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30 更新时间:2023/12/27 23:42:15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国之所以迅速强盛离不开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能一统中国,也离不开商鞅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商鞅在秦为相十余年,可以称得上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工作狂CEO。

为了更好地为秦国工作,他曾经通过好友孟兰皋推荐了一位名叫赵良的秘书,赵良第一次与商鞅相见之后,商鞅并没有从他那罗里巴嗦的言语中听出一丝厌烦,反而留在他身边准备重用,甚至提出要和他建立更深厚的友谊,不想却被赵良婉言拒绝,那赵良到底是一个怎样出众的人物呢?他又对商鞅说了什么,我们接下可以好好品味一下。

当时的赵良面对商鞅的欣赏与好友申请,是这样拒绝好友添加,回复说道:“在下不敢当,孔子说推举贤能又向贤者看齐者大有长进,聚集庸碌小人者就算伟大君王也会受其所害。我是庸碌之人,因此不敢高攀商君为友。

在下又听说,没有担当的人高居官位叫贪位,没有名望的人身负大名叫作贪名。我如果接受商君友谊,恐怕我就成了攀附关系贪位贪名之徒了,所以实在不敢接受。”

商鞅笑道:“我直截了当地说吧,你的意思是不是因为我治理秦国的手段严峻,所以害怕跟我这种人交往成为朋友?”

赵良没想到商鞅如此聪明又直率,便说道:“能举一反三听懂不同话语的人可说得上是聪慧,能透过事物表面看到内在的人可说得上是明智,能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人可说得上是强者,商君您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圣帝虞舜曾说过,懂得让自己内敛低调才算得上高明。商君请我来,恐怕也只能就虞舜的无为之道,向我咨询了。”

商鞅见他总是这样有话不肯直说,就再次开门见山地说道:“一开始秦国和西北落后少数民族戎翟的教化水平差不了多少,我来了之后更改制度,把秦人的教化推行到和中原诸国相差无几的水平,又为秦迁都咸阳,靠近华夏腹地,便利交通往来,接着又大兴土木,营造城池宫殿,使秦国城市气势和风格犹如鲁卫之地那些悠久的名城一样,你看我这样治理秦国,和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从楚国赎来的贤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

赵良说:“商君应该明白,一千张羊皮也比不了一张狐裘值钱,一千人对您恭顺,也不如一个正直之人对您劝谏有用。周武王听得进劝谏得以昌盛,商纣王让人沉默不语而就此亡国。如果商君您觉得周武王没有什么不对,那我请求整日在您身边进谏正直之言,而不遭杀身之祸,不知可否?”

商鞅看赵良还是对他的威严有些忌惮,就说:“先生的话应该说完了,我明白您的意思,没用的话听起来都很华丽,有用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好听的话就像苦药一样,好听的话通常就像给你带来疾病一样。先生好性情,又有才能,若肯整日为我进忠正之言,这是阿鞅我的良药啊!我必将把先生当老师一样对待,您就不用推辞了!”

赵良就又说道:“那我就有一说一了,百里奚是楚国的下贱之人,听说秦穆公像当今大王一样重贤才很想相见,然而没有路费来秦地,便把自己卖身给秦国客商,穿着烂衣服给别人放牛讨生计,一心想投靠明主。没过多久,穆公听说了百里奚的贤名,便将他从牛口之下提拔起来,给秦国打理民政国事,秦国上下没有敢仰视他的。

他为秦相多年,为秦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扶立晋国之君,还在吴国攻破楚国郢都的时候,拯救了楚国的社稷。又重视教化,使得西南偏远的巴国人都来秦国进贡,中原诸侯对秦国也是相当尊重,西北戎族诸部都来臣服。

以我看来,百里奚为秦国做这么多,虽然辛劳却从来不注重车马,天气热也不打伞盖,在秦国四处行巡,从来不使用干戈惩治他人,功名都藏在秦国不断富裕的府库当中,他的德行总是让秦国世世代代的人记住。以至于他死的时候,秦国全国男女哀痛大哭,小孩子也不唱歌了,做工的人也伤心得难以做工。

如今商君得到大王的信任,是因为宠臣景监的引荐,而不是像百里奚那样靠大贤之名受人敬重。现在你对权贵动刑,得罪太子,加重百姓负担,又用严刑来约束他们,使他们不是死于残酷的战场就是伤残于劳役,人人都对您怨声载道,这是在积累仇怨,蓄养祸患啊!那大兴木土就简直称不上什么功绩了!

您又在封地效仿诸侯南面而坐自称寡人,动不动就对秦国贵戚施以刑法。诗经中说,老鼠都懂得爱护身体,而人却不懂得用礼教来爱护自己,失去了礼教的人,恐怕离死不远了。以诗经的道理来看,商君您目前的行事是难以长久的。

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因为被您用刑,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太子的舍人祝欢也是因您而死,太子太保公孙贾又受到你的刺面涂炭之刑。诗经中又说,得人心者必定兴旺,失人心者必定崩溃。

商君您要好好反思一下,您外出,军车就要十几辆跟随,而且还都是载满了士兵,甚至还要配备勇武的骑兵,和手持重武器的重装步兵在车旁跟进。如果没有这些,您出门都安不下心来。

尚书中说,有德行的人必会昌盛,光凭武力的人必定灭亡。您离危难的时间已经像短暂的朝露一样就要到来了,您还怎能妄想继续延年益寿呢?

