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名将王忠嗣:一个比安禄山更厉害的节度使

唐朝名将王忠嗣:一个比安禄山更厉害的节度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54 更新时间:2024/2/19 18:26:13

节度使是我国古代一种对边疆进行有效防备而设立的官位,但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却将节度使这个官位推到了末路。历史上,有很多人知道节度使都是因为安禄山,但是,今天带给带家的却是比安禄山还要厉害的人物――大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因父在唐开元二年(714)反击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王忠嗣九岁时由唐太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玄宗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玄宗十器重,对人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二十六年(738)秋,吐蕃叛乱,进犯边境。忠嗣率部属前往平叛,左右驰突,当者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吐蕃大败。后又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利用西突厥各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其实力。开元二十九年(741),又任朔方节度使时,注意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以高价购头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同时,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也输入突厥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他主张各民族和平相处,尽量避免冲突和战乱的发生。

一次,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使得延光出师无功,终罢兵。

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包括“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边境也非一派祥和,而是屡有战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皆有战事。一方面,这是由于唐朝将领凭借强大的国力侮辱对方,逼迫对方奋起反抗;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游牧民族的掠夺习性造成的。比如从西北到东北一带边疆地区,奚人、契丹人、吐蕃人、突厥人,都时常骚扰大唐边境,抢劫马匹、粮食、人口,若是遇到小股唐军前来,便杀败唐军,若是遇到大部唐军,则远遁大漠之中,避其锋芒。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对此很不满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屡次督促边镇将领对外用兵,施布大唐恩威。王忠嗣得令,也积极响应,策划了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战事。

西元742年,大唐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军队在桑乾河进行会战,连续交战三次,都取得了胜利。当时,奚人和契丹人组成强大的联军,却被王忠嗣率领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身逃走,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由是,王忠嗣威名大震。自然,唐军也是威名大振,耀武漠北,所向披靡。

同年八月,后突厥汗国因内乱反唐,王忠嗣向玄宗献《平戎十八策》。随后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大败后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后突厥汗国衰落下去,再无力对唐帝国边境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但王忠嗣并不沉迷与过去的辉煌之中,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先发制人”。天宝二年,王忠嗣再度率兵打败突厥,塞外的局势因此得到根本性转变。

王忠嗣因系列边功,越来越得玄宗皇帝赏识,因此加官进爵,也是频繁。到了天宝四年,王忠嗣加摄御史大夫,兼河东节度使。同年五月,进封清源县公。

但王忠嗣确为忠臣,素无谋反之心,更非飞扬跋扈、残暴凶劣之帅,他勤于为政,爱惜士兵,替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掌管的地盘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达数千里。为了加强防御,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复旧城继续使用。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王忠嗣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

坚固的城防连绵不断,便相当于万里长城。但这种万里长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适合推广。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并且从劳动量上较少,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政府财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评。士兵们都特别拥护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帅。

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守,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边境领土达数百里。广漠平原上,兀自耸立着一座座坚固的城堡,那些勇悍的游牧民族,至此也是忌惮几分,不敢轻易骚扰大唐帝国,从此,边境战事愈是稀少。

西元746年,大唐天宝五年,正是天寒地冻的一月。曾经诬陷过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险遭陷害,此事后面有详细叙述),被剥夺节度使之职。唐玄宗思前想后,决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继任其职。到此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对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拥兵天下了!可叹的是,玄宗皇帝竟也糊涂,把天下安危,全托付在王忠嗣一人身上!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则,天下之祸,也许早已发生。

成为四镇节度使,对王忠嗣而言,确也有一些好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王忠嗣可以更加熟悉各镇实力,相互调剂,达到兵力的平衡。

王忠嗣到陇右、河西之后,见两镇骑兵不强,战马尤少,因此奏请玄宗皇帝,调集朔方、河东两镇战马共计九千匹,用来充实河西、陇右两镇军事实力。从此,这两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当时王忠嗣虽然打败过吐蕃人多次,但吐蕃实力依然存在,时而骚扰边境。王忠嗣见四镇实力都强大起来,于是上表玄宗,决定对吐蕃用兵。玄宗自然慷慨应允。

王忠嗣得令,乃集中优势兵力,连续与吐蕃军大战于青海(今青海湖)、积石(今青海阿尼玛卿山)等地,大破吐蕃军。随后又与臣附于吐蕃的吐谷浑在墨离军(治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大战,打败吐谷浑,俘虏其全部人马。

王忠嗣之所以为良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个知人善用的统帅!在他手握重权之时,他并非沉醉于重权的光环之中,而是深有远见卓识,为大唐帝国大力培养、发掘后备人才。

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后,听说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一能人,此人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晓大义,为人仗义疏财,颇得其下士兵拥戴。王忠嗣一听有此等人物,异常兴奋,立马派人寻访。

那能人是谁?便是哥舒翰!自从长安受挫以后,哥舒翰奋发图强,习武练兵,夜读《春秋》、《汉书》,有时读到忠烈豪杰之士,竟是击节赞赏,若读到其被诬陷受害,则是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读史如饮酒,皆能让人醉矣!

