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宓为何会被刘备囚禁起来?他的辩论有多厉害

秦宓为何会被刘备囚禁起来?他的辩论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4/1/21 7:07:44

秦宓,字子敕,是四川德阳人。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华,众人都十分欣赏他。州郡征召他,想要任命他,但他总是称自己有病而不能任职,因此一直拒绝。如今的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伺,在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有十四尊塑像,是用来缅怀蜀汉朝廷的文臣武将,称其文臣廊。秦宓塑像就在其中之一,排在第十一位,此塑像塑于清光道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49年。

秦宓的文才辩论能力相当精彩,令人十分佩服。曾经有人对秦宓说:“你想把自己比作许由、商山四皓、巢父,但为什么又要张扬自己华丽的辞藻、表达自己的气魄才华呢?”秦宓回答说:“我的文章不能表达我想要说的,我想要说的也无法表达我的意思,又有什么要宣扬的呢?当年孔子三次拜见鲁袁公,后作《三朝记》七篇,这都是因为他对有些事不能保持寡言。渔父吟叹奔流的汉水,贤士们认为这是文字自己闪耀的的章辞?凤凰生来就有光鲜的羽毛,老虎与生俱来就有斑斓的花纹,难道这些都是它们用色彩来装饰自己的吗?不,这都是自然天生的啊!圣贤六经因为他的文采而千古传颂,《河图》、《洛书》也因其文采而闻名于世,君子以礼乐教化作为美德,华丽的词采又有什么危害呢!以我的愚昧,尚且以革子成反对文采的过失作为耻辱,更何况比我有才能的那些人呢!”

益州招募秦宓,其身份为从事祭酒。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正准备讨伐东吴,秦宓阻劝天时不适,取胜很难,因此触犯刘备下狱囚禁,。后因诸葛亮及时出面求情,才能够保全性命,仅仅只被囚禁起来,后来才被宥免释放。

秦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谋臣,擅长口舌之辩。因为东吴张温于公元224年出使蜀国,据《三国志》的记载,秦宓和张温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两人一问一答颇为有趣。当时,张温已经完成出使的任务准备回国。诸葛亮率领益州的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饯行,只有这个秦宓没有到,在诸葛亮派人催促了几次后才姗姗来迟。张温因为从诸葛亮那里直到秦宓是当地有名的文士,所以准备好好为难他一番。张温问秦宓学习吗,秦宓表示五尺高的小孩都学习,让他不要小瞧人。于是张温出难题考他,问他天有头吗,秦宓回答有。问头在哪个方向,回答在西方,因为《诗经》里有一句话里由“西望”。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又以《诗经》里的话作答,表示天能够听到地上的声音,肯定有耳朵。又问天有脚吗,回答有,还举《诗经》里的例。

张温问天有姓氏吗,秦宓回答有。问天姓什么,回答姓刘,原因是当今的天子姓刘。又问太阳是生于东方吗,回答虽然生于东方,但归于西方。这两段问答就已经涉及一些两国的事情的。当时蜀国的皇帝是刘禅,所以秦宓回答天子姓刘。而吴国在东,蜀国在西,太阳生于那个方向,暗示的是哪里是天明所在,秦宓最后的回答可以说是保住了国家的颜面。张温问,秦宓答,一个问得快,一个答得也快,仿佛是山中的回响一般。最后,张温也没能为难到秦宓,于是对他十分敬佩。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竹绵的人。三国蜀汉时期十分有谋略的功臣,善长舌辩。年轻时就非常有才华,被当时的君王赏识。曾经上书益州牧刘焉,并推荐为儒士任安。后来吴蜀同盟,孙权派张温到成都访问。在酒宴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哑口无言。张温对于秦宓的口才不得不佩服。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少年时就十分有情操,守本分,身躯凛凛,相貌堂堂。黄武三年,也就是224年,任命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被孙权遣派出使蜀汉。对此孙权原本担心诸葛亮会故意为难张温,但张温表示丝毫不担心。张温在上书蜀汉朝廷的文书时故意称赞蜀汉,以表达和解的诚意,蜀国君臣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两国的关系便更加紧密相连。他在蜀汉的突出表现,被受到蜀汉朝廷器重。回东吴不久,其职务就被提升,但孙权害怕张温叛变,于是在事业上不再重用他,从此张温在事业上再也没有发展的机会。经过六年,张温病逝。

三国时,东吴派张温出使蜀国。回访结束后,蜀国的文武百官都为张温送行,唯独秦宓还没有到,诸葛亮多次派人催他。张温便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回答说:“是学士秦宓。”秦宓到后,张温就想为难秦宓,于是就问:“你有学习吗?”秦宓回答说:“在我们蜀国,小孩子都在学习,我怎么能不学习呢?”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答:“当然有,在西方。《诗经》中就有说到‘乃眷西顾’。”张温再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有啊,天处于那么高,如果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地上的声音。《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张温还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中写道:"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步行呢?”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姓刘。这是从天子姓刘得知的。”对于秦宓应答如流,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叹服。