现在能做的就是赶紧把封地退还给大王,到偏远的地方去种菜,让大王重用那些归隐之士,对国中的老人和战争遗孤多加抚恤,使礼义教化兴起来,估计还能使您安度余年。

如果您还贪恋着商於的财富,舍不得秦国的政教大权,继续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当今大王年老病重不能上朝,丢弃你这个外来客归天而去,那时秦国上下要收拾您的人,还会少吗?这种可怕的结束如今翘起足尖就能望得到了!”商鞅听完赵良最后这番推心挖肺的话,沉默良久,却始终不能按赵良说的去做。

没多久秦孝公真的因病去世,太子嬴驷继位,也就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史称秦惠文王。惠文王一上台,曾经受刑的太傅公子虔马上就跳出来,让手下向秦王告发商鞅在封地称孤道寡的僭越大罪。

惠文王听了之后,新仇旧恨统统涌上心头,勃然大怒道:“僭越就是造反,立马让有司派官吏捉捕阿鞅归案。”商鞅闻讯,赶紧策马逃出咸阳,想着赵良曾经的话,便往边关跑去,欲出塞外隐匿荒漠,不想到了边关已是黑夜,前去旅店投宿被拒,那个旅店老板对他说:“相爷商君颁布户籍制度以来,没有户籍姓名证明的人,一律不能在旅店投宿行走。”

商鞅不敢报出姓名,也无从证明,只好连连哀叹道:“当年秦国没有变法时,这些旅店里面到处都藏匿着亡命之徒,现在我算是作法自缚了!”于是又原路返回。

他又想着潜逃到魏国故地去,到了秦魏边境,向魏国边关说明来意,可魏人已将商鞅视为叛逆仇敌,断然拒绝了他来寻求政治庇护的请求。

商鞅气得直跺脚,没办法只好弯弯绕绕回到了封地商於,这时候商於的很多人都听说了他被定罪的消息,吓得纷纷逃窜,生怕被他牵连。只有他平日里豢养的三千死士决意与他共生死,于是商鞅带领这班人马前去攻打郑县。因为郑县地近魏国,他就想着打下郑县作为见面礼送给魏国,魏国应该就会容他避祸了。

不想秦惠文王亲率铁骑大军前来捉拿他,商鞅的人马顿时慌张无措,哪里还打得下一个县城来,赶紧又往东逃奔,不想在渑池被秦军团团围住。商鞅自知死路一条,便在军前与秦惠文王对马相见(那时秦惠文王尚未称王),惠文王问他道:“公孙鞅你已走投无路,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商鞅仰天长叹,答道:“我没有听良人的劝告,是我没法停下来啊!不强势而为,多少事就不能成功了!大王你听着,秦国有今日之成就,你自己扪心问问自己,是谁的功劳,我所做的已经做到了,我所想得到的也已经得到了,死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早就想好了,并不可怕,尽早要面对这场不得善终的死亡。

诸侯当中楚、魏、齐、韩、燕都已称王为霸,秦国要有称王的底气,靠的还是强大的国力和举国上下的统一号令以及凝聚力,这个只要我在大王面前一死,便奉送给大王了!

然而大王称王之后,想要让秦君世世代代都能南面称尊,而不是像魏国那样打肿脸充胖子,尽失河西之地还能厚着脸皮称王,为天下所笑,也不是像韩国那样王号都是别人特惠给送的,毫不值钱。

也不是像燕国那样地处偏远,以为别人打不着他,就自娱自乐称王起来。还有齐国只不过靠那个叫孙膑以一时之胜仗,撑起了王号,却没有后继之力,这个王也是不能长久的。楚国称王早,我就不多评论了,今天大王势必一刀与我了断过去仇怨,但我还是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在大王身上可持续下去,甚至更为发扬光大,对大王而言既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孝公先王和秦国的历代祖宗了吧!”

秦惠文王听完这番话,着实被感动了一把,他说道:“你我十年前就个人关系而言,就已经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了,不过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是很敬重你的,首先一点,我当了这么久的太子,你虽然得了罪了我,明知将来我即位你就没好下场,你也从来没有在先王面前说过一句可能废黜我的谗言。

第二,你刚才说的要让我稳稳当当地对天下诸侯称王,还要让秦国的霸业持续下去,这一点让我都有点舍不得杀你了,但是你不死,我们之前的仇怨无法开解,我也得不到你所说的统一号令和举国之凝聚力,所以今天只能取你性命,以成全你我平生共同的志愿了!只是秦国的霸业还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希望先生最后赐我一教!”

