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就能力而言应该怎么排位?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就能力而言应该怎么排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69 更新时间:2024/1/19 21:19:41

在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其余六国,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基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秦国统一大业的功臣,那么这四人的能力大小又该如何排序呢?如果不论功绩和人品,而仅以能力论之,个人认为应该首推李斯,商鞅次之,范雎再次之,张仪排名最后。

第一,李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名相

李斯本为楚国上蔡人,后因悟出“老鼠哲学”而离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逐渐受秦始皇重用,历任郎、长史、客卿、廷尉、丞相,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和后续一系列改革。

如果说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李斯能力的话,完成天下一统后,辅佐秦始皇完成的一系列改革,则毫无疑问彰显了李斯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毕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推行的大量政令,都是极具开创性的。

秦统一天下后,秦国朝堂曾就如何治理天下产生过争论,丞相王绾等人主张继续推行分封制,而时任廷尉的李斯则坚决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权制,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此后,李斯又辅佐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而这套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此外,为了维护秦朝统治的统一,李斯又先后辅佐秦始皇完成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等社会全方位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击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导致的各国社会、文化、经济壁垒,为统一民族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李斯其人身上也有缺点,其在沙丘政变中的表现,以及为自保而写下《上书对二世》,导致秦法的变质,导致其要为秦国的覆灭负一定责任,但这却并不能否定他的能力。

正如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所言,同样作为法家思想的忠实贯彻者,“商鞅改变了秦国,而李斯则要改变一个时代”,而这也是我将李斯排在商鞅之前的一个原因,就改革难度而言,李斯面临的挑战无疑要比商鞅更大。

第二,商鞅:秦国崛起的奠基者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后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曾于魏国国相公叔痤麾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逝之后,商鞅入秦,并受到志在变法图强、改变秦国积贫积弱面貌的秦孝公嬴渠梁重用,遂在秦国推行变法。

商鞅通过颁布《垦草令》、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等改革方略,使得秦国在制度层面确立了对山东六国的绝对优势。

在“列国伐交频频”的的混乱年代,以“耕战”为核心的“商鞅变法”,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他完全将秦国变成了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秦国上到君王、下到黎民,全都成为了为这台战争机器服务的零件,这是秦国能够迅速崛起,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

不可否认,“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商鞅本人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同样不能忽视,“商鞅变法”的成功具有一定特殊性。

首先,商鞅变法受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影响较大,而这两次变法为商鞅提供了一定经验。

其次,秦国文化受西戎文化影响较大,贵族影响力相对较小,再加上秦简公嬴悼子和秦献公嬴师隰变革的影响,变法阻力要比山东六国小。

再次,相较于山东六国来说,秦国无论在文化思想还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都相对落后,这为“商鞅变法”打破旧有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最后,秦孝公嬴渠梁的绝对支持,以及秦惠文王嬴驷对变法的认可,避免了“人死政消”局面的出现。

历史上共先后有六次变法,但仅有“李俚变法”和“商鞅变法”取得成功,这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商鞅的个人能力,但正因其成功又有客观原因,因此我将商鞅排在了李斯之后。

第三,范雎:以谋略见长的承上下者

范雎本为卫国芮城人,早年为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受诬陷而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并通过上书自荐而引起秦昭襄王嬴稷重视。

正如李斯的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范雎通过辅佐秦昭襄王,使得秦国得以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者。

纵观范雎一生,其最大的能力便是善用谋略,尤其是在掌握人心方面极为出色,这点从其离魏入秦和说服秦王两件事上便可看出。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最大的贡献便是辅佐秦昭襄王加强王权和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从而使得秦国得以进一步蚕食列国,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此外,范雎担任秦相之后,还曾主持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又在“长平之战”中,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从而使得秦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

毫无疑问,范雎是个极为出色的谋略家,虽然在人品方面不敢恭维,但其能力无疑极为出色,而且性格极度坚忍,就算被人诟病为小人,也算是小人之中的佼佼者了。

第四,张仪:外交能力极强,治国理政相对较弱

张仪本为魏国安邑人,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后游历列国后入秦,并受到秦惠文王嬴驷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纵观张仪生平,其在秦国的主要作为就是主伐交,即主要从事外交工作,通过与他国“连横”,对抗同时期公孙衍提出的“合纵”。张仪通过出色的游说能力,先后两次说服魏国退出“合纵”,又通过忽悠楚王破坏齐楚联盟等等,从而为秦国巩固国力,全面崛起争取了时间,使得秦国得以避免因列国“合纵”而陷入持续战乱。

