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技法及结构如何赏析?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技法及结构如何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4/1/1 16:33:32

《清明上河图》为北画家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又称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技法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

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标签: 北宋《清明上河图》

更多文章

  • 北宋张择端生平简介,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什么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

  • 揭秘:韩德让一个汉人为何能埋葬在契丹皇陵中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萧绰,萧燕燕,澶渊之盟,韩德让

    北宋与辽对峙期间,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有三个女儿,幼女萧绰,小名燕燕,在三个女儿中最聪慧、也最美丽。三个女儿尚未出阁,做父亲的某天检查女儿们的闺房,发现萧绰的闺房打扫得最干净,明窗净几,所有的东西都放置得井井有条。北方游牧民族民情粗犷豪放,家用物品通常都是随用随放,萧思温突然看到小

  • 韩德让和萧太后奸情:史上最冏的“君臣之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太后

    翻开中国历史,不乏缠绵悱恻的“君臣之恋”。但君臣恋情中最冏的一例当数大辽萧太后与重臣韩德让的“相许终身”,萧太后为此竟残暴地“杀人妻、夺其夫”。萧太后史称承天太后,名绰,小名燕燕,系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圣宗之母,主持辽国朝政四十载。萧绰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

  • 萧太后强行和韩德让重修旧好,这其中还有哪些政治考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代,韩德让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辽朝太后萧绰简直就是韩德让不折不扣的“小三”。辽景宗去世后不久,孀居的萧绰就召来受景宗遗命辅政的汉人韩德让。带着草原女子特有的豪放直爽,她主动提出要他“入居帐中”,理由是当年她曾与他有过婚约,并已定好婚期,只可惜她被选为贵妃而未能如愿。但这段未了之情却一直藏在她的心底,现在她愿与他

  • 娶了太后做妻子的辽朝大臣,韩德让到底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德让,辽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德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辽乾亨四年九月(982年10月),在位十四年的辽景宗耶律贤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遗诏由长子梁王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军国大事听从皇后(即皇太后萧绰)命令,因为皇帝耶律隆绪此时才年仅十二岁,因此朝廷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时年三

  • 韩德让是汉人,他为什么会为契丹人效力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德让,辽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韩德让的故事。最近一部有关辽国的电视剧正在上映,里面的主人公是萧太后以及韩德让。历史上,萧太后在韩德让的统治下,辽国的势力达到顶点,迫使北宋达成了“澶渊之盟”。可能许多人会感到纳闷,这个韩德让明明是个汉人,为何却要为契丹人效力,还多

  • 韩德让和萧燕燕之间是什么关系 辽朝大臣韩德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德让

    纵观萧燕燕,其一生都与一个人纠缠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汉臣韩德让。两人之间还有一层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在萧燕燕还没有嫁给皇帝辽景宗的时候,父亲就许嫁给了韩德让,后来因为政治目的才嫁给了辽景宗成为皇后的。韩德让,941年到1010年,辽国大臣,契丹名耶律隆运、兴宁·尧哥,出生于辽代世侯大族,祖籍河北玉田,

  • 《燕云台》李思是怎么死的?韩德让为什么要怪罪燕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燕云台》

    萧思温死亡的真相查出来之后,幕后的几位真凶都伏法了,萧燕燕的大皇子出生,大姐夫死了,大姐的孩子没了,最后去了边关,二姐一家也终于团聚,韩德让因为被人传言皇后关系不清不楚,在李思的逼婚下结婚,两人离开京城十一年的时间,以为可以这样平淡的过一生,但最终还是回来了。李思知道韩德让要回京就非常的反对,她害怕

  • 《燕云台》萧燕燕与韩德让最后合葬在一起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燕云台》

    《燕云台》为我们展示了辽国的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到了萧太后的一生,尽管有很多地方是充满戏剧化的,但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根据历史创作的,韩德让和萧太后的感情可以说是最受观众瞩目,据说韩德让死后还跟萧太后合葬,是真的吗?接下来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韩德让死后确实是被葬在了萧太后的皇陵旁边,而且操办葬

  • 《燕云台》韩德让和李思儿结婚是哪一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燕云台》

    近日,由唐嫣 ,窦骁 等主演的古装剧《燕云台》正在热播。在该剧的第31集,男主韩德让(窦骁 饰)终于在各方的催促之下结婚了,和李思(孟子义 饰)儿。他之所以娶李思儿也是为了避嫌他和萧燕燕(唐嫣 饰)之间的关系。剧中,韩德让一踏进酒楼便听到了说书人的流言,众人看到韩德让过来,更是将韩德让围在其中嬉笑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