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薛仁贵私自屠杀十几万降兵,皇帝为什么不降罪?

薛仁贵私自屠杀十几万降兵,皇帝为什么不降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20 更新时间:2024/1/23 7:10:56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薛仁贵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名将薛仁贵虽然祖上阔过,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当过官,但他自己却是个种田的。

原因是父亲早逝导致家道中落。

中国农民历来都很苦,地位也很卑微,始终被人瞧不起,但在薛仁贵妻子柳氏眼里,这个男人是个人杰,总有出头之日,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当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能征善战的人才时,妻子劝他去投军。

她对丈夫说,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再有才干,也要有合适的机遇,如今皇上招募将领,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争取立功扬名。

而那时,薛仁贵想的却是迁葬先辈的坟墓,大概是想迁到风水好的地方,通过这个改变人生命运。

薛仁贵便去见将军张士贵,成了他麾下一个兵。

据《旧唐书》记载,薛仁贵崭露头角,是在贞观十九年三月的安市城战场上,激战中,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围着打,无法突围,眼看就要遭包饺子。

薛仁贵拍马一个冲锋,冲到敌人面前,人们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就到了他手里,悬挂在马上。

这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敌人吓得目瞪口呆,急忙撤军,刘君邛得救,“仁贵遂知名”。

2

这个华丽登场,虽然使他名声鹊起,但那时的薛仁贵,仍然是小兵一枚。

直到三个月后,也是在辽东战场,身着白衣的薛仁贵拍马挺抢,怒吼着冲入敌阵,把敌人冲得七零八落,唐军趁机掩杀,斩首两万多级,附近两城军民全都弃城而逃,他才引起李世民注意。

李世民问那个穿白衣服的是哪个,战后特别召见了他,“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并赐生口十人”。

所谓“生口”就是俘虏,赐给他做奴隶。

那一次,虽然最终因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胡说八道,说什么破城之日屠城,导致敌人齐心协力死守,而没有拿下安市城。

又值天下大雪,粮草供应不上,不得不撤兵,但李世民的心情却很不错——薛仁贵的脱颖而出,让他比灭了高句丽还高兴。

在班师路上,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当初随李世民出生入死、替他打下江山的很多将领都老了,他的革命队伍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薛仁贵的出现,可谓正是时候。

回朝后,李世民立即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将把守玄武门的重任交给他。

李世民的眼光确实不错,他看中的这个人,不但武艺出众,责任心也是无人能及,他的这个安排,至少救了他儿子李治,也就是唐高宗一命。

3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都记载了这件事:公元654年润五月初三的晚上,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到了玄武门。

水火无情,逃命要紧,守卫玄武门的其他将士,眼看大水像一堵墙那样冲来,本能地四散而逃。

众所周知,玄武门是皇宫太极宫的北宫门,这些人是天子的保卫人员,危急时刻,这些保卫人员却只顾自己逃命,简直是莫大的讽刺,所以薛仁贵怒了。

可是那些怕死鬼都逃了,他也没办法。

但他不能逃,因为他明白,他如果也只顾逃命,皇宫里的人就完了,所以他冒死登上门框,使出吃奶的力气朝皇宫大喊,洪水来啦!洪水来啦!

得到警示的唐高宗李治急忙转移到高处,没多久,他的寝宫就被大水淹没了。

事后,李治对薛仁贵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并赐御马一匹。

据《资治通鉴》记载,那次大水,淹死卫士等三千多人。

如果没有薛仁贵冒死示警,李治肯定会成为那三千多人中的一个。

而薛仁贵那一声喊,也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一个好的伏笔。

4

作为唐朝著名的传奇将领,薛仁贵最精彩的一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箭定天山”,也叫“三矢平虏”。

据《新唐书·薛仁贵传》,本来回纥素来和唐朝是好哥们儿,原首领婆闰还曾两次出征西域,帮唐朝平定了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为唐朝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然而,婆闰去世后,继位的儿子比粟毒对唐朝态度大变,后来竟然发动叛乱。

公元661年,比粟毒纠集回纥、同罗、仆固等九姓铁勒叛乱,唐朝在当地的统治机构燕然都护府遭到严重威胁。

唐高宗李治立即组织力量镇压,任命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帅,薛仁贵为副将,赶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平叛。

临行之前,李治仿佛有意让薛仁贵露一手,在喝饯行酒时对薛仁贵说,朕听说古代箭术好的人,可以一箭穿透七层铠甲,朕想知道你能射透几层,这样吧,也不叫你射七层,射五层怎么样?

铠甲准备好后,薛仁贵举箭便射,轻松穿过五层铠甲,看那样子,别说古人射的七层,估计十层都没问题。

薛仁贵神力仍在,李治又惊又喜。

第二年,郑仁泰和薛仁贵率领平叛大军直扑天山,等着他们的,是九个部落联盟的十多万人。

5

如果以为九姓铁勒是乌合之众那就错了,实际上形势对唐军并不利,一是因为他们远道而来,人疲马乏,二是叛军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

