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文帝刘恒:汉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守成之君

汉文帝刘恒:汉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守成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847 更新时间:2024/2/13 17:54:25

我们知道在西汉王朝除了汉高祖刘邦是开国皇帝,继刘邦以后,比较出名的皇帝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以及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病已(后改名刘询),而笔者认为除了西汉开国的汉高祖刘邦这个公认厉害的创业之君之外,当首推(汉)孝文帝刘恒。

那我们究竟如何评价一个皇帝呢?我归纳为以下六个标准:

第一,心系天下,爱民如子,能广施恩惠于民。

第二,有仁德不乏武略,不仅能够以仁德为主,以法为辅治理国家管理臣下,克己守法不以情感干涉法律,又有能力抵御外敌。

第三,有权谋,不如人时能韬光养晦不争一时之利,登大位能君临天下。

第四,善于平衡各方势力,巩固政权,牢掌军权。

第五,善于倾听属下正确意见,却不偏信。

第六,背后至少有一个女人的支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文帝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在高祖十一年的春天,已经击破陈豨的叛军,平定了代地,便被封为了代王,王城就在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孝文帝是薄天后所生,他在即代王位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女后当政的第八年,就在这一年八月吕后逝世,吕后的家族吕产等人,欲作乱夺取刘氏政权,被汉朝大臣共同助杀,正好印证了高祖的“杀白马立誓”:非刘氏为王,天下诛之。刘恒就在这场政变平息过后,在大臣的共同拥戴下顺应天意即位为帝了,历史称(汉)孝文帝,庙号太宗。

而汉高祖刘邦当初有个八个儿子被封于王:长子刘肥为齐王(孝惠帝异母的哥哥),其余都是孝惠帝的弟弟,有戚姬之子赵王如意,薄姬之子代王刘恒,以及诸妃妾子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高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侄儿刘濞为吴王以及非刘姓功臣番君吴芮之子臣为长沙王。代王刘恒是如何脱颖而出,被大臣推举为皇帝的呢?当然这有运气的成分,当时的客观形势以及代王刘恒本人为人,个人品质与其家族的客观情况都不是没有关系的。

在诛吕之后,谁能被推举为皇帝,其实主要是功臣派起主要作用。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局势:功臣派:周勃(在典客刘揭游说下获得大将印,夺吕禄兵权,随后控制北军),灌婴(在荥阳统领着二十万兵马),陈平(足智多谋),襄平候纪通(在诛吕中,协助周勃持符节守北军)……等。

皇族:齐王刘襄(诸侯中实力最强,诈夺琅琊王的兵力,吕后死后,准备起兵攻打荥阳),朱虚候刘章(在皇宫掌兵千人诛杀了吕产,命令士兵追捕吕氏,无论男女老少皆杀之,协助捕斩吕禄,鞭杀吕嬃,杀燕王吕通等),东牟侯刘兴居(与太仆汝印候腾公将汉少帝逐出皇宫),琅琊王刘泽,淮南王刘长…….等。

由于功臣派,掌握了南北军,又有灌婴的二十万兵马扼守荥阳(后面率军回长安),齐王刘襄等诸侯的兵马也入不了长安城,吕氏被诛灭后,诸侯中有可能当皇帝的都在等待最终的推举结果,而大臣们最终选举了家族势力最弱(以为最容易控制的),而且名分上是高祖刘邦的四儿子,目前年纪也是最大的刘恒为皇帝。

可见刘恒能当上皇帝可以说有运气,出身,个人的为人,个性品质以及当时的客观形式所促成,我们姑且称为顺应天意吧,因为后来证明汉文帝刘恒的确是皇帝最适合的人选。

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文帝刘恒会是在刘邦以后,可以称得上汉朝最厉害的皇帝呢?

