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百战百胜的将军薛仁贵居然在大非川全军覆没

百战百胜的将军薛仁贵居然在大非川全军覆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43 更新时间:2024/2/20 22:48:44

唐朝猛将薛仁贵在攻打高句丽以及征讨铁勒的战场上往往能屡战屡胜。可是,在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统率的数万唐军却全军覆没地战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通过本文,小编会为大家细说原因。

公元670年四月,唐朝皇帝李治下令: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左卫将军郭待封、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率领七万大军,帮助被吐蕃吞并的吐谷浑复国。

当然,唐军名义上是帮助吐谷浑复国,实际上是为了夺回被吐蕃占据的吐谷浑旧地,切断吐蕃与西域的联系,进而将入侵大唐的吐蕃军赶出西域。

在当时,唐朝军队已先后攻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高句丽等国,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同时这次领军征战的主帅是百战百胜的猛将薛仁贵,能派出如此精兵强将,看来大唐这次用兵确实信心满满志在必胜。

然而,当年八月,西部军报传回唐朝国都长安:薛仁贵统率的七万大军在大非川一带全军覆没!一时间,唐朝举国震惊。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常胜的猛将薛仁贵及唐军会惨败给吐蕃呢?

本人认为,薛仁贵在大非川战败,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国虽大,好战必亡。从公元656年到670年,唐朝军队在十余年间频繁征战,很少有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机会,这种想让马狂跑却不让马保养休息的穷兵黩武之举,严重消耗了唐朝的精锐部队,唐军的身体素质和强悍战斗力,在连年的外战中消耗得如强弩之末一样不能穿鲁缟,这,是唐军战败于大非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司马穰苴兵法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句箴言运用得炉火纯青:

懂得一张一弛明智用兵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在突厥威胁下继位称帝的李世民,在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后,意图扫清外患雪耻报仇的他,派名将李靖、李勣率领十余万精锐唐军北伐东突厥,李靖、李勣冒雪率军出其不意地攻敌,突厥颉利可汗猝不及防,被唐军生擒,东突厥灭亡;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注意使军队养精蓄锐的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率领数万唐军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军队不敌,其可汗逃亡后,李世民另立他人为新可汗;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休养生息已足的李世民,派侯君集、薛万彻率大军攻灭了高昌国;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秣马厉兵已久的李世民亲自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一开始唐军势如破竹连战连胜,后来,由于高句丽军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所以唐军久攻不克遇冷而还;

班师途中,李世民派李勣、李道宗、薛万彻率军攻打薛延陀,由于实力对比悬殊,所以薛延陀军在回纥军和唐军的内外夹击下土崩瓦解,薛延陀灭亡……

纵观李世民在位时的唐军外战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好战的李世民并不是驱使唐军连年征战,而是每隔数年的修生养息和消化被吞并势力后,他才会再次派出军队出战敌国,在这样的用兵规律下,大唐百姓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自然更加和谐富庶;大唐军队经过长年累月的养精蓄锐和短暂宝贵的实战训练,自然更加骁勇善战;在这样的外战形势下,大唐战马经过三四年的悉心畜养,自然更加膘肥体壮,如此安排下,大唐百姓自然殷实、军队自然骁勇、战马自然雄壮。

总之,凭借唐太宗对司马法中箴言的炉火纯青式运用,大唐对外用兵自然无往不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职业军人李世民的这种明智用兵技巧,养尊处优不知军事的儿子李治却并不懂得借鉴和继承,他在公元655年通过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乾纲独断之举,将权力从长孙无忌手中夺回后,为了证明自己比舅舅强,便开始了连年征战的穷兵黩武之举:

不懂得偃旗息鼓、只想靠战功证明自己而穷兵黩武的唐高宗李治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李治派程知节率军进攻西突厥,唐军战败;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唐军攻灭西突厥;

唐显庆四年(659年),李治派苏定方率军在乌海与吐蕃交战,唐军获胜;

唐显庆五年(660年),李治派刘仁愿、刘仁轨率军攻灭百济;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李治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先后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唐军虽然在野战中获胜,但平壤城终究未能攻下;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李治派薛仁贵率军征讨铁勒,唐军获胜;

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刘仁轨率军与日本在白村江进行海战,唐军战胜日军;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李治派李勣、薛仁贵等将帅率军成功攻灭高丽;

