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刘邦给萧何张良封侯为何遭众将群起反对

西汉刘邦给萧何张良封侯为何遭众将群起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23 更新时间:2024/1/20 8:06:00

现在一说汉初的功臣,我们常常会想到才华出众的陆贾,但事实上,他在当时只是一位管议论的太中大夫,毫无封侯的可能。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汉初因功封侯的“功”,更偏重奋勇杀敌的军功!尽管陆贾功劳卓著,但谁让他的“功”不是军功呢?所以自然是上不了台面、封不了侯的。

网络配图

这样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来作个比较: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的曹参军功: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史记·灌婴传》记载的灌婴军功:

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史记·樊哙传》记载的樊哙军功:

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曹参、灌婴、樊哙的受封是实至名归,别人不敢议论什么,毕竟他们军功显赫。从刘邦起兵开始,诸将的军功都被一一记载下来,因功分封的时候也就少了不少麻烦。不过即便如此,诸将争功的兴头一起,也难免“岁余不决”了。由此也说明,司马迁根据如此翔实的文献所写就的《史记》,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作为文职人员的随何、陆贾,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大功之臣,但在汉初,凭口舌所立的功劳不足挂齿。当众人都认可这样一种制度时,随何、陆贾本人也就不觉得自己委屈了。

那么,这样的分封制度是否是一种惯例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萧何张良等人封侯时的状况。萧何封侯时,刘邦认为他功居首位,因而封他为酂(cuó)侯,封地也最多。功臣们一看,群起反对。这样的集体抗议对刘邦来说还是第一次碰到。大臣们说,我们身被铠甲,手执兵器,久经沙场,多者身经百余次战斗,少者也有好几十次,“攻城略地”,各有多寡,萧何他没有任何“汗马之劳”,没有打过一次仗,仅靠舞文弄墨,发表意见,如今论功反在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之上,这是为什么(何也)?

网络配图

我们当然了解,萧何的功劳绝对不在这些将领们之下,单就后勤保障这一条来说,已经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了。若是一两个功臣闹别扭提意见,倒还可以敷衍一下,但这次毕竟是集体抗议(功臣皆曰),不能不重视!

这集体提意见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功劳”的标准有着一致看法,那就是:一切以军功为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众人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刘邦面对功臣们的集体抗议,发表了一段有名的精彩演讲,并创造了中国词汇史上两个仅用了一次的词:“功人”与“功狗”。刘邦说,你们见过打猎的吗?众臣回答,见过。刘邦又问,你们见过猎狗吗?大家说,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什么?猎狗。发出指令要猎狗追杀猎物的是谁?猎人。你们攻城略地,奋勇杀敌,是有功之狗;萧何,则是发指令的猎人,是有功之人。更何况,你们追随我,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个人,萧何可是全族数十人都跟着我,这个功,怎么能忘!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群臣自然都不敢再多嘴(群臣皆莫敢言)。

“三杰”之一的萧何封侯时遇到的麻烦,位居“三杰”首位的张良同样也遭遇了一番。《史记·留侯世家》里写道:“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未尝有战斗功。”这个“战斗功”就是军功!刘邦心里明白,按照军功封侯的标准,张良怎么也扯不上干系,索性亲自站出来为张良说话:“运筹策帷幄,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就连萧何、张良受封都能引出这么大的乱子,可见汉初军功封侯的标准着实根深蒂固。所以,陆贾因未立军功而痛失封侯机会,也是正常的了。

网络配图

刘邦的军功封侯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切实地巩固了西汉政权,同时也带来了两大后果:

一是形成了西汉初年的军功阶层。

西初的军功阶层,特别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为西汉政权的基石,是刘邦后来平定诸侯王叛乱的主要力量。

二是军功封侯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

像陆贾这样为西汉政权提供统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为没有军功而得不到分封,这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