公元662年三月初一,两军遭遇,战斗爆发。

出来挑战的,是对方的几十员骁勇骑士,极其嚣张,唐军出来应战的,是薛仁贵一个人。

既然是骁勇骑士,每个人肯定都有两把刷子,然而,这些所谓的骁勇之士,在薛仁贵面前简直就是娘炮,只配上综艺节目。

几十人围着薛仁贵一人打,竟然无法伤他一根毫毛。

薛仁贵才懒得跟他们玩呢,拔出箭来,连发三箭,箭无虚发,一箭一个,三个敌人应声落马,像睡着了一样,吭都不吭一声。

这个神操作,对敌人的震慑作用,无法用文字形容,十万人的队伍顿时大乱,薛仁贵趁机指挥大军掩杀。

还没杀过瘾呢,敌人就不玩了,赶紧投降。

这么多降卒(有说十万,有说十三万),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

考虑到铁勒人经常骚扰边境,时间长达数十年,边民不得安宁,朝廷焦头烂额,再加上这么多降卒留在军中,绝对是一大隐患。

薛仁贵和郑仁泰一商量,用欺骗手段让他们交出武器后,全部就地围杀、活埋。

据说直到今天,蒙古杭爱山那个地方,薛仁贵活埋降卒的遗迹仍在。

6

薛仁贵此举,无疑犯了大错!

擅自杀降,实乃背信弃义之举,对今后的战争极为不利,唐军在战场上势必遭遇更加顽强的抵抗——反正是一个死,与其投降后被杀,不如和你拼命,说不定还能捡条小命,即便死了也是一条好汉!

关键是,擅自杀降,违背了朝廷的民族政策!

这个问题就大了。

唐朝本来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如果因此而导致其他少数民族离心离德,反叛迭起,薛仁贵的罪就大了。

所以班师回朝后,薛仁贵遭到弹劾。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大的问题,唐高宗竟然以功抵过,对薛仁贵不予追究。

中国自古有句俗话,叫“杀降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薛仁贵杀降果然不祥,导致九姓铁勒更加激烈的反抗。

李治不得不派铁勒贵族出身的契苾何力去安抚,后者以铁血手段杀了一批酋长,铁勒九姓才老实了一点,两年后又叛,李治再派郑仁泰率军平叛。

唐高宗李治如此处理薛仁贵,显然是法外开恩。

然而,假如没有当初玄武门洪水中他的冒死救主,仅凭战功,恐怕他的面子,不会有这么大。

李治可不糊涂,明白拿国家法度做人情的后果,不过对于救命恩人嘛,一切都好说好商量啦!

标签: 薛仁贵唐朝

更多文章

  • 盘点薛仁贵手下的八大猛将,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仁贵,唐朝

    薛仁贵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起薛仁贵,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他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杰出的爱国名将。在民间文学中,薛仁贵被塑造成一位无所不能的人物,他手下还跟随有八位猛将,他们的能力如何?一个好汉三个帮。薛仁贵屡获战功,离不开手下八大猛将,他们是:周青、姜

  • 薛仁贵出身农民,他们是怎么精通兵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仁贵,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古代有句话,叫做“穷文富武”,啥意思呢?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刻苦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的出路,而想要担任指挥千军万马的武将,那却往往是富贵人家的事情。仔细想想,这句话的确没有说错,一名出色的将帅,怎么说也得学会

  • 鞠躬尽瘁的大唐忠臣,薛仁贵的后人为何会反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仁贵,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说到薛仁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大唐的一代战神,更是我们心中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然而世事变化无常,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薛仁贵的孙子竟然成了一个反唐的叛贼,此人便是薛刚。有人就说,薛刚在安史之乱时当了汉奸,投了安禄山

  • 古代一字并肩王到底是什么官职 薛仁贵和罗成都被封一字并肩王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成,薛仁贵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一字并肩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民间的演义小说中,一字并肩王无疑是主角奋斗的终生目标了,评书演义中薛仁贵就被唐皇封为一字并肩王,而俏罗成也被王世充封为一字并肩王。一字并肩王地位究竟有多高呢?薛仁贵和罗成真的被封为一字并肩王了吗?在古代皇帝对功臣最大的封赏无

  • 薛平贵是以薛仁贵为原型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仁贵,唐朝

    薛仁贵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说到薛仁贵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将军,同时,薛仁贵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非常著名的史诗。自古人们关于薛仁贵的探索还是有不少的,那么,最近有人在问小编,薛仁贵和薛平贵是什么关系,中国历史上有薛平贵吗?薛仁贵又名

  • 隋唐英雄大揭密:大唐史上的不为人知的程咬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唐英雄,猛将,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降唐。随太宗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大唐名将程咬金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九。传说中

  • 唐朝历史机密:秦琼在凌烟阁上的排名低于程咬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琼,凌烟阁,唐朝,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相传,唐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

  • 程咬金“三板斧”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历史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程咬金,隋唐,名将,

    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但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

  • 贾家楼四十六友、先以程咬金为首、后以李密为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程咬金

    大隋唐》大哥 魏徵,字直成,又字玄成,又字伯策,瓦岗山军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四郑国公;二哥 秦琼,字叔宝,瓦面金装锏,虎头錾金枪,黄骠马,呼雷豹,瓦岗山元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末胡国公;三哥 徐世勣(李勣),字懋功(茂公),瓦岗山军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十三英国公;四哥程咬金,字知节,八卦开山斧

  • 贾家楼四十六友 人物生平 程咬金征讨贺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程咬金

    效力李密程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大业六年(610年)起,盗贼蜂起,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后来归附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隶属四骠骑,分为左右,号称内军。李密常对人说:“这八千人抵得上百万大军。”程咬金管领四骠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