我们刚才已经归纳了一个皇帝的六个标准:

第一, 心系天下,爱民如子,能广施实惠于民。

汉文帝重视农耕,以自己亲自耕种表率以显示农业为国之根本,减免田租田税,使很多荒废的土地有人耕种,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进一步发展了经济。

我想若不是汉文帝的农业发展以及汉景帝延续汉文帝的相关措施造就了文景两代的粮食积累以及经济繁荣,人民得以休养生息,那种繁盛的景象历史称为“文景之治”,没有文景时代的财富积累,汉武帝拿什么本钱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开辟丝路。但是后期穷兵黩武,有败有胜,造成了国库空虚,耗尽了文景两代的财富,流民达200万以上。

1.《孝文帝本纪》文帝又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事情莫大于此,现在勤劳耕种的人,反而抽田租田税。农居本,商贾居末,这样收租,是本末不分。对于劝奖农耕的方法尚未完备,应废除田的租税。”

2.《孝文帝本纪》天下有旱灾与蝗灾为害,文帝加恩惠于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入贡,废弛山林川泽的禁令,以利百姓,减少文帝自己的衣服,车马…….发散仓库库的粮食以赈济灾民,富人用钱买爵(钱用于百姓,爵位没有实权不会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3.学者邓宏图的考证,武帝时期平均一年的国家财政盈余为40亿钱,再加上皇室财政盈余43亿,一共约83亿钱。

4.学者分析:当时西汉人口最多四千余万,汉武帝几十年穷兵黩武,不只是对匈奴,也用兵于西域,朝鲜和岭南等地, 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武帝末年,由于常年征战,民不聊生,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朱熹对后期武帝的评价就是“去秦始皇无几”。

第二, 有仁德不乏武略,不仅能够以仁德为主,以法为辅治理国家管理臣下,克己守法不以情感干涉法律,又有能力抵御外敌。

1.《孝文帝本纪》众臣道,“皇帝陛下加大恩惠于民,这种盛德,不是臣下等人能够想到的。请奉行皇帝的诏书,废除一人有罪,家人收为奴隶的以及其他连坐的法律。”

2.《孝文帝本纪》……现在的刑法有黥面,去鼻,割足趾的三种肉刑,而不能禁止奸邪过失何在?……刑法以至于四肢肢体,刻刺肌肤,处罚终生不止,是何等的痛苦而不合道德,那会合于为民父母的心意呢!应该废除肉刑。”

文帝废除连坐,肉刑等严苛的法律,文帝不仅仅会以仁德治国,但是同样也会结合仁德依法治国,虽然刘恒作为人来说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有时也会生气,也是有情感的,也想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愿来办理,但是不会让愤怒或个人的情感来干涉法律,树立了克己守法的良好典范。

《资治通鉴》卷14,460-461页,…….文帝发怒说,此人惊扰了我的马,仗着这马脾性温和,加入其它马能不伤害我吗?可廷尉却叛他罚金!张释之解释说,“法律对天下人一样公平。这一案件依据法律就是这样判罪的;加重罪罚,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他惊马之,如果皇上派人把他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已交给廷尉,廷尉就要为天下主持公平,稍有倾斜,天下法律就可轻可重每个标准,每个标准,百姓怎么安放自己的手脚呢?请陛下省察。”文帝思虑了一会儿,说:”廷尉的决定是对的。”其后有人偷盗高祖庙中神位前的玉环,被捉住,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奏报…….案犯应该在街市斩首。文帝大怒说,此人大逆不道…….应该灭他全族,而你却依法判他死罪,不是我供奉宗庙的本意。张释之免冠顿首谢罪说:“依法判,这样足够了。况且罪要分等次,……..万一愚昧无知之辈挖掘长陵,陛下有怎么给他加以更重的刑法呢?于是文帝向太后说明了情况,批准了张释之判刑的意见。

文帝早在代国就重视边防,保护代国边境免匈奴侵犯十七年,没有武略怎能成功?当了皇帝后,多次派兵打败匈奴。虽然不能和汉武帝时代的征伐匈奴,攘夷拓土的武略相比,但是客观上汉朝这时的实力也不能和汉武帝时期比。

而且文帝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次济北王刘兴居趁汉文帝前往代地讨伐匈奴,起兵反叛于偷袭荥阳。于是文帝停止派丞相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派遣棘浦侯陈武为大将军,率兵十万攻击叛军,派祁侯缯贺为将军驻防荥阳。一道诏书瓦解了刘兴居的军心,最后攻破济北王的部队,俘虏济北王。而且该惩罚的还是会用法律来制裁,后来淮南王刘长,废除先帝的法律,不听天子的诏见,生活无节度……意图危害社稷宗庙。文帝不忍心将刘长弃尸于市,而文帝去掉了他的王位…….最后刘长未到处置的地方就病死在路上。