听到秦惠文王最后这句“先生”,也是他这一生听到惠文王第一次对他的敬称,商鞅眼眶不由地湿润了,但他忍着热泪,旋即仰天大笑,举剑而起,极其悲壮地大喊一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人出战时的军歌),紧接着自刎而死。

秦惠文王下马上前,口中反复念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秦军最为煽情的军歌,同样也是商鞅最后的遗言,不由地心生悲怆,伸手一抚商鞅尸身,没料到商鞅衣内竟藏有一物,惠文王连忙从他衣内取出一看,乃是失传已久的魏国第一贤相李悝所著《法经》,这可是天下尽知的治国宝典,不想却一直落在商鞅手中。(李悝为魏相,使魏国首先在战国称霸,后来吴起、商鞅等人都向李悝求教过法家之术)

秦惠文王这才明白了商鞅最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深意,也明白将来他是真的和商鞅同袍而行了。商鞅已死,秦惠文王又尽杀商鞅党徒,并屠灭了商鞅全家全族,而后又当众对商鞅之尸施以车裂之刑,秦人为之震恐,无不对新王的号令惟命是从,商鞅为之付出惨烈代价的大秦国也终于真正强盛起来了。

标签: 商鞅战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荀彧为何要自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荀彧,三国

    荀彧,字文若,自小被称“王佐之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有些时候,一个人能力过于突出,亦或者是过于聪明,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一个人,倘若将事情看得过于清楚,就很容易猜到他人的意图,甚至因为自己的这份领悟而选择了不好的结局。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名为荀彧之人,此人是曹操麾

  • 曹丕篡夺汉献帝皇位后 曹丕为何没有杀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丕,汉献帝

    对曹丕和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篡汉后,为何不除掉汉献帝?阴谋家们说,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一场阴谋。尧帝、舜帝并不甘心就这么下台,是被继任者强行赶下台的,这属于政变!同样,三国时期,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时候,曾经感叹地说过这么一句话:尧舜禹禅让的事情

  • 清朝官员在下跪之前 他们为什么都要拍袖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官员

    对清代官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官员下跪前,为什么要拍袖口?关于清代官员下跪前拍袖口的礼节,在近几年的清宫剧里已经演绎了无数次,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但我们可能仍然会很疑惑,这种礼节从何而来?清代入关之后,不仅在发型上要求所有老百姓剃了个金钱鼠尾,在服装上同

  • 高仁邕: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九子,他的一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仁邕,北齐

    高仁邕,北齐宗室大臣,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第九子,原名为高仁约,封乐浪王。后改名高仁邕,徙封乐平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高仁邕是北齐武成帝的第九个儿子,少年时期被封为乐浪王,后改封为乐平王。高仁邕少时,被养在皇后居住的北宫中。后来,高湛禅位,高纬登基,大肆

  • 高仁俭: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子,被封为颍川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仁俭,北齐

    颍川王高仁俭,北齐宗室大臣,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天统三年六月二十日(567年7月11日),北齐后主高纬立皇弟高仁几为西河王,高仁邕为乐浪王,高仁俭为颍川王,高仁雅为安乐王,高仁直为丹杨王,高仁谦为东海王

  • 高仁雅: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一字,从小有喑疾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仁雅,北齐

    安乐王高仁雅,北齐宗室大臣,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一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高仁雅从小有喑疾。天统三年六月己未日(567年7月11日),北齐后主高纬立皇弟高仁几为西河王,高仁邕为乐浪王,高仁俭为颍川王,高仁雅为安乐王,高仁直为丹

  • 高仁直: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二子,被封为丹阳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高仁直,北齐

    高仁直,名统,北齐宗室大臣,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二子。任氏(任祥女)所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天统三年六月二十日(567年7月11日),北齐后主高纬皇弟高仁几为西河王,高仁邕为乐浪王,高仁俭为颍川王,高仁雅为安乐王,高仁直为丹

  • 胡亥上位后对兄弟姐妹都下手了 子婴为什么能够幸存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二世,子婴

    对秦二世和子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子婴到底是谁的儿子,其为何能在秦二世的宫廷屠杀中幸存?公元前210年,在赵高、胡亥、李斯的合谋下,秦始皇的遗诏被篡改,胡亥作为第十八个儿子成功即位,扶苏、蒙恬赐死,一场血腥的宫廷屠杀就此展开。史料记载“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

  • 九子夺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后又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清朝

    对九子夺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九子夺嫡为什么会开始?又因为什么而结束?康熙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留下了许多的事迹,而他的存在也让中国的名声再次响彻世界,当时很多的西方国王都把康熙视为偶像。和康熙有关的事件有很多,而到了康熙晚年,最为人熟知的自然就是

  • 宇文贞:北周明帝宇文毓次子,杨坚即位后将其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宇文贞,北周

    宇文贞(?~581年),字乾雅,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北周宗室大臣,北周明帝宇文毓之子。北周明帝时期,册封酆国公。建德三年(574年),进封酆王。周宣帝即位,担任大冢宰。大定元年(581年),遭到隋王杨坚杀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初封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