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赵匡胤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1 更新时间:2023/12/15 12:26:36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

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明显是为太宗即位说明缘由。

网络配图

在中国,从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中国流行的传位制度,就是父子承袭制。当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禅让制,或者兄弟传承制度。比如舜禹时期,就是实行禅让制。关于禅让制,一般我们看成是帝王美德的象征,仿佛前代帝王完全是为了天下考虑而将地位传承。比如尧帝,有子朱丹,但是朱丹不肖,于是传位于舜帝。于禅让不同,历史上同样流传着另一种版本。舜帝取得尧帝二女之后,参与政事,用“八元”、“八恺”等贤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之后拘禁尧帝,其子朱丹起兵,但被镇压,为了掩盖真相,舜帝称自己为尧帝禅让。

尧舜历史久远,难以考证,不过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历史,看看所谓的“禅让”的真相。三国之初,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汉献帝是真心禅让吗?不是,是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而几十年之后,司马氏掌权,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其实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会拱手让出权力,汉献帝如此,曹奂也如此。而赵匡胤和赵光义呢?

至于兄弟传承制,也早就被历史所抛弃。在历史上的夏朝、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宋国,后世的宋朝和元朝,都曾经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继承现象。但“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兄长有子,自然亲近自己儿子,对于弟弟渐渐冷淡。而一旦弟弟继承王位,兄长之子必然成为自己王权的最大敌人,于是必定杀之而后快。而兄长之子也必然时刻想着王位本属于自己,而被叔叔强夺过去,于是一场厮杀在所难免。而历史上的兄终弟及,大多不是出于君主本义,基本上都是儿子年幼,而弟弟年长,或者为权势所迫,或者强行夺取。那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呢?

网络配图

在正史上对太宗的即位正统性主要是强调杜太后旨意。在《太祖实录》中有记载,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病危前,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一份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庙号宋太宗)继承皇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廷美继承皇位的“遗嘱”,并将文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这就是“金匮预盟”。据说是杜太后以为后周的灭亡,就是因为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因此希望有一位“长君”做接班人。但这个理由疑点多多,明显不能让人信服。

一个是在第一次编修《太祖实录》之时,并没有这一条记载。而宋太宗赵光义在即位之后,曾经三次亲自主持修订《太祖实录》,对其中内容多有删改。

第二点,杜太后去世的时间,是961年,当时赵匡胤登基第二年,只有35岁,而长子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赵光义22岁。35岁的赵匡胤身体强健,完全有可能再活上二三十年,杜太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呢?

那么有关赵匡胤的死。历史上的记载究竟如何?我们看下面几段文字:

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在即位之后,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那么就可以延寿12年。如果不是天晴,就办理后事吧。到了那一天,晚上果然天晴,星斗灿烂,赵匡胤心中非常高兴。可是不一会儿阴云密布,天色陡变,冰雹骤然下降,于是急命传召开封尹赵光义,邀请进入内室。两人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是把所有的宫女和宦官都屏退了,只远远的看见赵光义有时候离开细微,不知道做什么。喝酒完了,到了三更时分,大殿下雪已经几寸了,太祖扶着柱子,用斧头敲雪,回头对太宗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而睡,鼾声如雷。在这个晚上,太宗留宿在宫中,将近五鼓时分,周围的人什么都没有听到,一看才发现太祖依然驾崩了。太宗接受遗照,在灵柩前即位,宣布遗诏,大声恸哭。引导大臣围着棺木瞻仰,太祖的脸色很好,像刚洗完澡一样。

网络配图

我们仔细推敲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段话在为宋太宗即位说话。一是证明太祖的去世是大数已尽,太宗即位是天命所归。二是说明太宗即位是太祖临终遗命,而让众大臣观看,是证明太祖时正常死亡,而非被杀。

但是,一贯喜欢怀疑的我还是觉得太宗得位不正。为什么太祖明知将死,为何不招见丞相,共同见证传位的旨意?而且,整晚上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内室当中,且赵匡胤身体一向健康,在就寝之后也鼾声如雷,为何忽然就没有了声息?而为何赵匡胤要手拿斧头去敲雪?在烛影之中,赵光义究竟在做些什么呢?

标签: 宋太祖

更多文章

  • 揭宋太祖野史: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很少有绯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天下的皇帝好色的不少,贪淫成性的更是举不胜举,至于夺人妻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些皇帝能够贪色不迷,端的是大丈夫所为,让人景仰。如今却说一位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居然坐怀不乱,堪称君子风范。那时赵匡胤尚未登基,因触怒当朝权贵,提一条短棍齐眉,外出逃避,来到山西太原清油观。恰好遇上被

  • 赵匡胤施行“废座撤茶”只为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网络配图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 ”范

  •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谋害致死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

  • 赵匡胤“废座撤茶”如何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网络配图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

  • 陵寝被盗奇闻:赵匡胤陵墓被盗时尸体竟喷尸毒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古代帝王历来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寝,所以他们都会对陵址精挑细选。一来彰显皇亲贵族的身份,二来忠信堪舆,后世千秋万代。然而宋代却有这样一座陵墓,选址随意,陵寝被盗还发生神奇的事情,至今无人解释。网络配图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他崇尚武力并以此建国,因而他对风水不太迷信。这座墓的

  • 宋史解密:部下贪图富贵赵匡胤黄袍加身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匡胤出生之时,有红光绕室闪烁,有异香盈室,经宿不散,赵匡胤也体罩金光,三日不变。但无论后人怎样附会,他还是人,还是肉胎俗种。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郡,其父赵弘殷,是后周的一员高级将领。虽然如此,赵匡胤也只能读上几年的书,无力继续深造,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杯酒释兵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随后,宋太祖就 着手考虑如何革除五代时期骄兵悍将任意废立主上的弊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既然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因而对手下那班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时时怀有警惕之心。他有一句

  • 赵匡胤发明长翅帽:禁大臣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网络配图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

  • 解析赵匡胤从流浪汉到开国皇帝的上位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还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狂放不羁,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味道;及长,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迹天涯,又有一点流浪汉的成分。没想到几年之后,这个流浪汉居然当上了皇帝。赵匡胤知人间辛酸赵家在赵匡胤长大的这十几年中却一步步衰落下来。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自李存勖在兵

  • 为何说“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一生中最大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全是他的一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