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李治派薛仁贵与吐蕃在大非川会战……

纵观从唐高宗李治掌权到大非川之战前的历史,可以看出,与父亲李世民因隋炀帝亡国教训而张弛有度地用兵比起来,含金钥匙长大的李治明显不懂得节制用兵,为了证明自己比舅舅强,为了树立绝对的君威彻底压倒关陇集团,为了建立众多军功彻底超越父皇,李治几乎年年有战地指挥各部将士对外频频用兵。

如此连年征战下来,李世民训练出来的精锐府兵受到了残酷战争的严重消耗,李世民、长孙无忌统治下安居乐业的百姓受到了繁重兵役的屡屡干扰,李世民、长孙无忌悉心畜养的强壮战马受到了不可再生的数次消耗,最终,在如此长年累月的多方面消耗下,唐朝各兵种的身体素质和强悍战斗力,便在连年的外战中消耗得如强弩之末一样不能穿鲁缟,这,是唐军战败于大非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要想让马跑好,就得让马吃饱。唐朝的均田制瓦解后,依附均田制的府兵制也跟着崩坏,这直接导致唐朝府兵的参军待遇和作战赏赐程度直线下降。于是,在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屡屡受伤、频频战死的唐军,在糟糕参军待遇和微薄作战赏赐的双重打击下,便如无草之马般被统治者逼迫着无奈狂跑,这怎能不马失前蹄?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就是唐军马失前蹄的具体表现。

唐军在大非川的战败,与唐朝府兵制的崩坏息息相关。

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的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他改革了前朝的府兵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坚将府兵制和均田制绑在了一起,即杨坚规定,府兵制下的府兵,也是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府兵可以通过拼死作战挣来的战功来从政府手中获得相应的勋爵和土地。

这样一来,唐朝继承隋朝的府兵制后,由于隋炀帝的穷兵黩武、苛待百姓以及百姓造反后隋末的大规模战乱,导致国家无主荒地大规模增加,而平民百姓则大规模死于兵役和战乱。

如此,新生的唐朝政府自然有足够的勋爵和土地,来赏赐给为开创唐朝、保卫唐朝、攻灭敌国而浴血奋战的府兵将士们。

可是,随着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蓬勃发展和天下人口的大规模繁衍,随着达官贵族与寺庙道观对众多平民土地的巧取豪夺和蛮横霸占,由政府支配的无主土地越来越少,而对外战争却逐渐频繁且规模变大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政府对外用兵、府兵拼死作战后,他们因功劳虽被朝廷认可,但地方政府的官员由于僧多粥少,遂只能将不多的土地先授予达官贵人的当兵子弟,至于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当兵子弟,则被欺弱怕强的官员剥夺了土地的授予机会,这导致大多数府兵白白打仗惹得浑身伤痛,却不能获取应得的土地和勋爵。

这样长此以往,众多府兵对政府失望后,自然作战积极性大为削弱,甚至仅为保命而消极避战。

唐军马失前蹄式的大非川之败

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统领的精锐部队只是少数,大多数府兵就因唐朝地方政府对勋爵、土地的战后克扣而作战不力,这样,唐军便如无草之马般被统治者逼迫着无奈狂跑,又怎能不马失前蹄?可以说,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就是唐军因无草(无战后赏赐)而马失前蹄的具体表现。

其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团结就是力量。虽然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与吐谷浑结下亡国之仇,但是,与唐军处处得罪吐谷浑军民相比,吐蕃权臣噶尔东赞很懂得先打一棒槌再给一甜枣地挑拨拉拢吐谷浑各部,通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恩威并施之策,后继的吐蕃权臣噶尔钦陵得以有效团结吐蕃和吐谷浑的两国军民,确保数十万两族联军面对唐军时呈泰山压顶之势,如此本来就兵少的薛仁贵军就算再能打能杀,也难以扭转众寡悬殊的败局已定之势。

吐蕃军队能够战胜薛仁贵的七万大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吐蕃将军噶尔钦陵纠集了远超唐军的四十万联军。

可是,为什么侵略吐谷浑的吐蕃一方能够纠集众多吐谷浑军民来共同对抗唐军呢?

