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55 更新时间:2024/1/8 17:45:24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皇帝日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水平最稀疏。这两个人,一个是进士武济川,一个是三传刘浚。

在此之前,像这样的接见与谢恩活动都是程序化,与科举考试本身并无本质上的联系,甚至连面试都算不上。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赵匡胤好像格外地重视,他将吏部的铨选职责也揽在自己的身上。吏部从那些通过科考的考生中铨选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组织部门找当事人谈话,要通过简短的谈话过程,来考察考生的“身”、“言”两大入仕指标。这样的考察形式本来就是不靠谱的,就算“言”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谈吐对其个人水平有个大致了解,但是“身”则成了一档选秀节目,就是用外表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做官的才华,完全成了以貌取人。

就是这两个简短的程序让武济川、刘浚露出了马脚,他们在回答赵匡胤的问话时,答非所问,完全跑题。这让赵匡胤非常愤怒,难道我堂堂帝国选拔来选拔去,就选出这样的人才?他当朝就撤去二人功名,退回原籍。打发完两人,赵匡胤开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这场科考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昉,李昉刚刚重返赵宋帝国权力中心并成功地掌握了干部选拔权。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这些高中的考生们陆续进入官场后,昔日的考生就成了自己的“门生”,也将是他权力世界的宝贵财富。那样的话,李昉的政治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就在李昉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时候,赵匡胤居然在一场简单的殿试中发现了问题。

在随后的调查中,赵匡胤了解到被他除名的考生武济川与李昉有同乡关系。赵匡胤的愤怒可想而知,主考官李昉难以洗脱罪名。在这次事件后,赵匡胤作出两项决定,一是重新考试;二是赵匡胤经过调查,确认原来的主考官李昉在主持考试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公,于是就抹掉了李昉翰林学士的头衔,并让他背了一个降职处分。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重新组织的那场考试,除了之前已经除名的武济川,李昉所录取的其他十个进士再次被录取。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从第一名到第十名,连顺序排名都原封不动。除了这十人又补录了二十六名进士,“不过附名在此十人之后”。这样看来,考场舞弊事件不过是赵匡胤借题发挥的由头,他的真实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官员的选拔权抓到自己的手里,借此削弱人官僚的权力,来强化自己手中的皇权。而李昉不过是这场弈局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赵匡胤最担心的是,像李昉这样的在朝大臣之间或大臣和一般士大夫之间抱团的派系(朋党),成为中央集团的一股分割力量。这场似有若无的“科场舞弊事件”最大的得益者是太祖赵匡胤,他借着这样一个事件,为科举考试增加了一道新的考试程序,那就是让士子与皇帝面对面地殿试。这样一来,皇帝就把对文官的选拔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标签: 宋朝皇帝赵匡胤

更多文章

  •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不是赵匡胤而是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袍加身.赵匡胤,李渊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960年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摇身变成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中国历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之七世孙所为何人是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太祖,,赵伯澐,北宋

    说起赵匡胤,大家都熟得很。宋太祖嘛,出生之时,红光满室,身有金色,三天不去(应该是黄疸,那时也没蓝光可照,他命真大)千里送京娘,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人君子得很。一条蟠龙铁棒打天下,最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绝了将军们依样画葫芦学他黄袍加身的可能,奠定有宋一代,三百多年的天下。 但我若问赵伯澐是谁

  • 赵匡胤为何要发明长翅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朝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平定江南的?宋太祖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公元970年(开宝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杯酒释兵权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再次进谏,宋太祖有点不耐烦地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的,你担

  • 解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有意为之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黄袍加身

    翌年正月,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符太后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和宰相范质商议。范质思来想去,觉得唯有赵匡胤才能带兵出征,于是派赵匡胤统率大军,向北开拔。几天后,赵匡胤和他的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军队忽然停了下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谋士赵普在军中散布言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从后周大将到宋朝开创者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后周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将。五代十国时期,他最早加入后周太祖的军队,逐渐发迹。由于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到周世宗即位时,他已经晋升为禁军的总管了。适逢北汉前来侵犯,周世宗亲自率领军队抵抗。两军即将交锋,后周的指挥樊爱能等人却临阵逃跑,士气大挫。军情危急之时,赵匡胤指挥骑兵纵马向前,冲垮了汉军的前锋部队,汉

  • 赵匡胤一生都建立了哪些战功?赵匡胤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柴荣即位后,赵匡胤执掌禁军。北汉来侵犯,柴荣率领军队抵御来犯之敌,在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指挥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赵匡胤指挥自己的同伴骑上马迅速冲向敌人前锋,北汉军队大败溃逃。赵匡胤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回到

  • 陈桥兵变怎么回事?赵匡胤从中达到了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

  •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是怎样袭占荆州何湖南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宋朝,北宋,荆州,湖南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