  1. 《孝文帝本纪》后元六年冬天,匈奴三万人侵入上郡(今陕西延安),三万人侵入云中(今山西归化),文帝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驻军与孤(今广昌县);前楚国国相苏意为将军,驻军于句注(今山西代州);将军张武屯兵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卫将军,驻军细柳(今山西咸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位居霸上(今陕西咸宁),祝兹侯(应为松兹候)徐悍为将军,驻军棘门(今陕西长安),以防备匈奴入侵,过了数月,匈奴不敢来犯,随即罢兵。

2.《孝文帝本纪》七月,辛亥日,文帝由太原到长安,乃下诏书道,“济北王违背道德义,反叛皇帝,连带误陷济北的官吏民众大逆不道。济北的民众,如果在我的军队未到以前,先自安定其地,以及以军队和地方都邑投降的,都赦免其罪,恢复以前的官爵,与济北王刘兴居有来往的,也予以赦免。”八月,攻破济北王的部队,俘虏济北王,赦免了济官吏民众与济北王造反诸人的罪。六年,群臣之中有人报告:“淮南王刘长,废除先帝的法律……刘长未到被处置的地方就病死的路上。文帝很怜惜,以后十六年,追尊淮南王刘长,谥号为厉王,立了他的三个儿子为王,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相比以前,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3.《孝文帝本纪》南越王尉佗,自立称帝,文帝召尉佗的兄弟,使他们显贵,以德来回报尉佗,尉佗非常感动,去掉帝号向汉朝称臣。…….群臣张武等人,接受金银贿赂,事情被发觉了,文帝乃拨御府的金钱赐给他们,使其内心惭愧,不交给执法的官吏治罪;专门以道德感化民众,所以海外殷富,注重礼仪。

第三, 有权谋,不如人时能韬光养晦不争一时之利,登大位能君临天下。

刘恒当代王时都是表现出示弱而自强,天下诸侯都在诛吕时起兵,而刘恒却还是严防代国边境的匈奴,以大局为重,不争一时之利。即皇帝位候,又通过和亲政策以及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方针,用兵减少了匈奴的入侵。刘恒虽然即位为皇帝,但是毕竟家族势力很弱,不采取太强硬的方式,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治理国家以及诸侯的隐患,比如汉文帝善于利用时间化解矛盾,慢慢增强自己的实力,我想要是汉文帝多活二十年,我想汉朝也不是没有可能解决匈奴边患,而且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的频繁用兵造成了流民200万的社会状况,当然汉武帝抗击匈奴,开拓疆土,构建中华疆域版图的功劳不可磨灭。

1.《吕太后本纪》秋天时,太后派遣使者告诉代王刘恒,要迁代王为赵王,结果代王谢绝了,请愿留守代之边地。

2.《孝文帝本纪》太尉于是跪着献上天子玉玺符节,代王谢绝道:“到代王的邸舍才议论此事。”…….众大臣皆拜伏于地,坚决地请求,代王向西辞让三次,向南谦让两次,不敢接受。”

第四, 善于平衡各方势力,巩固政权,牢掌军权。

即帝位后拜谒高祖帝庙,改封陈平为右丞相为左丞相,升周勃为左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吕后专政时削夺的齐楚土地,再封给齐王与楚王。而并没有封舅舅薄昭为丞相,而封其为车骑将军。后面又给周勃,灌婴,陈平等加封了封邑,并赏赐了黄金以表彰他们诛吕的功劳。包括朱虚候刘章,襄平候刘通,东牟候刘兴居,典客刘揭都封了王爵之位,食邑并且赏赐了黄金。后面又封了琅琊王刘泽为燕王。

