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狄仁杰死后连祠堂都被人砸了 狄仁杰为什么会如此遭人痛恨

狄仁杰死后连祠堂都被人砸了 狄仁杰为什么会如此遭人痛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37 更新时间:2024/2/14 4:21:31

狄仁杰为什么死后被人痛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狄仁杰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唐朝官员之一了。得益于这些年各种大火的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名声走入千家万户。

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年间,正是大唐盛世的开端,他本人又是官宦之家,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旧唐书》里说他自幼好学,不过最后却考的是明经科而不是进士科,所以实际上,狄仁杰的起点并不是很高,从另一方面来说自然也就不擅长诗词歌赋。

狄仁杰刚开始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在这个位子一坐就是二十年,直到五十来岁才被调入中央,干到了大理寺丞,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厅长。大器晚成的狄仁杰在这里终于显现出他过人的判案天分,当时大理寺的积案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千余件,而狄仁杰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部判完,且没有一个不服上诉的。

狄仁杰凭借大理寺丞任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朝堂的瞩目,之后历任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大多是检察官之类的角色,而且是在各地区巡视,期间还处理了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天授二年,狄仁杰回到朝中之时,被提拔成了宰相。

狄仁杰这个宰相当的有点晚,这时候他已经61岁了,而且干了四个月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被夺职下狱。平反后狄仁杰被贬为了彭泽县令,又在营州之乱时被重新起用,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狄仁杰在武则天关于立太子一事上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及力荐张柬之为宰相,为后来张柬之恢复李唐王朝打下了基础这两件事上曾立下汗马功劳,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因此这个任期并不长的宰相得到了整个唐王朝的赞誉。唐朝复辟后,狄仁杰被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也极其反对武则天的崇佛活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当即上疏力谏,说佛教本以慈悲为主,怎么可劳民伤财,更不用靠一些虚饰去表达信徒的虔诚。他还用南朝梁武帝、梁简文帝父子大肆崇佛造像,最后却引来亡国之祸警醒武则天,继而明确告诫武则天,当时最该做的事情是宽徭免赋,省掉崇佛造像这种“不急之费”,才能开出万世太平。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建议。

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卒,武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狄仁杰去世之后,朝廷为纪念狄仁杰,为他修建了很多祠堂。狄仁杰的祠堂本来是能够给他带来哀荣的,结果却给狄仁杰引来了麻烦,他的祠堂被老百姓砸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听起来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原来狄仁杰的祠堂之所以被砸,原因出现在他的儿子身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坑爹“。狄仁杰那个闯祸的儿子,名叫狄景晖

狄仁杰的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狄光嗣,二儿子狄光远,小儿子叫狄景晖。狄仁杰去世之后,他的爵位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由狄光嗣继承。小儿子狄景晖只是个司功参军,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在唐朝只是一个小官,与自己的哥哥更是远远不能相比。因为比大哥出生的晚,在官职和待遇上相差甚远,这让狄景晖心理不平衡。

狄景辉

司功参军这个官不大,品级也不高,只是个正七品上的官,但在地方上的职权却不小,“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狄景晖做了很多坏事,《新唐书》记载为“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狄景晖在魏州期间,对百姓心狠手辣,同时还贪赃枉法,这样的狄景晖肯定是遭到百姓唾骂的。

狄景辉犯下恶行,因为狄仁杰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惩处,百姓对狄景晖的痛恨便转移到了狄仁杰的身上,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狄景晖在魏州做的坏事越多,当地的百姓对狄仁杰的痛恨就越多。时间长了之后,百姓对狄仁杰的敬仰之情已经变得没有了,最终百姓对狄仁杰的敬仰之情变为了痛恨。

狄景辉

狄景晖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大肆敛财,欺压良善,百姓们无可奈何,于是就把怨气发到狄仁杰身上了。史书记载,魏州人因狄景晖的缘故,“乃毁仁杰之祠”。

就这样,狄仁杰这位曾誉满天下的人物,却因儿子狄景晖贪暴,几乎毁掉一世英名!

标签: 唐朝狄仁杰

更多文章

  • 武则天还政是真的因为狄仁杰的劝说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狄仁杰

    武则天还政是因为狄仁杰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现在对武则天还政于唐的原因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武则天受到狄仁杰的劝说,感念到了母子之情,同时处于压力的考虑,这才还政于唐,但是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嘛?我们来分析一下。《资治通鉴》载: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

  • 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狄仁杰的一封遗书解开了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狄仁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武则天和狄仁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点在中国古代那一些贤明的君王身上就体现得特别明显。刘备想要干一番大事,首先就得找到关羽、张飞与诸葛亮;李世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有了秦琼、程咬金还得有魏征;武则天想要将国家整理好,

  • 狄仁杰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他最后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狄仁杰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在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因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但不失忠直本色,身上有一种刚硬的风骨。小说家编排,说狄仁杰长得很帅,武则天一辈子都暗恋着他,被他凛然正气地拒绝了。你认为呢?狄仁杰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武则天

  • 唐朝百姓为什么会恨狄仁杰 老百姓砸狄仁杰祠堂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狄仁杰

    很多人都不了解百姓恨狄仁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最近在看狄仁杰的故事,发现了一些事情,那就是这个狄仁杰啊挺有意思的,狄仁杰应该是人人都喜欢的一个人,非常的聪明,破案也非常的厉害,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这个唐朝的百姓啊,好像不太喜欢狄仁杰,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 武则天为什么选李显为继承人?狄仁杰是如何劝武则天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狄仁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武则天选继承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职业。多少人为了登上皇帝宝座,各方势力争得头破血流。即使一个家族稳稳坐稳了皇位,但是面临继承人的问题,也会发生父子相争兄弟阋墙的局面。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就是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了自己的

  • 武则天梦见一只鹦鹉,问狄仁杰什么意思,他怎么回答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狄仁杰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那年的可以说是男权至上,所以武则天从一个宾妃变成女皇帝可谓是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掌握了大唐的皇权,可想而知她是经历了那些考验,不仅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就连很多奇才都能驾驭得住,就比

  • 狄仁杰:大唐第一名臣,死后武则天都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狄仁杰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狄仁杰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公元676年,狄仁杰任大

  • 狄仁杰死后,大唐百姓为什么砸了他的祠堂?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狄仁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确实是非常出色,年少时勤学苦读,参加科举后明经及第,后又得到了阎立本的举荐,升任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担任大理寺寺丞时,上任一年就秉公决断了积压多年的旧案,事后无人申诉冤枉,其办案能力可见一斑,影视剧塑

  • 武则天如此重要狄仁杰 为什么只封狄仁杰一个三品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狄仁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狄仁杰三品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每代新皇帝登基之后,就要除掉异己,着手创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集团,选拔重用自己倚重的臣子。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之后也是这么做的。而武则天最为倚重的人,不得不说是狄仁杰这位贤臣了。但是武则天如此重用

  • 狄仁杰和武则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他们真的只是君臣那么简单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狄仁杰.武则天

    对武则天和狄仁杰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封建社会,封建帝制之下帝王作为一国之主,手握生杀予夺大权,正如《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臣子作为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僚属,也便形成了“君为臣纲”的主从关系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