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皇权,维护秦皇朝的政治体制及其统治秩序,在文化意识领域,秦始皇也采取过加强思想控制,反对是古非今,打击异己势力的严厉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史籍经常提到的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博士七十人向前祝寿。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不以为然。他提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本来,分封郡县之争,早在秦皇朝初建时就出现过。眼下淳于越旧事重提,且又涉及到“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故始皇“下其议”,着令群臣讨论。这时,已由廷尉升任丞相的李斯当即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现在,“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私学又“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哗众取宠,“造谤”生事。如不加以禁止,其结果必然是“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还建议焚烧《诗》、《书》,提出: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根据李斯的这一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在焚烧之列。本来。焚书是秦很早就实行过的政策。商鞅变法时就曾“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势”。所以秦始皇一听到李斯的建议,就表示认可,并随即付诸实施。于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焚书事件发生了。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这件事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审讯在咸阳的全部方士与儒生。诸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监蒙恬于上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荀子学派法家学派与孔盂正统派儒学的斗争,集中表现在中央集权(地主政治)与分封诸侯(领主政治)的争论上,终于爆发了焚书坑儒的大破裂。前二二一年,初并天下,以丞相王缩为首的群臣,都主张在离秦较远的燕齐楚等地分封皇子为王,独廷尉李斯反对分封。秦始皇从李斯议,确定行施郡县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倡议,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下今后三十天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只有医药、卜箍、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始皇从李斯议,实行了焚书法令。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太怒,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个焚书坑儒的野蛮行为,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适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与韩非派法家合流)却是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绾、淳于越主张分封诸侯,是违反时宜的,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统派(包括阴阳五行家与神仙家)却是讲仁义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学派上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惨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东汉赵岐说),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实行李斯的主张,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长子扶苏,替孔孟派儒生说话,秦始皇发怒,使扶苏到上郡(在陕西绥德县)监蒙恬军。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苏继位,自己不得宠信,与韩非派法家宦官赵高用阴谋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秦二世,伪造遗诏杀扶苏、蒙恬。不久,胡亥赵高又杀李斯。秦失去颇得民心的扶苏与拥有威望的大将蒙恬、丞相李斯,政权落在胡亥、赵高手中。胡亥厉行督责,昏暴无比,是完全的独夫,秦崩溃的条件全部成熟了。词目焚书坑儒发音fénshūkēngrú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示例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红旗谱》四二)。
更多文章
秦始皇为什么要坟书坑儒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书可以传播学问,传播思想,这样就不便于他的统治,他希望愚民政策。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因为他看见书和读书人就讨厌文字狱,扼杀读书人的思想与灵魂.李斯教给他的!如果没有李斯给他出主意他不一定能想的到这都是文人相轻的结果李斯所专注的是强国之策当然不容许其他的思想存在现抄一段史记给你看看以非上之所建立。今
兵马俑的主人秦始皇有着怎样的一生和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一生比我们想象的更坎坷。秦始皇出生在其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祖父秦孝文王嬴柱,父亲是秦庄襄王子楚。秦始皇出生时,祖父嬴柱还是太子,父亲子楚(时名异人)不受嬴柱喜爱,遂被派到赵国作为人质,秦始皇即是父亲作为人质时出生的。由于秦赵关系恶化,尤其是长平之战后,赵人视秦人为化敌,异人在赵国不受待见。幸而
秦始皇为何会建造如此浩大规模的兵马俑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简单,死亡在古人的眼中不是毁灭无痕,也不是烟消云散,而是去另一个极乐世界里生活。秦始皇是什么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帝王,结束了中国历史近两千多年的邦国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帝国。秦始皇开创了多项第一,第一个自称皇帝,第一个实行全面的郡县制,第一个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第一个
汉代也有兵马俑吗?汉代的兵马俑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什么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系统邀请!~~~~~~~~~~~我来说秦俑与汉俑的区别:笔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参加了《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发掘队》,践行了对秦俑一号坑的第一次发掘清理与修复。八十年代中期又参加了《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参与了对秦俑一号坑的二次发掘与修复。九十年代又参与了《汉景帝阳陵考古队》,其间主持修复室工
兵马俑真的是秦始皇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个叫陈景元的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而且一辈子都在和考古学家争论,这里我把陈景元的质疑和兵马俑考古专家袁仲一的解答贴出来。首先看下两人的背景。陈景元:读高中的时候就对秦始皇陵非常感兴趣,大学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一有时间就跑到秦陵一带考察,后来临潼发现了兵马俑坑,他千里迢迢跑到考古现场,见到了当年的兵
秦始皇身世之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赢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跪地、俯首称臣。然而,傲视天下的秦始皇内心却是异常脆弱,因为他对身世一直讳莫如深。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据说曾为吕不韦的爱姬,
为什么秦始皇一上任就要修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风水,而风水影响的,不仅仅是在世的帝王的统治与安康,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后世子孙,如果选址不好,可能自己家族的王朝很快就会灭亡。中国人很注重自己死后的陵墓,那些帝王更是会在自己登基之时就开始修建陵墓,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建一座自己满意的陵墓。中国人传统来看,信仰祖先鬼神,认为人死后会
秦始皇陵墓到底有多恐怖?专家:哪怕能侥幸走出来,也活不过2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至于,秦始陵墓到底有多恐怖,本人认为,按当时社会发展,没有什么恐怖的,暗器一定会有,但是,专家能侥幸走出来,也活不过2年,我认为这是过度的夸张。从古代看,还是冷兵器时期,没什么科技。毒药只是靠大自然生产,不象现在,化学合成的药物有那么历害,产生巨毒,有灰发性。一些神密感,都是人们想象的,如果,向你所
历史上有人挖过秦始皇墓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帝王陵墓无一不被挖过,秦始皇陵自然也不能幸免。关于秦始皇陵被挖掘的记载有很多,从秦末一直持续到民国,而地宫被盗的记载仅有两次。以目前的探测手段来讲,并不能判断地宫是否被盗掘。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登上秦王位时,中间经过三个阶段,直到秦二世二年才草草完工,共历时39年。陵墓大多
为什么两千年来没有一个朝代的人挖掘秦始皇陵?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两千多年,秦始皇陵在每一个朝代都遭遇了盗墓挖掘,史书上也有记载,基于上述事实,我认为不有没有一个朝代的人挖掘秦始皇陵,而是没有一个朝代的人挖掘成功秦始皇陵更准确些。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直在努力,始终没挖成!”先看传世文献怎么说的: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