但是对于南北军的军权却让自己的心腹宋昌掌握,护卫皇宫安全。群臣请求立太子时,表现出对叔父楚王,淮南王等诸侯王的尊重,说难道他们不可以继承吗?再三推辞最后才同意的,而不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而是处处表现公心,而且一点也不骄纵。有一次吴国的太子与刘恒立的太子刘在下棋起了冲突,刘启用棋盘把吴王的太子打死了,后来刘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安抚。善于利用时间化解矛盾,避免战祸。以表示对其尊重,化解矛盾。

第五,善于倾听属下正确意见,却不偏信。

被推举为皇帝的时候,对于事情的真相表示怀疑,征求张武,宋昌等属下的意见,最终又与薄太后商量同意了宋昌的意见确认大臣们的消息是真的,考虑各方势力,并派宋昌去长安观察变化,接到宋昌的报告,然后才敢驰车到渭桥。

在采纳良策方面,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听取了很多他建议,但是并不是偏信,如没有采用贾生和晁错的削藩的策略,毕竟文帝善于利用时间化解矛盾,时机不成熟,怕引起变故,例如那些老诸侯死了以后,把土地分给他们的几个儿子才是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的最佳时机,现在就开始削藩难免挑起战争劳民伤财,不以利于社会生产,但是汉文帝不是没有留杀招的,杀招就是周亚夫,临时死对刘启说周亚夫将来可以大用,而汉景帝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文帝,一听就采纳,采纳了又后悔,最后把晁错杀了来平息战事,要不是文帝临终的杀招周亚夫可大用,我想七国之乱,汉景帝真的难以收场。

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晚年却因偏信江充导致误会,造成了巫蛊之祸以至被挑拨与儿子的关系,太子刘据(卫子夫的儿子)最后兵败不得不自杀。到后面不得不让要霍光辅政年龄尚幼小的刘佛陵,也偏信公孙卿谈世上有仙人存在。

1.《屈原贾生列传》贾生认为…….应该更改历法,变易服色,奠立制度,订立官名,振兴礼乐…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即位,一再表示谦让,认为变法改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后来很多律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全须赴任封国”等法令的制定,这都是采纳了贾生的意见。……后来贾生有屡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有的广连数郡守,与古制不合,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没有采纳。

2.袁盎晁错列传》在孝文帝时,晁错好几次说道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书上陈了几十次,孝文帝虽然不听取他的建议,然而却欣赏他的才能,升其为中大夫。

3.注:刘据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刘据之子、史皇孙刘进有一子刘病已幸存,尚在襁褓中,后改名刘询,为汉宣帝。

第六, 背后至少有一个女人的支持。

最重要的女人莫过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了,细心教导,示弱而自强的品格多出自其母后的培养与指导。《孝文帝本纪》一次竟然决定亲征匈奴,最终被薄太后制止,最后以东阳候张相如为大将军,成候董赤做内史,栾布为将军,攻打匈奴,匈奴逃走。

连太史公都说,“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帝王,必三十年然后仁政乃成;善人的治理国家,百年以后才可以化除残暴的人使不为恶,不用杀人的刑法。”这句话诚然是有道理的啊!汉朝的建立,到孝文帝,四十余年,德治极盛,戎惧而达于改正朔,服色,封禅了。可是谦让的德治到现在武帝都没有完成。唉!文帝难道不是仁爱的君主吗?

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汉武帝雄才大略,怎么会输给汉文帝,一个皇帝的标准不只是征伐土地,要综合来看,对于当代百姓的实惠,社会状况,子孙后代是否长久,能不能够以德教化臣下民众而不是完全靠严苛的法律,比如秦始皇确实功劳很大,以严苛的法律治理国家,为何后事传至二世就灭亡了?

总而言之,综合来看,除了刘邦这个创业之君,汉文帝刘恒是汉朝当之无愧最杰出的守成之君。

标签: 刘恒刘邦

更多文章

  • 刘盈何刘恒是什么关系?窦漪房和刘盈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盈,刘恒,窦漪房,汉朝

    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是位年轻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汉高祖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刘盈为吕后所生,虽然比齐悼惠王刘肥年幼,但却是汉高祖的嫡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刘盈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他不像自己,而戚夫人所生子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并且刘如意酷肖刘邦,刘邦以其类己,故

  • 汉文帝刘恒的书法作品欣赏 对刘恒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恒,刘启,窦漪房,文景之治

