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昆阳大战: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袭破百万大军

昆阳大战: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袭破百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113 更新时间:2024/1/20 13:57:17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简介

昆阳之战,是中国新朝地皇四年,更始元年时发生的一场战役。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军,在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大破新朝王莽四十余万主力部队。昆阳之战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事之一。

刘玄称帝后,绿林军(汉军)一面由刘縯率领主力继续围攻宛城,一面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北进,相继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网络配图

绿林军(汉军)不断发展壮大,接连攻城略地,使王莽终于认识到绿林军(汉军)对关中威胁最大,遂将镇压重点从东方的赤眉军转向绿林军。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南下援救宛城,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汉军)。

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阳集中,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王邑、王寻率先头部队10万人,在颍川会合了严尤、陈茂军后,直逼昆阳。

此时,驻守昆阳的绿林军(汉军)仅八九千人。面对强敌,绿林军(汉军)将领在弃城而走,还是坚守拒敌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执。刘秀从全局出发,坚决主张坚守昆阳,以保证主力攻克宛城。正当议而未决之时,莽军已逼近昆阳城北,绿林军(汉军)将领们终于同意刘秀的意见,决定由王凤、王常坚守昆阳,派李轶、宗佻、刘秀等13骑乘夜突围,到郾县、定陵一带去调集援兵。

莽将严尤颇知用兵之道,他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提出:昆阳虽小,但城坚难攻,大军应绕过此城,先攻宛城绿林军(汉军)主力,绿林军(汉军)主力一破,昆阳必将不战自破。但主帅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众,欲血洗昆阳,再救宛城,他宣称:

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①。莽军列营百余座,将昆阳包围了数十层,旌旗蔽野,钲鼓之声闻于数十里之外,日夜攻打,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强攻。绿林军(汉军)战斗得极为艰苦,守将王凤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王凤投降。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莽军搏杀。最紧张时,城内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军无数次疯狂的进攻。

严尤见昆阳久攻不下,又建议:网开一面,撤去一角包围,让守军出逃,传播战败的消息,使宛城绿林军(汉军)胆寒。但王邑仍拒绝采纳,自恃兵多将广,一定要强攻下昆阳,以显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认真指挥作战,将攻城之事搁置一边,整日忙于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

正当昆阳激战时,李轶、宗佻、刘秀等人在定陵、郾县紧急调集各路援兵,但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救援昆阳。刘秀提醒他们:如果能破敌,将来珍宝财物会比现在多万倍;如果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随李轶、刘秀开赴昆阳。

网络配图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李轶、刘秀率1万余援军赶回昆阳。刘秀率精锐步骑兵1千余人为前锋,李轶领主力在后,前至距莽军四、五里列成阵势。

王邑、王寻见绿林军(汉军)援兵人少,根本未将刘秀放在眼里,只派几千人开营迎战。刘秀立即向莽军发动猛攻,斩杀数十人,鼓舞了士气,接着又向莽军发动连续进攻,歼敌近千人,大败莽军,绿林军(汉军)士气大振。

此时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公元35年)终于被迫投降。但这个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莽军军心,假传宛城已破,绿林军(汉军)主力将至昆阳。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莽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汉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决定对莽军中坚发起进攻,使其丧失指挥功能,造成莽军混乱,再乘机破敌,解除昆阳之围。他又精选了3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过昆水,直攻莽军中坚。此时,王邑、王寻仍不以为然,他们见刘秀来攻自己,乃亲率万余人迎战。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军不准擅自出战。刘秀指挥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寻军。莽军士兵多系被胁迫来的,本无斗志,经不住刘秀军的猛攻,很快溃败奔逃,其余各军因未得到出击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刘秀军击败王邑、王寻的中坚,斩杀王寻。此时昆阳城绿林军(汉军)见莽军阵脚已乱,立即开城杀出,与援军内外夹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莽军失去主帅,各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全军崩溃,四散奔逃。此时又逢狂风暴雨,瓦掀石滚,绿林军(汉军)穷追猛撵,莽军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无数兵卒溺于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水为之不流。

王邑、严尤、陈茂仅率极少数残军逃回洛阳。绿林军(汉军)缴获了莽军大量辎重和装备,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绿林军(汉军)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昆阳之战,绿林军(汉军)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震动了新莽朝廷上下,使其统治临于土崩瓦解之势。这次战役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刘秀为绿林军(汉军)的胜利,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昆阳保卫战之后,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縯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

网络配图

【战争背景】

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

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10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严尤和陈茂统率这些军队作战,王莽还不轻易授给他们兵符,每次行军作战必须先行上报,否则就会判以“弄兵”之罪。

当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部队,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大军逶迤千里,粮草辎重络绎不绝。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阜、梁丘赐军后,接着在南阳城下又打败了莽军名将严尤、陈茂。严尤、陈茂即率军退往颍川。同年三月,汉将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进击昆阳、定陵、鄢城等地,进展顺利。王常指挥的部队在汝南等地区的活动也节节胜利。汉军见莽军大队人马向昆阳地区开来,于是王凤与王常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占据了昆阳城。这时刘縯指挥的大军正在宛城围攻守城之新莽军队,胜负未见分晓,但宛城已是兵少食尽,内无斗志,外无救兵,形势对新莽军极为不利。

