主左皇后胡氏
后主右皇后穆氏穆黄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后元氏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孝闵帝元皇后元胡摩
明帝独孤皇后
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后李娥姿
宣帝杨皇后杨丽华
宣帝朱皇后朱满月
宣帝陈皇后陈月仪
宣帝元皇后元乐尚
宣帝尉迟皇后尉迟炽繁
静帝司马皇后司马令姬
隋王朝
文献独狐皇后独孤伽罗
炀帝萧皇后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高宗废后王氏
高宗则天皇后武氏武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皇后韦香儿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窦德妃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武惠妃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皇后张氏张良娣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沈珍珠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王琅琊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懿宗恭宪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五代
后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张惠
承帝皇后张氏张贞娘
后唐王朝
太祖贞简皇后曹氏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刘玉娘
明宗和武宪皇后曹氏
明宗昭懿皇后夏氏
明宗宣宪皇后魏氏
闵帝哀皇后孔氏
末帝皇后刘氏
后晋王朝
高祖皇后李氏永宁公主
出帝皇后冯氏
后汉王朝
高祖昭圣皇后李氏李三娘
后周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宣懿符皇后
十国
南唐国
烈祖元敬皇后宋氏宋福金
元宗光穆钟皇后
后主昭惠皇后大周后周宪(周娥皇)
后主皇后小周后周嘉敏(周女英)
闽国
惠宗陈皇后陈金凤
康宗李皇后李春燕
北宋王朝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惠贺皇后
太祖孝明王皇后
太祖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太宗懿德符皇后
太宗明德李皇后
太宗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真宗章穆郭皇后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刘娥
真宗章懿李皇后李宸妃
真宗章惠杨皇后杨淑妃
仁宗郭皇后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仁宗温成张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高滔滔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神宗钦成朱皇后
神宗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孟婵
哲宗昭怀刘皇后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显肃郑皇后
徽宗明节刘皇后
徽宗明达刘皇后
钦宗仁怀朱皇后朱琏
南宋王朝
高宗宪节邢皇后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孝宗成恭夏皇后
孝宗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全玖
辽王朝(契丹国)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萧卓真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萧牙里辛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萧月里朵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萧母斤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萧温
世宗皇后甄氏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萧撒葛只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萧菩萨哥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萧耨斤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萧观音
道宗皇后萧氏萧坦思
天祚帝皇后萧氏萧夺里懒
宣宗皇后萧氏萧普贤女
德宗感天皇后萧氏萧塔不烟
承天皇后(西辽女皇)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
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
太宗钦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
德宗哀皇后徒单氏
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睿宗钦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贞懿皇后李氏李洪愿
世宗昭德皇后乌林答氏
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
显宗昭圣皇后刘氏
章宗钦怀皇后蒲察氏
卫绍王皇后徒单氏
宣宗仁圣皇后王氏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王氏王云
哀宗徒单皇后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
景宗宪成皇后野利氏
景宗皇后没藏氏
毅宗皇后没藏氏
惠宗皇后梁氏
崇宗皇后耶律氏耶律南仙
崇宗皇后任氏
仁宗章献钦慈皇后罗氏罗皇后
元王朝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弘吉剌氏孛儿帖
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
定宗钦淑皇后斡兀立氏海迷失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怯烈氏唆鲁和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弘吉剌氏忽都台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剌氏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南必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
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弘吉剌氏失怜答里
成宗卜鲁罕皇后伯岳吾氏卜鲁罕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弘吉剌氏答己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氏真哥
武宗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亦启烈氏速哥八剌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弘吉剌氏普颜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八不罕
明宗皇后乃马真氏八不沙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卜答失里
宁宗皇后弘吉剌氏答纳也忒迷失
顺帝皇后钦察氏答纳失里
顺帝皇后弘吉剌氏伯颜忽都
顺帝皇后奇氏奇皇后(完者忽都)
明王朝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惠帝马皇后
成祖仁孝徐皇后徐仪华
仁宗诚孝张皇后
宣宗恭让胡皇后胡善祥
宣宗孝恭孙皇后
英宗孝庄钱皇后钱锦鸾
英宗孝肃周太后
景帝汪皇后
景帝肃孝杭皇后
宪宗吴皇后
宪宗孝贞王皇后
宪宗孝穆纪太后纪淑妃
宪宗孝惠邵太后
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
世宗孝洁陈皇后陈莲
世宗张皇后
世宗孝烈方皇后
世宗孝恪杜太后
穆宗孝懿李皇后
穆宗孝安陈皇后
穆宗孝定李太后
神宗孝端王皇后王喜姐
神宗孝靖王太后
光宗孝元郭皇后
光宗孝和王太后
光宗孝纯刘太后
熹宗懿安张皇后张嫣(张宝珠)
思宗愍周皇后周玉凤
清王朝
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
太祖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
太宗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太宗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世祖顺治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世祖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
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圣祖孝昭仁皇后钮祜禄东珠
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圣祖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世宗孝敬宪皇后乌拉纳拉氏
世宗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高宗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高宗乾隆继皇后乌拉纳拉氏(丧葬规格等同于皇贵妃)
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仁宗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仁宗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宣宗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文宗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
文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逊帝溥仪皇后郭布罗婉容(有争议)
中国历代王朝及皇帝顺序?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昊)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中姓杨的有谁?
1、隋文帝杨坚(西魏大统七年-仁寿四年,即541年~604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
2、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
3、杨侗,隋炀帝孙。
4、隋恭帝名杨侑,隋炀帝孙,号隋恭帝。
5、杨浩,隋炀帝之侄,秦王杨俊之子。
6、杨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南吴太祖杨行密四子,谥号睿黄帝。
7、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弘农郡王。追封武皇帝,庙号太祖。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8、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年908年在位。追谥为景皇帝,庙号烈宗,陵号绍陵。
9、杨隆演(897年-920年),字鸿源,原名杨瀛,又名杨渭,中国五代时期南吴君主,谥宣王,杨溥称帝后,改谥宣皇帝,庙号高祖。弟杨溥继位。
讲述中国历代皇帝宠妃的书?
我几年前再首图也看过,就是名也忘了。只能多找几个,对一下吧。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柏杨编著)、《中国历代后妃大观》(陈华新编著)、《中国帝王后妃大辞典》(秦进才编著),《中国历代后妃往事》(作者:熊肖春),《中国历代后妃传》(作者:商传、杨林等编译),
《中国历代后妃之谜》(作者:墨人),《中国历代后妃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