    刘恒被人称作“有德无才”,他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横溢的才气,也不能像朱棣一样纵横沙场,流传下来的书法笔记也是寥寥无几。但他深信德治可以让社会风气更好,让百姓生活更富裕,让国家更稳定、更繁荣,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刘恒留下的笔墨印记并不多,所以想做一个刘恒书法简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很难考证

  • 汉文帝刘恒一生有多少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恒

    人们总说君王“后宫佳丽三千人”,但这句话放在刘恒身上并不准确。汉文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好女色的皇帝,与他有关的女人也是寥寥无几,相比于其他天子,确实很少。那么刘恒有几个妃子呢?正式记载的是三个——孝文皇后窦氏窦漪房,慎夫人和尹姬。窦漪房是吕雉的侍女,早年被吕雉挑选出赏赐给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深得

  • 揭秘历史上刘恒宠姬慎夫人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慎夫人

    汉文帝刘恒的宠姬为慎夫人,史书上对慎夫人的记录不是很详细,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更是不详,只知道慎夫人是邯郸人,长得十分美艳动人,并且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得汉文帝的喜爱。慎夫人剧照在相关书籍,有记录慎夫人和刘恒的事情。公元前177年,正好到了秋天,长安郊外的花园中,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朵,这些花朵异常繁盛,汉

  • 解析历史上汉文帝刘恒是什么时候驾崩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恒

    历史上的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个皇帝,高祖刘邦的儿子,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当时吕雉为后,刘恒与他的母亲薄姬在宫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结束这如履薄冰的日子,薄姬母子才想到般出汉宫,封地为王。这才有了历史的刘恒。刘恒画像刘邦一生共有八子,而吕后仅生了一个惠帝刘盈,在惠帝去世之后,吕后为了自己

  • 不一样的男宠邓通是如何讨刘恒欢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邓通

    邓通的家境还不错,幼年除了读书之外还常到水里玩耍,抓虾摸鱼。多年来不见邓通书读的有多好,倒是练就了一身掌船的好本领。汉武帝时期,鼓励推荐秀才等有才能的人进京做事,于是邓通便告别家人来到了京城,加上他擅长划船,便被召到皇宫做事,也就是管理行船之事。其实刘恒与邓通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刘恒特别信仰鬼神之说

  • 汉文帝刘恒临死前说了啥 竟能救大汉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之子、54岁的汉文帝去世。之后,太子刘启继位,即汉景帝。对于年轻的太子,汉文帝并不放心。临死之前,他拉着太子的手,叮嘱道:“一旦情况紧急,可任命周亚夫为大将。”汉景帝默默记下了父亲的话。汉文帝为何在临终之时,还要这样叮嘱太子呢?原来,太子非常信任大臣晁错,而晁错是力主削藩的

  • 刘恒死后为何要求和母亲妻子葬在同一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恒

    公元前195年的时候,汉代的开创者刘邦重病不起,不久后便与世长辞。刘邦死后,时任太子的刘盈即位,在吕后的专权之下,汉惠帝刘盈做了七年的影子皇帝,最终也随刘邦的脚步而去。八年之后,朝堂之内的功臣派和皇族排终结了吕氏的专权,迎来了汉朝的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盈之后,吕氏又另立两个少帝)。汉文帝刘恒本来

  • 刘恒是二十四孝子之一吗?刘恒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恒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这就是汉文帝刘恒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感人故事。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吕后垮台以后,吕后身后的吕氏一族被太傅周勃和丞相陈平尽数消灭,吕氏气候已尽。周勃和陈平在朝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来担当大汉的皇帝。汉高祖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吕后一口气就干掉了四个,而汉惠帝刘盈

  • 真正历史上的大汉少年天子刘恒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恒

    大汉少年天子刘恒的传奇一生:作为汉代的皇帝之一,少年天子刘恒,在历史上的表现,可谓相当出众。年少时期的刘恒,是一个做事谨慎小心的皇子,这使得他得以在后宫中活下来。由于他谨慎的品性,众位大臣纷纷推荐他当王,尽管是诸位王族中的一个,可仍然没有改变他的品性,不骄傲自大,此时少年的刘恒仍然没有那么显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