原来,公元663年,虽然吐蕃军吞并了吐谷浑,不过,吐蕃权臣噶尔东赞并没有奴役吐谷浑人民。

而彼时的唐军呢,由于众多将士们对外作战积攒的战功,不能在回到国内后获得政府的勋爵、土地赏赐,所以唐朝士兵们只好在作战过程中对异国军民烧杀抢掠,所以唐朝将帅们只好在和平时期对异国贵族首领频繁敲诈勒索,这样长此以往,唐军拆东墙补西墙的恶劣做法,自然引得吐谷浑各部军民都对唐朝恨之入骨。

与唐军处处得罪吐谷浑相反,老谋深算的噶尔东赞很懂得利用唐军的缺德行为来挑拨吐谷浑众多贵族与唐朝的关系,并使他们背离唐朝。

同时,这位吐蕃权臣还非常懂得利用各种手段来拉拢这些亡国贵族向吐蕃靠拢,如曾参加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活动的噶尔东赞,也效仿唐朝那样与吐谷浑的众多部族首领联姻;如噶尔东赞入乡随俗地在吐谷浑旧地施行适合游牧民族的法律;如……

能够迅速集结数十万联军的吐蕃权臣噶尔钦陵

就这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噶尔东赞如此双管齐下的挑拨拉拢、分化收买下,公元670年的吐谷浑各部落军民,皆愿意为后继的吐蕃权臣噶尔钦陵效命,所以面对唐朝七万大军的“入侵”,噶尔钦陵能够迅速集结四十万两族联军来同仇敌忾地从容应对。

就这样,前人砍树,后人遭殃。在前任唐朝将帅、士兵们对吐谷浑各部长期的烧杀抢掠、敲诈勒索下,公元670年,即使薛仁贵既率领七万大军示之以威,又挟持吐谷浑前可汗慕容诺曷钵示之以恩,也仍旧无法收拢对唐军深感失望恐惧的吐谷浑各部军民,也仍旧无法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军队数量能左右战争胜负的古代,唐军的大非川之败,既是唐军在府兵制崩坏下肆意劫掠四方招致失道寡助的必然恶果,又是吐蕃两代权臣在吐谷浑长期苦心经营而得道多助的必然善果。

其四,将帅相斗于内,必力弱于外。唐军主帅薛仁贵是地道贫民出身,只懂奋勇拼杀且毫无文采,而副将郭待封,则是名将郭孝恪之子,属于达官贵人出身,此人喜欢自作聪明地使用谋略且文采过人。这种贫富出身、强弱文采的巨大差距和高低军职的强烈落差,对比鲜明地刺激着郭待封,并驱使自命不凡的他对薛仁贵极其不服。这种战前的将帅不和相斗于内,在战中表现为薛仁贵率主力在前线奋勇拼杀,而郭待封却不听号令私自率领辎重军轻上战场,结果,在强于运输弱于作战的辎重军毫无悬念地被吐蕃大军消灭后,受高原反应困扰、后勤乏力、力弱于外的薛仁贵军虽顽强苦战但仍难以久持,最终,力不从心的唐军只能无奈败归。

在大非川之战前曾百战百胜的唐军猛将薛仁贵

公元670年五月,唐军主帅薛仁贵率领七万大军进驻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为求向前进攻时后方无虞,他特意命副将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率领两万辎重军,在大非川的山岭险地构筑堑壕、壁垒等防御工事,用以保护好全军的武器、粮草等辎重物资。

随后,自认为后方稳妥的薛仁贵便亲率五万精锐之师从大非川出发,向吐蕃腹地狂飙猛进。

唐军进至河口时,与吐蕃军发生遭遇战,由于薛仁贵军进军神速早有进攻准备,而吐蕃军猝不及防毫无防范之举,所以唐军轻易地在狂飙进攻中击败了吐蕃军,并俘获万余头牛羊。

在全军屠牛宰羊饱餐一顿后,薛仁贵继续乘胜率军攻占了乌海城,本来仗打到这里,薛仁贵便可以从容接应后方的郭待封所部,继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向前挺进了。

大非川之战形势图

可是就在这时,薛仁贵却意外地收到了郭待封所部的求援信件!

