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志·魏书·裴潜传】原文及翻译,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

【三国志·魏书·裴潜传】原文及翻译,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57 更新时间:2023/12/26 15:58:46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曰:“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适长沙。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时代郡大乱,以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前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欲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曰:“代郡户口殷众士马控弦动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前后所掠妇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在代三年,还为丞相理曹掾,太祖褒称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计者必以潜为理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忽,过宽必弛,既弛又将摄之以法,此讼争所由生也。以势料之,代必复叛。”于是太祖深悔还潜之速。后数十日,三单于反问至,乃遣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征之。

潜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太祖次摩陂,叹其军陈齐整,特加赏赐。文帝践阼,人为散骑常侍。出为魏郡、颖川典农中郎将,奏通贡举,比之郡国,由是农官进仕路泰。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邑二百户。入为尚书令,奏正分职,料简名实,出事使断官府者百五十余条。丧父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薨,追赠太常,谥曰贞侯。子秀嗣。遗令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

(选自《三国志•魏书•第二十三》)

译文: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县人。裴潜在荆州躲避战乱,刘表用上宾之礼接待了他。裴潜私下里对所亲近的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表没有称霸称王的才能,却又想以周文王自居,不久就会失败。”于是南行到了长沙。太祖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裴潜为丞相府参军,后出京历任三县县令,又回京任丞相府仓曹属官。太祖询问裴潜说:“你以前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处于中原地区,只能扰乱别人而不能治理好中原。如果乘机占据一方险阻,他又足以成为一方的霸主。”

当时代郡大乱,太祖便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乌桓王及他下面的部落首领总共三个人,各自号称单于,控制着代郡的政务,前任太守没有谁能够整治好。太祖便想给裴潜精锐部队前去镇压讨伐他们,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兵马一动就有几万人。单于自知放肆横行很长时间了,心里也不踏实。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一定会因害怕而在边界抵抗,带少了兵马他们又不忌怕我们,应该用计谋战胜他们,而不能用武力来威迫。”于是裴潜只身乘车前往代郡。单于又惊又喜,裴潜用平静的心态来安抚他们,单于以下的首领都摘下帽子,恭敬地屈膝下拜致礼,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和财物。裴潜查明并诛杀了与单于内外勾结的代郡高官郝温等十余人,北方边境大为震动,老百姓诚心归附魏室。裴潜在代郡作了三年太守,回京担任丞相理曹属官。太祖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峻。现在的主政者一定认为我治理过于严厉,于是对他们加以宽厚慈惠。那些胡人平常骄横放纵,太宽大一定会松弛,松弛了又将用刑法管束他们。这就是争斗开始产生的原因。从形势上判断,代郡一定还会发生叛乱。”听完这番话,太祖十分后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三个单于造反的消息就传来了。太祖于是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讨伐他们。

裴潜出京担任沛国相,又升为兖州刺史。太祖曹操驻扎摩陂,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叹不绝,特别加以赏赐。文帝曹丕称帝后,裴潜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又调出京城任魏郡、颍川郡的典农中郎将,他上奏请求允许陈述意见和选拔推荐人才,与郡守和国相的权力相当,从他开始,典农中郎将当官提升的路子就畅达起来了。后升任荆州刺史,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明帝曹睿即位后,(裴潜)担任尚书。又调出京城任河南尹,转调为太尉军师、大司农,被封清阳亭侯,食邑二百户。调进京城任尚书令,他在位时陈述纠正各种职位的责任权利,推求考查名分和实际的关系,出外处理事务时,判定由官府处理的事情一百五十多条。裴潜的父亲去世,他辞官守孝,后授予光禄大夫一职。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裴潜去世,被追赠为太常,谥号贞侯。他的儿子裴秀继承了爵位。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坟墓中只置备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没有放置一点其他的陪葬品。

标签: 三国志

更多文章

  • 曹魏大臣韩暨简介:推广使用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魏,韩暨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韩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东汉末年至三国

  • 韩暨是什么身份?他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韩暨,三国

    每个开国君主都离不开能臣的辅佐,汉朝刘邦立国时,提到他身边有能耐的臣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韩信了,可以说当时大汉的江山有一半都能看到他的功劳。纵观韩信的一生,有过蒙受“胯下之辱”的屈辱镜头;也有过金坛拜将的高光时刻,可惜,“战神”韩信的下场比张良,萧何都要惨,韩信因被人污蔑造反而被杀。今天去中国历史故事

  • 韩暨是韩信后裔,却成冶金技术专家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韩暨

    后汉三国时期的名人后裔不少,之前我曾经介绍过吕不韦的后人吕凯、张良的后裔张翼,今天再介绍一位西汉开国功勋的后人。这个人,叫做韩暨。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氏,其先祖是西汉开国元勋韩信。韩暨的祖父叫做韩术,是东汉中期的河东太守,父亲韩纯也曾经担任过南阳太守一职,是当时的南阳大族。不过,韩暨早年过得并不

  • 崔林是谁?年少因平庸遭人鄙夷,中年位列三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崔林,汉朝

    每当一提起崔林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喜欢看小说的人,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很多因为家贫或本事平庸而被人鄙夷的人,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后,往往能咸鱼翻身,让曾经奚落他的人从此闭嘴。还有一些人或许年轻时才华不显,但经过长期的磨练

  •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崔林人物生平简介,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

    崔林大器晚成,年轻时宗族的人都看不起他,只有堂兄崔琰很赏识他。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陷邺城,初步平定冀州。征召崔林为邬县长。崔林因为贫穷连车马都没有,只好步行去就任。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亲征壶关,进攻反叛的并州刺史高干。他到达后询问哪位官员最有德政,并州刺史张陟推举崔林,于是提拔崔林为

  • 【三国志·崔林传】原文及翻译,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

    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于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曰:“吴中

  • 三国时期的高柔是忠是奸?仕于曹魏五代为何最后会和司马懿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高柔,司马懿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

  • 刚直不阿的高柔活了90岁熬死了曹操四代子孙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柔活了90岁熬死了曹操四代子孙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短命的时代。你看看,无论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张飞,都没有活过七十岁。孙权好一点,刚好活了七十一。司马懿更好一点,活了七十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当然都称不上长寿。与这些风云人物比起来,高柔真可谓是笑傲江湖。因为他活了整整九十岁,几乎跨越了整个魏国,而

  • 高柔熬死了曹魏四代人 曹操不杀他酿成千古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柔,三国,曹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短命的时代。你看看,无论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张飞,都没有活过七十岁。孙权好一点,刚好活了七十一。司马懿更好一点,活了七十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当然都称不上长寿。与这些风云人物比起来,高柔真可谓是笑傲江湖。因为他活了整整九十岁,几乎跨越了整个魏国,而

  • 三国时期的阚泽究竟有多厉害?吴国大儒阚泽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阚泽

    阚(kàn)泽(?—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赤乌六年(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