标签: 刘秀

更多文章

  • 刘邦与刘秀:都是开国皇帝却为何有那么多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

    刘邦,史上有名的无赖皇帝,与其九世孙刘秀在创业前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平民出身,在拉旗创业时都经历过许多磨难,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刘邦与刘秀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两人学历不同。刘邦是个文盲,他临终前曾给太子刘盈写了一封劝诫信,说“吾逢乱世,生不读书,当秦禁学问,又自喜,谓读书无所益。”网络配图

  • 光武帝刘秀让他做丞相 那人为什么当场吓尿?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

    在封建社会,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是百官之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是何等尊贵!在光武帝在位期间,却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竟然没人愿意去,或者说是没人敢做丞相!要知道刘秀一向以善待功臣著称的,但一位大臣被叫去做丞相的时候,竟然在朝堂上被吓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没人敢做丞相背后,隐

  • 昆阳之战的过程 刘秀是怎么击溃百万大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昆阳之战确实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胜“强”的真相,却是令人匪夷所思。为镇压民变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倾其天下精锐,合兵43万,号称百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小城昆阳。城中困守的汉军,兵力不过数千,刘秀还被迫出城求援

  • 王莽篡权失败后光武帝刘秀是怎样重振汉王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

    王莽的主力已经给消灭了,主要的地盘只剩下长安和洛阳两个大城。弘农(在今河南)郡长官王宪干脆投降了汉军,不少豪强大族也跟着王宪去打长安。他们在城里城外到处放火。王莽穿着礼服,拿着一把短刀,坐在前殿,死守着六十万斤黄金和别的珍宝。第二天,火烧到前殿来了。大臣们扶着王莽躲到太液池里的渐台。太阳下山时,起义

  • 刘秀会娶郭圣通竟是因为这个男人的极力撺掇?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植

    刘植(公元?--26年),字伯先,新莽末巨鹿昌城(今河北辛集南)人。新莽政权灭亡后,王郎据河北邯郸称帝,他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据昌城自保。归附刘秀后,拜骁骑将军。劝说真定王刘扬叛王郎归降刘秀,使刘秀得以攻拔邯郸,平定河北。建武二年(公元26年),更封昌城侯。不久,进兵密县,战死。刘植一生经历虽然简

  •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隐忍筹谋终成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光武帝刘秀

    王莽统治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拥有汉室血统的刘、刘秀两兄弟也相继起兵,企图重振汉朝。不同的是,哥哥刘不惜倾身破产,结交天下豪杰,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弟弟刘秀却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最终一举夺得帝位,成为名垂青史的东汉开国皇帝。西汉末年昏君辈出,自元帝以来,国力便江河日下了。

  • 史上最专情的皇帝:光武帝刘秀一生钟情阴丽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情比较专一的帝王之一,他是一个值得女人终身托付的好男人,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是阴丽华和郭圣通。但刘秀并不是把心分成两半,一半给阴丽华,一半给郭圣通。无论是白衣飘飘的少年,还是绿林好汉山大王,还是九五之尊的光武大帝,刘秀对阴丽华的爱始终如一。而与郭圣通的结合则是历

  • 光武帝刘秀这样平和稳重的君主为何不受人关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秀

    光武帝刘秀于新莽末年的乱世中崛起,消除割据,重兴汉室,提倡儒学,不杀功臣,后世之人是很推崇他的。只是近代以来受官方舆论以及文艺作品的影响,人们更喜欢关注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霸业雄主,对他这样平和稳重的君主不太关注。网络配图刘秀对他的两任妻子阴丽华和郭圣通也很仁义,阴丽华是他的初恋,也是他的原配,他因

  • 揭秘:光武帝刘秀是如何重振汉王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秀

    王莽的主力已经给消灭了,主要的地盘只剩下长安和洛阳两个大城。弘农(在今河南)郡长官王宪干脆投降了汉军,不少豪强大族也跟着王宪去打长安。他们在城里城外到处放火。王莽穿着礼服,拿着一把短刀,坐在前殿,死守着六十万斤黄金和别的珍宝。第二天,火烧到前殿来了。大臣们扶着王莽躲到太液池里的渐台。太阳下山时,起义

  • 王莽赶刘秀:成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选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皇帝

    王莽复职第一件事是罢免董贤,并选立中山孝王九岁的儿子即位,是为汉平帝。王莽命令平帝的亲属一律不许进入京城,以杜绝新的外戚之患。接着,他把傅、丁两氏外戚全部赶出京城。王莽复出执政,得到全社会欢呼,臣民们觉得汉朝振兴有望了。这一年,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实际总理国政。公元2年(平帝元始二年),发生旱灾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