哥舒翰也早闻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见,如今得此机会,自然纵马前来拜见。王忠嗣与哥舒翰一席长谈,“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得极度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谢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果然是好不痛快!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为衙将。

王忠嗣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27万兵马..如果他要反唐..凭他的能力和实力..改朝换代都不成问题...幸运的是..王忠嗣不适安禄山...可悲的是..安禄山不是王忠嗣..否则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后的暗淡局面了..

标签: 唐朝名将王忠嗣

更多文章

  • 安禄山是被谁杀死的?安禄山死亡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安禄山之死,似乎没有什么疑团。多部正史记载:他当皇帝后眼瞎患疽,性情暴躁,经常打人,亲信严庄和宦官李猪儿挨打最多。安禄山宠段氏及她生的庆恩,常想以庆恩代长子庆绪。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

  • 揭秘安史之乱爆发原因:杨贵妃安禄山私通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玉环

    “安史之乱”无疑与杨玉环有关联,至少可以说是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图谋不轨。《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大意是说安禄山造反,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而且公开指出杨贵妃及几个姐姐的罪恶。但翻阅新旧唐书,实难找出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暧昧关系的任何记载或暗示,倒

  • 唐玄宗问安禄山肚子里有什么?他的回答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中唐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其元凶安禄山、史思明,都不是中原人氏,并且两个人的相貌也很怪异。尤其是安禄山,少年时候就胖,而且胖得难看。《旧唐书》说他初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时候,张守珪就“常嫌其肥”,以至于安禄山“畏惧不敢饱食”。网络配图 因为不讨节度使喜欢,安禄山未得势之前,有

  • 安禄山攻克长安后为何不乘胜追击李隆基以绝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755年12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叛乱,天宝十五载正月(756年)占领东都洛阳,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同年六月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西遁。网络配图 但令人奇怪的是,安禄山并没有乘胜追击李隆基一行以绝后患,而是任由李隆基跑到四川传檄勤

  • 安禄山用生命完美诠释什么叫最亲的人伤害你最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安禄山在自己的营帐里辗转反侧。这个胖到连裤子都不能自己穿的男人是唐玄宗时期最强大的节度使,此时此时正面临着思想的决斗。如果你想当皇帝,要造反,你要选个什么理由?“造反是要被杀头的!”呵呵,那当然了,可是人家拿破仑说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再说,这世

  • 死亡疑点:杨贵妃竟死于安禄山的“助情”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强盛的大唐王朝走上了下坡路。说起唐玄宗我们首先就会想起他与杨贵妃的一段生死恋情,但所知道的也只此而已。其实在《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一些野史笔记资料中有许多在正史中不曾记载的内容

  • 唐史上的第一枭雄安禄山少年为何是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安禄山是霍乱唐朝的第一枭雄,他的事迹在正史中,在野史中,都有许多记载,有的事情很离奇,有的事情很荒唐,但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真相呢?安禄山出生于营州,有一个小名叫做轧荦山。轧荦山在胡语中,是战神的意思。网络配图 为什么叫做这个名字呢?他的母亲姓阿使德,本来是突厥部落的一个女巫

  • 情商高的人就是会说话:向安禄山学习如何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十多万大军长驱直入,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逃往四川。行至马嵬时,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了八年时间。大唐王朝由此转入衰败。这场叛乱的发起者安禄山,曾经深得唐玄宗的

  • 解密: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为什么会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首先安禄山本来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这是安禄山自己个人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身处高位的人不为帝位所动,尽心尽力辅佐皇帝,但是却有更多的人帝位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希望更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都不够,还是要坐上更高的位置。最有代表性的就应该是王莽了,对权力的渴望是人性的弱点。所以已经是三个节度使官位加身的

  • 安禄山反唐为何3年就被杀:患糖尿病易怒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禄山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不仅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安禄山本姓康,他母亲是个突厥巫婆。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给突厥将军安延偃。后来,他继父的部族败落离散,他和几个哥们逃离突厥自谋生路,给自己改姓为安。网络配图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奉密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