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女皇武则天长期重用名相狄仁杰真实用意

解密:女皇武则天长期重用名相狄仁杰真实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55 更新时间:2023/12/17 13:42:06

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

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其他的选官门径,如自举、举报恶官、试官、殿试以及开武举等。这种多途径选官求才的做法对当时的吏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它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从消极方面看,则使官员队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武则天对此似也有所认识,因而在广开选官途径的同时,又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官吏队伍加以整肃。具体而言,武则天对官吏队伍的整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配图

其一,设立铜匦(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极少数肆无忌惮的酷吏和内宠外,官员们只好收敛起贪赃枉法之心。

其二,分设肃政左右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唐初沿袭隋制,朝廷最高的监察部门是御史台,负责检查自宰相以下各级官员遵法守纪的情况,举报弹劾处理各类违法乱纪的官员。武则天将御史台改为肃政台,不仅增置监察官员,而且加强其监察职能。武则天刚一登上帝位,就将原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专司纠察中央百官和军旅,另外增设右肃政台,专门负责京畿地区和地方各州县官员的按察,并将监察官员由此前的十八人增至四十人。

旋即又打破“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的格局,使左、右两台迭相纠正,左台官员亦兼察州县。与此同时,为使监察的运作有法可依,武则天命令尚书省刑部侍郎韦方质起草了专供考查地方官员用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由于武则天时代的监察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酷吏,且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地方官员畏之如虎,所以胆敢以身试法、搞各种腐败行为者少而又少。特别是到了武则天后期,风闻朝廷使者到来而自杀的地方官员,史不绝书,可见这种监察制度的威慑力强大到了何种程度!

其三,重视高级政务官员的任用。武则天很重视高级政务官特别是宰相的选拔和任用。宰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政务官,日理万端,因此是否得人,对于封建统治关系至大。武则天虽也用过本家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亲信当宰相,但主要是利用他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来监视其他朝臣,而行政实权一般都掌握在其他宰相手中。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如狄仁杰、魏元忠等,就长期在朝中握有实权。而在历代宰相中,狄仁杰、魏元忠等均堪称名相。正因如此,不仅宫中的奢靡之风无法通过高级官员的中介而传到整个官员队伍中,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官僚队伍形成克己奉公、勤于政事的良好风气。

网络配图

其四,对官员队伍内部产生的腐败现象厉行整肃。在武则天时期,官员队伍也曾出现过冗滥现象,但武则天同时也运用各种手段对官员进行淘汰,甚至对不称职者毫不留情,大开杀戒。毋庸讳言,这种清洗主要是在政治范围内进行的,但对官吏队伍的整肃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酷吏问题是武则天时代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只看到武则天对酷吏的信任重用一面,而对其不得已的一面研究得不多。武则天始而专权,继而登基当女皇,改国号为周,这对李唐宗室和旧臣来说,是篡位行为,是典型的宫廷政变,这就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

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武则天只能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反抗或企图反抗自己的人。对于武装叛乱者,她可以用军事手段镇压;而对其他政治上的反对者,她就只有利用酷吏来制服了。不可否认,酷吏是当时素质最差的一批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如来俊臣、侯思止、索元礼、周兴和王弘义等都是靠告密爬上高位的。这些人生性残忍,嗜血成性。武则天在其掌权初期,为了笼络这些人,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往往视而不见,但是随着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酷吏的地位也逐渐下降,甚至受到严厉惩处。

网络配图

正是由于武则天创造了这样一个整体上还算清明的政治环境,加之她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作用,才有了《资治通鉴》中所说的“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局面。在她当政期间,官员各司其职,没有发生整体性全局性的腐败,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免于内乱外患,社会也比较稳定。而这一局面的取得,不能不承认与武则天整肃吏治有关。当然,武则天时期的官场存在诸多弊端,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她本人挥霍无度,生活奢靡,如大造明堂、佛寺和“天枢”,滥封同姓王以及广蓄内宠,这种奢侈之风对官吏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重用酷吏,滥杀无辜,造成众多冤狱。这也是无可讳言的。