标签: 秦宓刘备诸葛亮三国

更多文章

  • 揭秘:秦宓究竟是谁?秦宓论天的典故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宓,刘备,诸葛亮,三国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竹绵人,就是现在的四川德阳人。他是三国蜀汉时期的谋臣,年轻时就非常有才华,最善长的便是舌辩。初仕益州牧刘璋,刘璋投降。刘备派简雍出使,但简雍十分傲慢无礼,于是就遭到了秦宓的怒斥。刘备称帝后,提升秦宓为学士。孙权一直想偷袭取得荆州,杀了关羽,对此刘备非常愤怒想要讨伐孙权,秦宓苦苦劝

  • 陈祗是什么人?三国陈祗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陈祗

    陈祗小时候是个孤儿,在司徒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就颇有名气,不久被朝廷任命为选曹郎。陈祗矜持严厉,相貌威武,擅长多种技艺,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费祎对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

  • 诸葛亮推荐的费祎死后推荐了陈祗,为什么导致蜀汉亡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

    在三国乱世之中,没有任何权势的刘备最终凭借着自己是皇室宗亲的身份赢得了许多能人的辅佐,其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并最终建立了蜀国。然而,陆逊一场大火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最终使得蜀国国力大损,而刘备也在不久之后仙逝。此时的国家的重担便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但是,蜀国

  • 陈祗真的是乱政佞臣吗?刘禅的评价最公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

    陈祗的历史评价并不高,人们甚至把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结于陈祗乱政。然而小编却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由于蜀汉人民对诸葛亮的怀恋,每当朝廷颁布比较好的政令措施,即使不是诸葛瞻所提倡的,百姓都认为是他做的。(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三国志)然而事实上,这些好的

  • 三国历史悬疑:刘备秘书刘琰为何成为蜀汉高层?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蜀汉,徐州,

    刘琰也算幸运,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汉末乱世,遇上了一代枭雄刘备。刘备出身寒微,家族当中尽是一些种田打短工的,比赫赫有名的江东孙家差了老大一截,更不要说英雄荟萃的谯县曹家了。那一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进攻徐州,刘备率领一千军马跑来救人。陶谦担心曹操来犯,自己手下没有能人,就发给刘备四千军马,邀请刘备

  • 刘备宠臣刘琰:历史上因为打老婆被处死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三国名人

    历史上因为打老婆被处死的人——刘琰皇宫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因为其与外界隔绝,被称之为禁城。不过,这宫苑禁地历来都是个出烂事的地方,无论是开国之初的政治清明时期,还是战乱岁月的危机四伏年代都概莫能外。这不,在三国时期的蜀汉国,就出了这么一档子烂事,曾经是刘备的宠臣刘琰,因为施家暴被判处死,而施暴的原因,

  • 刘琰:三国历史上因打老婆而被杀的倒霉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将军

    刘禅又名阿斗,他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一句“此乐间不思蜀”名扬史册。刘禅不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也有人说刘禅的智力也有问题,说能才能进相当于初中生。其实刘禅这个人也很不简单,诸葛亮去世以后,他迅速掌控了权力,并且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说到刘禅不好色,其实有人意见相反,说刘禅曾经与一个女人有过绯闻,因为而且

  • 廖立少时名气高因心气太高管不住嘴而一事无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廖立,三国,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司马徽向刘备引荐人才时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来形容诸葛亮和庞统经天纬地之才。而在历史上,当时还有一位名士学识渊博,年轻的时候和诸葛亮庞统的名气一样大,他的名字叫做廖立。虽然有才,但廖立的心气不是一般的高,投奔刘备后,官职没有后来者李严大,一直感到羡慕嫉妒恨。而廖立的嫉妒之心也溢于

  • 彭羕到底有多猖狂 彭羕有什么猖狂的依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马超,彭羕,三国,刘备

    我国的历史中,自古就不缺乏狂士。至于政治局面稍微混乱,但思想仍旧活跃的三国时期,当然也有不少的狂士。生于这一时代的狂士,有的因真狂而备受赏识,个人的才能也得到了极好的发挥;有的则因假狂而丧失自我,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彭羕显然就是上文之中下场比较惨淡的一方。下面,我们将具体的探究一

  • 彭羕为什么被处死?彭羕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彭羕

    彭羕的身高约八尺,面容相貌魁梧,但是性格很高傲,对人大多轻视不睬,只敬重同乡好友秦子敕,于是他将推荐给太守许靖说:“从前商王武丁做梦遇见傅说,周文王拜访吕尚求他出山,到了汉高祖刘邦,将百姓中的郦食其招收为己所用,这就是帝王之所以发展帝王功业维系王朝统治,光大积累功德的缘由。如今您考察古代帝王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