军功封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想要再立军功对每一位朝臣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因此,西汉的封侯制度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军功封侯既然是以军功大小来判定,这就必然会致使没有军功但对西汉政权的建立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与军功卓著的功臣产生利益冲突,并在某些时刻还会表现得异常尖锐。面对两方的不同意见,刘邦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处理呢?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揭秘汉丞相萧何能够善始善终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萧何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王独霸天下的贪婪与狰狞面目。打天下时是哥们兄弟,一旦江山到手,曾经为之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的伙计,就都成了多余的人,甚至视作皇权的威胁,必欲诛之一消心头之患。古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越王勾践手下的文种、汉淮阴侯韩信、明太祖蓄意构置的“胡蓝两案

  • 君臣之道:萧何告诉你什么才叫真正识时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萧何

    自古有很多至理名言,其中“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很出名的一句,今人还很频繁的使用此句。那么,怎么做才真正叫做“识时务”?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的人生经历,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1、不愿入朝为官萧何在未追随刘邦起事前,是秦朝沛县的小官吏。秦朝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萧何被抽调随御史属官去办事,把事情办得有

  • 萧何为何贪污 萧何贪污刘邦为何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萧何

    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萧何在这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他后来还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他修法律,定政策,为汉朝鞠躬尽瘁,可为什么说萧何是个贪官?萧何贪污刘邦为什么不生气呢?萧何贪污前因后果汉十二年,英布起兵造反,汉高祖刘邦御亲自带兵去讨伐,就把宰相萧何一个人留在了长安城。刘邦

  • 西汉功臣萧何怎么死的 心系国家积劳成疾病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从古流传下来的名言。听这个说法萧何像是个坏人。其实萧何是非常忠于国家的忠臣,并且就是因为为国家太过努力的工作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萧何怎么死的原因实在让人心疼。萧何积劳成疾病死萧何怎么死的,应该是积劳成疾病死。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

  • 解密:刘邦当时为什么杀韩信、张良还有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高处不胜寒,刘邦也不例外,刘邦打下江山称帝时已经年逾五十,老年的刘邦变得爱猜忌、多疑,甚至不再信任当年一同南征北战的功臣将领们,尤其是不放心异姓的诸侯,于是有众多功将纷纷被刘邦杀害。刘邦影视剧照刘邦上位后,便开始杀害项羽旧部归降于他的将士,臧荼恐慌下起兵造反,成了首位牺牲的功臣。第二

  • 萧何为保命而贪污 失去了民心却得到了君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者对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汉室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对于刘邦为人和朝中形势,只有张良看的明白,所以选择激流隐退。淮阴侯韩信因居功自傲,被怀疑造反,被吕后用萧何计谋杀害于宫中。网络配图萧何一直勤勤恳恳被刘邦封为相国,可随着张良、韩信、英布、彭越、臧荼之人的威胁逐渐

  • 汉初吏治不清廉:萧何大收贿赂 丞相爱喝人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何

    萧何主持修订《九章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汉初吏治总体上的清明和廉洁。网络配图但汉初吏治的清明廉洁,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清廉,吏治中的腐败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格外重视而已。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从刘邦建立政权的那时候起,吏治的腐败就已经出现

  • 萧何功高盖主险些被满门抄斩 竟是用了这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何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出了问题,“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最后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萧何因此成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权力。正所谓功高震主,萧何是怎么保住性命的呢?网络配图众所周知,刘邦与萧何的关系不简单,刘邦做亭长

  • “好好先生”萧何为何要助刘邦诱杀朋友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何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好人,他们所信奉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左右逢源”,为了保住自己,偏向哪一方都可以。因此,所谓“好好先生”,中庸信徒,其本质大都是趋炎附势。他们没有主见,也没有善恶,有的只是永远跟着最有实力的主子走的“信念”。网络配图 西汉首任丞相萧何就是“好好先生”的祖师级人物。

  • 萧何为什么要设计杀韩信 为什么萧何非要杀韩信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萧何,韩信,刘邦

    众所周知一句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大将军韩信和汉丞相萧何。萧何识得韩信的能力,曾月下追回韩信,助他当上大将军。后来,萧何又设下计策杀了韩信。为什么萧何非要杀韩信呢。韩信、萧何和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出身贫寒,军事才能突出,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军中,但是得不到重用,就跑到了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