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最后的结局是怎么造成的?

晁错最后的结局是怎么造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28 更新时间:2024/1/26 6:34:13

晁错,汉景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发动《削藩策》的政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派中尉召御史大夫晁错议事,但在半途却将其押往东市腰斩。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深受其信任与重用,那为何汉景帝要处死他呢

一,少有才学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郡的一个大户人家。当时汉朝建立不久,汉高祖刘邦担心异姓王不够忠诚,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发起了消灭异姓王风潮。随后刘邦大封兄弟子侄为王,希望同姓王之间会顾及自身与皇帝的共同血脉来维护汉朝统治。但刘邦没想到的是,同姓王会在数十年后威胁汉朝统治,而晁错就是以后那个会帮助皇帝削藩的人。

晁错喜爱学习,因此少时跟随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而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所以晁错深受忠君的思想,对以后的汉景帝自然是十分忠诚。但法家的手段有时过于偏激,强调严刑峻法,必然会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导致法家的人物下场悲惨,这也注定了晁错以后的悲惨命运。

晁错在老师那里刻苦学习,因此文采斐然,足智多谋,还性格刚直,为其以后深受汉景帝重用与信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晁错也养成了严峻而苛刻的性格,导致其以后与同僚关系较差,更加注定了其未来悲惨的结局。

二,侍奉太子

晁错学成后参加射策考试,凭着博学的文章而当了太常掌故。当时汉文帝努力拯救因秦末战火而损毁的古籍,找到一名精通《尚书》的伏生。由于伏生已经年过九十,无法长途旅行,所以汉文帝派晁错前去拜师,跟随伏生学习《尚书》。

晁错学成后便向汉文帝上书,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建议及教导皇太子的道理,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来做佐证。汉文帝看了很高兴,于是任命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让他教导皇太子刘。因为晁错能言善辩,所以很得刘启信任,还被其称赞为“智囊”。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史记·卷一零一)

当时匈奴屡次入侵汉朝边境,晁错于是上书汉文帝,提出任用良将、移民实边等防备匈奴之策。汉文帝看了很高兴,予以采纳。随后汉文帝下诏求贤,晁错于是因上书对策优异而晋升中大夫。接着晁错又向汉文帝提出削藩、变更法令等建议。汉文帝虽然欣赏晁错的才华,但对他的建议则大都没有采纳。可晁错却更加得到刘启的赏识,却引起了袁盎等许多功臣的不满。

三,力主削藩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病逝,子汉景帝刘启即位。汉景帝少时就对晁错十分欣赏与信任,即位后自然更加重用晁错,任命他为内史。随后晁错多次与汉景帝单独议事,提出了许多政策与建议,汉景帝自然是言听计从。

丞相申屠嘉见汉景帝对晁错过于重用,信任远超三公九卿,自然是十分不满,便决定找机会除掉他。不久晁错因为内史府出行不便而凿开了汉高祖庙宇的外墙,修建了大门。申屠嘉便决定趁机除掉晁错,幸好有人向晁错告密,使他得以提前入宫向汉景帝说明情况而获得原谅。最后申屠嘉因为不满汉景帝偏袒晁错而气死,可见汉景帝对晁错的倚重。

四,惨遭杀害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却。(史记·卷一零一)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于是命百官、列侯、宗室商议此事,众人都对削藩很不满,可知道晁错得宠,所以不敢出言反对。只有窦太后的堂侄孙窦婴不满晁错此举,于是出言反对,二人由此交恶。接着晁错又大力修改法令,以促进削藩。诸侯们得知更加不满,对晁错愈加痛恨。

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汉书·卷四十九)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王不满汉景帝削藩,于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于是急召晁错商议对策,但晁错对七国之乱预计不足,拿不出有效的方案,只得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由自己坐镇后方。

上卒问盎,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汉书·卷四十九)

汉景帝对晁错十分失望,只得召窦婴、袁盎商议对策。二人素来怨恨晁错,便决定趁机除掉他,然后便向汉景帝提议只要诛杀晁错,赦免吴楚等七王之罪,归还所削诸侯封地,那他们自然会罢兵。汉景帝听了,只得表示同意。随后丞相、廷尉等人就上书弹劾晁错,要求将其处死。汉景帝同意,于是派人将晁错腰斩。

标签: 晁错汉朝

更多文章

  • 王恂:元代数学家,曾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恂,元朝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恂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 他在《授时

  • 徐晃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晃,三国

    官渡之战,指的是三国时期公元200年以曹操和袁绍为主的一场战役。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徐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也能征善战,虽然相对其他四位,徐晃存在感稍弱,但是,徐晃最出名的一战,在襄樊之战中,救援樊城,击败了关羽。其实,除此之外,徐晃在官渡之战时,还打过

  • 王恂作出了哪些贡献?将古代历法体系推向高峰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恂,元朝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恂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 他在《授时

  • 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后有何作为?他为何只活了21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弗陵,汉朝

    刘弗陵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天子,英姿勃发,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四百年铁血汉朝,出现了许多雄才大略的帝王。若论历史功绩,汉高祖刘邦开大汉天下居功至伟,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当仁不让位居两席,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则是天纵之才。除此而外,有一位帝王很可能被

  • 桓温与桓范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桓温,晋朝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太和六年(371年),东晋权臣桓温废皇帝司马奕,立晋简文帝,企图篡晋自立,但未成身死。随后在元兴二年(403年),桓温之子桓玄控制建康,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桓楚。那桓温、桓玄与曹魏的桓范是什么关系,真是

  • 刘晔:曹魏著名战略家,料事如神,筹谋画策,又慧眼识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晔,曹魏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初仕庐江太守刘勋,识破孙策的伪盟之计。后随刘勋投奔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皇帝为何大都不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帝,唐朝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背叛唐朝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我们在看唐朝的历史的时候,有一件事会觉得非常奇怪。在李隆基之前,唐朝的皇帝一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可以说耳熟能详。比如说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李显、

  • 德茜蕾·克拉里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德茜蕾·克拉里,法国

    德茜蕾·克拉里布料商人之女,曾是拿破仑的未婚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1777年11月8日,德茜蕾·克拉里出生于法兰西王国马赛的一个富商家庭,因此她自幼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在修道院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姐姐茱丽·克拉里感情深厚。1789年法国

  • 温恢: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通情达意,善于料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温恢,曹魏

    温恢(178-223年),字曼基,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涿郡太守温恕的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温恢出身于太原温氏,少有大志。举孝廉,历任廪丘县长、鄢陵县令、广川县令、彭城相、鲁国相,颇有政绩。得到曹操赏识,授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曹

  • 朱灵为何会被曹操讨厌?他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灵,三国

    曹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唯才是举,单单求贤令就发布3次,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官渡之战前,袁绍实力强大,曹操实力相对较弱,朱灵本来是袁绍的大将,他被袁绍派遣,带领三个营的军队支援曹操,去打徐州牧陶谦。朱灵跟随曹操打完陶谦之后,就背叛袁绍,投了曹操,可是,曹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