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宠信张氏兄弟 其弟倚仗权势批发“官帽”

武则天宠信张氏兄弟 其弟倚仗权势批发“官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656 更新时间:2024/2/12 0:20:49

宠物不过是寻常人家的事情,宠人才是皇帝的事情。男皇宠女人,女皇也没闲着。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就先后宠幸过四个男人。

然而这四个男宠,却个个结局凄然。

武则天第一个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话说这个冯小宝,虽然没有贵族血统,是一位游走江湖,以贩卖药材为营生的小伙子,可是他凭借英俊潇洒,落落大方的先天优势走进了武周政治集团的核心层。

高宗死后,母亲独守青灯黄卷,苦不堪言。这时候,女儿太平公主体恤母亲的心思,把这位江湖游士引进了母亲武则天的晚年生活之中。时年,冯小宝三十刚过,精力充沛,侍寝到位,深得武则天的宠爱。

网络配图

可是,冯小宝毕竟还是一个没有名堂的人物,对武后来说,这有碍观瞻,很不体面,久之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怎么办?这时候,还是女儿太平公主的智慧解开了母亲的心结。为了能让冯小宝合乎情理地往来后宫,武则天接受公主建议,让冯小宝出家到白马寺,做一个僧人。其主要任务是修葺洛阳的白马寺,之后出任住持。即使如此,武后仍然没有放松对他的调教,要求他闲来学习佛教经典,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这样一来,既掩饰了身份,又缩短了主从距离。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还亲自为他改名为怀义,赐给薛姓,甚至让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薛绍以叔父之礼对待。

侍寝日久,薛怀义希望能给武后的治政根基添砖加瓦。688年,武后把一项重要的差事交给了他,命其督建明堂。薛怀义真还不负武后所望,把督工之事干得有板有眼、井井有条。为了表扬他的功绩,薛怀义因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随后又担任大总管,统率军队,远征突厥,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才智。人的忘乎所以恰恰出现在有了些微功劳的时候。薛怀义很快变得不知天高地厚,有些骄横跋扈,甚至对御史、宰相都有些不敬。久而久之,他的这种行为也引起了武后的不满。武则天开始慢慢疏远他。

这时候,御医沈南?走进了武则天的私生活。

话说薛怀义,当他知道武则天和御医沈南?的事情之后,尝试着挽回武则天对自己的情意。695年的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薛怀义精心设计了一出上元晚会,可武则天根本不领情。气急败坏之下,正月十六日,薛怀义一把火烧毁了明堂。对于武则天而言,明堂是她得天命的标志,是她号令天下的场所,是武周王朝的象征。明堂顶上一凤压九龙的造型,更是她自身的写照,这些是她毕生追求的东西。相对于政权而言,和冯小宝之间微不足道的私情算得了什么呢!但是,冯小宝凭借着市井无

奈的伎俩,以期引起武则天的注意。烧掉皇帝心中最神圣的东西,显然威胁着皇帝的权威。

网络配图

薛怀义当然被杀(一说武攸宁率人暗杀;一说太平公主暗杀;一说是武则天下令诛杀),总之,他肯定死得很惨。

再说御医沈南?,他为人温和,很知道武则天的心思。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年届七旬,身为御医的沈南?尽职尽责,对女皇关心有加。一来二往之中,武则天喜欢上了他,让他侍寝。可是,沈南?长期在宫里行走,养成了唯唯诺诺,看眼色行事的习惯。这还无妨,要紧的是他身虚体弱,成全不了武则天的美意。

终于在某个良宵,曾经为武后消痒疗疾的沈南?却没有办法医疗自己的命脉,他暴死宫中,把身家性命丢在了石榴裙下。

后宫一度陷入了清寂落寞之中。

母亲郁郁寡欢,女儿着急得不得了。时间到了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7年),太平公主把美貌年轻、通晓韵律、能歌善舞的张昌宗引荐给武则天。这个有着贵族血脉的年轻人果然不负公主所望,很快就博得了武则天的欢心。话说这个张昌宗,他的智慧又非常人能及。能够为皇帝宠幸,他思考着要弄出一番大事情。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很快把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引荐给一代女皇。

事实上,一开始,武则天和二张的私生活还有点遮遮掩掩的味道,她并没有把他们公开弄到宫中。可这不是个办法,咋办?武则天让他们以在宫里写书(修《三教珠英》)为名,给他们一个在内殿和后宫可以自由行走的名分。

那时候的武周后宫上演了一幕幕龙凤云雨、消魂溶骨的生活场景。孤独的武则天着实享受了不尽的欢乐。

网络配图

在和武则天相处的八年时间了,张易之和张昌宗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赐田宅玉帛无数。易之与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甚至武则天子侄武三思等一杆子嫡亲都争执鞭辔,呼为五郎。