原来,出身将门世家且文采过人的郭待封一直对贫寒出身、毫无文采但军职高过自己的薛仁贵心怀不服,所以薛仁贵令他留守后方,他是貌恭而不心服地万分不愿意。

于是,在薛仁贵率军出发后,心怀不满的郭待封就蠢蠢欲动地打算私自进攻。

面对薛仁贵数万精兵的突然进攻,吐蕃权臣噶尔钦陵一开始也颇为意外,不过在探明军情、知悉唐军后勤弱点后,他特意派驻守乌海的少数弱兵绕过薛仁贵前锋军,转而去引诱唐军后方的郭待封所部,同时,噶尔钦陵发出大军秘密集结的号令。

不听主帅号令、轻率进军致败的郭待封·

就这样,郭待封在遭遇吐蕃弱军的骚扰式进攻而反击获胜时,早就不安其位、蠢蠢欲动的他,终于不可遏制地率领两万辎重军,并携带全军辎重物资,开始追击起“逃跑”的吐蕃“败军”。

可惜,在郭待封军追击途中,早已集结完毕且埋伏道旁的20余万吐蕃、吐谷浑联军突然杀出,并将两万唐军辎重兵团团包围且趁势掩杀起来,而郭待封在明白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己军已危在旦夕的情况后,只能派兵突围向薛仁贵军求援。

薛仁贵在得知两万辎重兵被围后,只好从乌海城撤军回救,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面对杀气腾腾、人多势众的两族联军,郭待封终究寡不敌众,仅率几十余名亲兵狼狈突围逃出,至于众多将士的尸体和全军的武器、粮食等辎重,则尽陷入敌人手中……

等到薛仁贵军赶到伏击战场时,发现各处皆尸横遍野且乌鸦满天飞,见此情景,薛仁贵痛不欲生,不过头脑还算清醒的他,立刻控制好情绪,继续率领剩余唐军回防大非川。

数日后,噶尔钦陵统率四十余万吐蕃、吐谷浑联军向大非川发动疯狂进攻,薛仁贵虽然率五万余唐军顽强抵挡。

可是,在无险可守、后勤物资匮乏、高原反应困扰、众寡悬殊的多种不利情况下,唐军终究力不从心、寡不敌众地战败覆没了。

最终,被逼无奈之下,在大战中侥幸生还的薛仁贵、郭待封等唐军将士们,只好出重金贿赂噶尔钦陵,向其求和后狼狈而还。

大非川之败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此战之后,吐蕃军彻底占据了青海西部,并开始明目张胆地与唐朝争夺西域。

综上所述,百战百胜的薛仁贵之所以在大非川战败,主要因为:

其一,国虽大,好战必亡。从公元656年到670年,唐朝军队在十余年间频繁征战,很少有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机会,这种想让马狂跑却不让马保养休息的穷兵黩武之举,严重消耗了唐朝的精锐部队,唐军的身体素质和强悍战斗力,在连年的外战中消耗得如强弩之末一样不能穿鲁缟,这,是唐军战败于大非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要想让马跑好,就得让马吃饱。唐朝的均田制瓦解后,依附均田制的府兵制也跟着崩坏,这直接导致唐朝府兵的参军待遇和作战赏赐程度直线下降。于是,在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屡屡受伤、频频战死的唐军,在糟糕参军待遇和微薄作战赏赐的双重打击下,便如无草之马般被统治者逼迫着无奈狂跑,这怎能不马失前蹄?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就是唐军马失前蹄的具体表现;

其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团结就是力量。虽然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与吐谷浑结下亡国之仇,但是,与唐军处处得罪吐谷浑军民相比,吐蕃权臣噶尔东赞很懂得先打一棒槌再给一甜枣地挑拨拉拢吐谷浑各部,通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恩威并施之策,后继的吐蕃权臣噶尔钦陵得以有效团结吐蕃和吐谷浑的两国军民,确保数十万两族联军面对唐军时呈泰山压顶之势,如此本来就兵少的薛仁贵军就算再能打能杀,也难以扭转众寡悬殊的败局已定之势;

其四,将帅相斗于内,必力弱于外。唐军主帅薛仁贵是地道贫民出身,只懂奋勇拼杀且毫无文采,而副将郭待封,则是名将郭孝恪之子,属于达官贵人出身,此人喜欢自作聪明地使用谋略且文采过人。这种贫富出身、强弱文采的巨大差距和高低军职的强烈落差,对比鲜明地刺激着郭待封,并驱使自命不凡的他对薛仁贵极其不服。这种战前的将帅不和相斗于内,在战中表现为薛仁贵率主力在前线奋勇拼杀,而郭待封却不听号令私自率领辎重军轻上战场,结果,在强于运输弱于作战的辎重军毫无悬念地被吐蕃大军消灭后,受高原反应困扰、后勤乏力、力弱于外的薛仁贵军虽顽强苦战但仍难以久持,最终,力不从心的唐军只能无奈败归。