在成功游说各国的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仪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更多只体现在外交层面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上,同时又有秦国强大的国力在背后支撑。而在治国理政方面,张仪的贡献非但较小,反而因判断失误,而差点让秦国错失了攻占巴蜀的机会。

毫无疑问,张仪乃是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之一,但伐交固然需要能力,同样需要国力支撑,否则公孙衍未必便会败于张仪之手,这也是张仪比不上李斯、商鞅、范雎三位的原因。

如上,如果不论功绩和人品,而仅以能力强弱来排名,个人认为李斯能力最强,其次是商鞅,第三则是范雎,张仪则排名最后。

标签: 商鞅战国

更多文章

  •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在玄武门之变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郑观音,唐朝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于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被迫立李世民

  • 在徐州时刘备为何要收留吕布呢?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三国

    在公元196年,自以为靠孙策解决了南线刘繇势力的袁术开始将目光转向北边的徐州,悍然发动了对刘备的攻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两军相持了一个月,期间双方互有胜败。为了扰乱刘备的后方,以获得战事的胜利,袁术写信给吕布,他许诺送二十万斛大米给吕布,诱使吕布袭击下邳

  • 赵奢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战绩?他的军事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奢,战国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在公元前270年,秦国围困赵国城池时,廉颇却不敢领兵出战,表现的让人大跌眼镜,与之相反的是赵括之父赵奢,在历史上名声

  • 王翦身为秦国名将到底有多厉害 秦灭六国中,有五个就是王家的手笔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国,王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国王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王翦,神一样的男人。他与白起、李牧、廉颇一起称为战国兵家“四大天王”,可能是实力太强了,后来更是被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尊为的共同始祖。这位老王到底何许人也?一据史料记载,陕西人王翦很可能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后人。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很

  • 秦始皇不准王翦班师回朝的原因是什么 功成名就后王翦为何主动请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国,王翦

    王翦不班师回朝是因为秦始皇信任他,秦始皇嬴政认为王翦是完全效忠于自己,王翦不会做出背叛自己的事情出来,所以在王翦功成名就主动请辞,然而在王翦想班师回朝的时候,秦始皇没有答应王翦的要求,让王翦继续征战,不要班师回朝。一、为什么王翦功成名就之后想主动请辞王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六位军神之一,他原本是秦始皇大

  • 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两人有可能是父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吕不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和吕不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作为华夏民族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实现大一统的君主,秦始皇的一生在后世注定会掀起讨论的波澜。无论是他在政治上的功过得失,抑或是生活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点滴,都会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而在这众多令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细节中,秦始皇的出

  • 蜀汉正是人才匮乏之际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魏延

    还不了解:诸葛亮杀魏延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延作为蜀汉名将,功绩卓著一直深受刘备器重,刘备称汉中王后封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擢升为镇北将军,镇守汉中之时从未有失,那么如此一个功勋卓著且又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大将为什么最后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身首异

  •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退位 赵武灵王为什么把赵国一分为二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赵国,赵武灵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赵武灵王退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赵武灵王的想法是很超前的,超前到当时的人无法接受。一方面是赵武灵王对于一种新体系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长子的愧疚。在这件事上,赵武灵王处理不当。再加上赵武灵王又重新有了想当王的欲望,结果导致内乱。赵章作为

  • 武则天死后,李显将她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显,唐朝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李治和武则天虽然有着明显的利益交换,但不口否认,双方仍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公元650年,源于李世民的忌日,李治到感业寺祭拜,得以再次见到武则天,武则天哭了,李治也流下了眼泪。最起

  • 惇怡皇贵妃一生无子,为何还成了人生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惇怡皇贵妃,清朝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妃子,她一生无儿无女,却受到三朝皇帝的尊重,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她便是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瓜尔佳氏出身于满洲的镶黄旗,其实光听这个姓氏都能知道瓜尔佳氏的出身之显赫,在瓜尔佳氏入宫的时候,此时的康熙已经整整比她大了29岁。入宫后不久的瓜尔佳氏就深受康熙的看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