武则天晚年,朝政基本上由易之兄弟专擅。太子李显(即被废黜的唐中宗)之子李重润及永泰郡主私下议论二张专政和祖母的私生活。

张易之知道后跑到武则天那里,一番如此这般地鼓噪诉苦。风烛残年的武则天依旧刚性不改,容不得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指手画脚。遂不问青红皂白,责问太子。太子无奈,为了自己能够苟且偷身,在矛盾与困惑之中缢杀了自己的儿女。

多行不义必自毙,古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标签: 武则天

更多文章

  •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上皇位时年龄有多大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在登基前,先后为唐太宗的武才人,唐高宗的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的皇太后。后在武则天67岁的时候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为武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能够成功登基,除了她的不择手段,更重要的是她的谋略和才识,要是她没有治理之道,又怎会在帝位长达十来年。武则天在为唐高宗昭仪时,明白

  • 武则天为什么能活到82岁?武则天的几个长寿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活了82岁,是中国古代皇帝、皇后中极少数的高寿之人,而且一直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健康的身体,直到晚年仍然齿发不衰、耳聪目明、容貌靓丽。那么,她的养生“秘诀”到底是什么呢?第一,禅修养生安神志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曾在感业寺当了5年尼姑。在这5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修身养性,学到

  • 用完就杀:武则天手下酷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导读:武则天手下有哪些酷吏?越是专制社会,越喜欢攻讦告密者;越是君主独裁,越喜欢任用酷吏。借以排斥异己,打击政敌,维护皇帝威权,汉、唐无不如此。而到了武则天的大周时期,酷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朝廷的鹰犬和高级打手们为了效忠主子,狐假虎威,大兴冤狱,为罗致罪名无所不用其极,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令

  • 81的武则天是怎样演绎容颜不老的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核心提示:很多女性朋友喜欢做面膜,其实武则天就是一个精通面膜保养的高手!武则天不但高寿,而且即使到了80岁高龄,仍然保持着青春般的容貌,不显衰老。本文摘自:江南时报,作者:佚名,原题为:《女白领养生学学武则天》《武则天秘史》热播之后掀起话题无数。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

  • 刀枪不惧!揭秘武则天乾陵有何神奇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乾陵

    导读:有关武则天的坟墓——乾陵,人们对其传说甚是玄乎。如果说世界上哪座皇帝陵最难挖,答案毫无疑问的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那么,武则天的陵墓为何如此神奇呢?网络配图武则天的陵墓在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

  • 薛刚“反唐”其实是为了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刚

    有关薛刚的形象,最早在清代如莲居士的《反唐演义全传》中出现,包括后来衍生出的评书、戏曲等等。他薛刚是《反唐演义全传》中的人物,薛刚的历史原型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那么薛刚简介是怎么样的呢?薛嵩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而闻名,曾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在史朝义兵败之后,薛刚用相州、卫州、洺州和邢州投降唐朝。他

  • 壮我国威:武则天将“外国使者”斩首守陵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导读: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比如说清朝屡次遭洋人的欺负,终究连个屁都不敢放,宁可将所有的钱财花在洋人身上讨好他们也不为民众做主。相比唐朝而言,那就异常强大,直接将来使斩首,制成雕塑去“守陵”!这足以让国人扬眉吐气啊!乾陵坐落于陕西乾县梁山之巅,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 一代女皇武则天“周”的国号是怎么得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女皇武则天

    中国古代女皇帝武则天一生都蒙着神秘的面纱,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认可的女皇帝,她的治国之道被人认可赞扬,但是私生活却一团糟。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武则天的国号为什么是“周”呢?国号的由来是什么呢?据调查,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曾被封为“周国公”,可是只凭这个就让她定国号为周,也太不可能了吧!其实,据

  • 唐朝徐敬业想要推翻武则天为何会迅速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徐敬业

    徐敬业,唐朝武则天专政时期,扬州叛乱的主谋,至于徐敬业为什么造反,就要从徐敬业的生平轨迹来分析。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将领李绩的孙子,承袭祖父的英国公爵位,从小就聪明过人,善骑射,有胆识,在唐朝为官,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司马,柳州司马,还因为胆识过人而被祖父一言中的,“然而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 宫廷秘史:武则天为何禁止宫中养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则天

    导读:武则天为何禁止宫中养猫呢?在这里边其实隐藏着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也是关系到大唐国运的一件大事。网络配图后宫之中,诸多女子,为求上位,勾心斗角,唇枪舌剑,步步惊心。她们拉帮结派,合纵连横,有人终得临幸,有人却永坐冷板凳。至于为人作嫁衣,赔了位子还折命者,也不在少数,今日要说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