标签: 狄仁杰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情诗到底是为哪个男人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

    《如意娘》是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诗,她为谁而写?是情诗还是艳诗?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说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那么,就是情诗;也有人说是写给她的男宠的,当然就是艳诗了。到底是写给谁的?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然后,根据武则天的生活和人生轨迹,一一剖析开来,自然会见分晓。如 意 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

  • 为何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厉害的小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

    红潮导语:武则天知道了,大怒,决定置王氏于死地以消除隐患。她下令将王氏和萧氏各打100杖,然后截去她们的手足,投置酒瓮之中。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

  • 唐高宗听了句什么话才决定立武则天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高宗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女人。入宫后,她在唐太宗那里并吃不开。她因性格太过刚烈,不怎么受宠爱,政治上更是靠边站,只得到了一个才人的头衔。出于对权利的追逐,武则天另辟渠道,主动向太子李治示爱,二人私下里产生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李治即位,是为高宗,而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

  • 曝光:武则天男宠竟然是女儿安排的“间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

    揭秘一:第一个男宠曾是“花和尚”武则天14岁入宫后成为太宗的“武才人”,但其实她是太宗皇帝父子俩共同的情人。太宗皇帝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开始一段悲苦孤寂的尼姑生活。就在武则天遭遇人生最低谷时,住在附近白马寺的冯小宝出现了。网络配图书中记载,武则天与冯小宝在井台邂逅,冯小宝怜香惜玉,经常帮武则天到井

  • 武则天为何喜欢用小人 利用完小人之后又杀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既空前、又绝后的女皇帝。从秦代开始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皇帝的宝座就只传男,不传女,所以历代都没有女皇帝,唯一的例外是武则天。网络配图她豢养了一批小人,到处为她物色男宠。为了把在街上卖药的冯小宝弄进宫来,她先让他剃度为僧,改名为薛怀义,然后以白马寺主的身份,公开出入禁中。后来又宠幸御医

  • 一代女帝武则天修通天塔竟然为接引外星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通天塔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帝,她个性刚强,但同时也是一个爱美的女子。唐朝时期崇尚佛教,皇家更是与佛教往来密切,武则天甚至将自己的男宠薛怀义送去出家。也就是在佛教最为鼎盛时期,武则天修建了通天塔。网络配图武则天修建通天塔并不只是用作礼佛堂,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接引外星人。武则天登基时就已经67岁高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巩固权力:竟然不让民众吃肉!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吹捧,其提倡的不杀生、轮回观念可以说是统治人民极好的思想手段。崇信佛教的梁武帝曾三次离宫出走,皈依佛教。比起他来更离奇的还有武则天,她竟然还禁止民众吃肉,搞起了全民素食主义的荒唐闹剧。网络配图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

  • 风流女皇武则天长寿秘笈 竟是养面首采阳补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而且是一个活了81岁的长寿女皇,这里不论她的政治业绩,只讲讲她在养生保健上的独到之处吧。武则天是非常讲究保养的人,御医们也为她的皮肤护理开出了很多美容秘方,有两个很有名的美容秘方是武则天常用的。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这个方子收录在苏敬编辑的《新修本草》中,后来王焘在《

  • 魏王武承嗣为何会认为武则天会传位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王武承嗣

    唐朝,武则天称帝后,大封其亲属,其中,武承嗣就被封为魏王,负责监督编修国史。魏王武承嗣还身居宰相要职,在职时做尽奸臣之举,阿谀奉承武则天,为争权夺利残害朝廷大臣,甚至为了他的太子梦勾结一些大臣共同游说武则天。然而魏王武承嗣极度渴求权势,最终却因权势而死。武承嗣与武则天是亲戚关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亲戚

  • 武则天推崇佛教 一代女皇强制百姓不许杀生吃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

    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当作自己登上权力顶峰的思想武器。她一当上皇帝,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除划拨专款大修寺庙,大造佛像,大量翻译佛经外,还多次用行政手段掀起全民崇佛的热潮。在强制性的全民崇佛运动中,有一道禁杀牲畜、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