更多文章

  • 薛仁贵的老婆是谁 真的跟电视剧的一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薛仁贵

    热播的电视剧薛仁贵传奇,薛平贵与王宝钏是以薛仁贵为原型拍摄的,这部电视中,我们可以知道,薛平贵共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王宝钏,一个是代战公主。那么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历史上的薛仁贵究竟有几个老婆。我们的历史记载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有超过三个老婆。有的说他有两个老婆,分别是柳迎春,一个是昭阳公主。有

  • 真实的薛仁贵是什么样子的 真的有电影小说那样的实力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薛仁贵

    这个说到元帅啊,大家肯定都知道的特别多,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么长的历史中,肯定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给国家带来很大优势的元帅,大家也都通过电视剧啊,电影啊,小说啊了解了这些元帅,相信他们的经历与努力也给大家树立了一个特别棒的榜样,那么,有一位元帅大家肯定都特别熟悉,那就是我们的薛仁贵大

  • 你知道薛仁贵除了实力强悍之外 你还知道他本来就可以靠脸吃饭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薛仁贵,唐朝

    对于薛仁贵,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一定有所耳闻,在前几年的时候也拍过有关薛仁贵的电视剧,那么薛仁贵此人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且来分析。可以好不夸张的说,薛仁贵是中国武将排名榜的前五名战将,薛仁贵的名字叫做薛礼,字仁贵。在史书上有关薛仁贵的记载也是相当多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收复辽东,这些战绩让薛仁贵稳坐中

  • 揭秘薛仁贵感情生活 他到底算不算是一个渣男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薛仁贵

    还不知道:薛仁贵算不算渣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薛仁贵打仗非常的勇猛,甚至可以用用兵如神来形容。他是唐朝的名将,勇冠三军,为唐朝也是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曾经李世民被困的时候,他还主动去解救李世民。也因此的到了李世民的大大的赞赏。对于对国

  • 唐朝名将薛仁贵和薛平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薛仁贵,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薛仁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薛平贵和薛仁贵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其实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薛仁贵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薛平贵是后来人们杜撰的。大家只知有薛平贵,不知有薛仁贵,主要还是因为《薛平贵与王宝钗》这部电视剧的推动,在这部电视剧里薛平贵是一位皇

  • 薛仁贵一生戎马,最后善终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仁贵,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薛仁贵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汉族。他在贞观末年听从妻子的建议决定投身沙场建功立业,从此以后在战场上征战数了十年,功勋卓著,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江山社稷创造了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

  • 唐朝名将薛仁贵,你知道他曾是个农民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仁贵,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在太宗末年,发动了征辽(高句丽)之役,当时的农民薛仁贵拜见了将军张士贵,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征战生涯。如果薛仁贵只是应募从军,那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然而,在此次伐辽之役的安市城之战前后,却成就了薛仁贵的威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薛仁贵的“主

  •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薛仁贵为何用星象做托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薛仁贵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大非川之战惨败的真相!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将领看重什么?那无非就是带领将士们打赢一场场的胜仗,将领也可以借此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是将领如果打了败仗,这个时候也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的时候还会遭到清算。对薛仁贵来说,大非川之战无非是他人生的一大耻辱,而对于这场

  • 薛仁贵被皇帝封为一字并肩王 薛仁贵真的可以和皇帝肩并肩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仁贵,皇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字并肩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了解薛仁贵是从《薛仁贵征东》里面认识的,他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将军,而且他不仅能文能武还十分的厉害,所以他也带领过手下取得了非常多的战争胜利,因为他为朝廷取得了很多战绩而且本身武功高强,皇帝就将他封为一字并肩将军,这样

  • 薛仁贵的跌宕人生!含冤流放12年后打赢一仗造福子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薛仁贵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薛仁贵的跌宕人生!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薛仁贵,是正史中的“万人敌”,《新唐书》这样描述他的神勇:“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他一袭白袍,手持方天戟,腰悬碎甲弓,胯下一匹千里马,纵横沙场无敌手。但战神也有失意时,57岁那年,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先是贬为平民,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