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狄仁杰是谁:武则天为何会如此信任他

宰相狄仁杰是谁:武则天为何会如此信任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611 更新时间:2024/2/19 18:38:37

神探狄仁杰在一系列影视作品中都是断案如神,其实历史上的狄仁杰除了担任大法官外,还文武全才,文能治国辅政,一直被女皇武则天所器重,到死都是宰相。那么,狄仁杰为何能得到武则天一生的信任呢?

在1315年前的今天,0700年11月11日 (农历九月廿六),宰相狄仁杰逝世。

他曾再造唐朝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阎立本那里。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神判而非神探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武则天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发挥他超强的推理能力。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唐中宗)与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是如何诞生的?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高氏继续收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作品。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远征高句丽的战役刚结束,狄仁杰已为中央所召,担任大理丞一职。大理寺是主司刑罚的衙门,长官为大理卿,次官为少卿,丞在其下,职位约等于今日的检察厅局长。虽然高宗依旧上朝,但健康状态已大不如前。每次他坐到王座,帘幕的后面一定有武则天在那儿。也就是说,武则天才是真正的主政者。

过去的“皇帝”、“皇后”之名已被废除,改称以“天皇”、“天后”。过去的名称给人感觉是,皇后存在于皇帝之下,或为其附属物;而新的称呼则有近乎男女平等的感觉。

武则天对于名称非常在意。她的意图是:先改变名称,进而对旧体制有所改革。她开始有以自己的意思推行政治的意念。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两名重臣,犯了滔天大罪:他们为扩建自己的宅邸,寻觅大量木材。两人委托樵夫砍伐柏木这件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批柏木竟然是从昭陵圣域之地砍伐得来的。

昭陵乃太宗陵寝,对唐朝廷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陵墓。这座陵墓由阎立德精心营造,对高宗来说,是父亲灵体永眠的圣地。不过,陵域并未围以木栅,因此很难界定圣域范围。樵夫只是误砍昭陵之木,而这大逆之罪,当然落到要求樵夫砍木的两名大臣头上。

标签: 宰相狄仁杰是谁

更多文章

  • 十大清官之首 神探狄仁杰为何曾多次被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狄仁杰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那一年笔者刚9岁,但和村子里绝大多数男孩一样,已经是下地劳动的熟手。这一天,在地里帮大人们掰玉米劳累一天的我,迈着疲惫的步子回到家中,草草扒拉几口饭便准备入睡。正在这时,父亲回来了,那时我的父亲在县里工作,他每次回家准能带回一两本我喜欢的书。所以,一见他回家,我便赶紧问:“爸,给

  • 武则天欲立武氏弟兄为太子 被狄仁杰的话惊醒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杰立下大功后,武则天亲笔在他身着的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

  • 揭秘: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为什么大哭不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狄仁杰

    武则天一手建立了他的武周天下,其中有多少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九月,内史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女皇武则天闻讯,哭道:“朝堂空矣!”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为之罢朝三日。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和敬重远远超过满朝文武,常尊称他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狄公逝后,每当有朝廷大事不能决

  • 狄仁杰如何做到在一年之内断案一万七千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狄仁杰

    影视中的狄仁杰,大都身手不凡,断案入神,“狄仁杰‘神探’称号主要来自他在地方和中央大理寺担任司法官员时候的业绩。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有说他一年断案一万七千起,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网络配图 史籍中没有留下他断案的详细细节,有野史说他断案效率

  • 狄仁杰长得也不帅 为何武则天就只宠狄仁杰?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狄仁杰

    一代女皇武则天将国家跟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不只因为她贤明惜才,也因为她把玩权势,心狠手辣,六亲不认。而满朝大臣,能让武则天把话听进去的就几个,而这狄仁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科举后进入官场,依靠杰出的本领和政治目光升任到宰相。后遭诬陷被贬,但恰逢国家动乱,又被武则天起用,多次被

  • 盘点狄仁杰的儿子们:竟然贪赃枉法坑老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狄仁杰

    纵观狄仁杰的终身,能够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出色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谓推进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网络配图在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请求

  • 狄仁杰担任宰相后竟然搞裙带关系是否属实?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狄仁杰

    狄仁杰承认武则天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合法的君主,但是辅佐女皇还是为他带来了困扰,他对此是十分苦恼的。据说他后来担任宰相的时候,在一个雪天里去洛阳城外看望自己的堂姨,这位堂姨对待他总是不冷不热的。网络配图刚到门口,碰到表弟打猎回来,这位表弟见到贵为宰相的表哥,随便作个揖就走了,态度很傲慢。狄仁杰倒也没

  • 唐朝宰相狄仁杰究竟有哪些传诵至今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主角,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也被一次次地演绎出来。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又是什么样的呢?狄仁杰出生于630年,卒于700年,是唐朝宰相,也是武则天面前的红人。早年时期,狄仁杰因审理案件迅速公正而得名。狄仁杰为人刚正,敢于犯颜直谏,素来以不畏权贵而闻名

  • 狄仁杰能力很强 怪不得武则天那么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狄仁杰

    狄仁杰在民间一直以神探著称,尤其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更是让狄仁杰的名气大增。历史上,狄仁杰在大理寺上任的时候,非常快速地把积压多年的疑难杂案、冤假错案都一一审理,并且没有一件是误判的。除了断案很准,狄仁杰还不怕强权,敢于为民出头,帮助武则天开创了盛世。网络配图武则天的铁腕很多人都避之不及,

  • 揭秘狄仁杰:竟非超级神探并且多次被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狄仁杰

    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山西作家郭天印,由迷恋狄仁杰到研究狄仁杰,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尤其是近年来,他自费沿着狄仁杰曾走过的地方,行程上万里,耗时300个日夜,采掘到许多正史中不曾记载的历史资料——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那一年笔者刚9岁,但和村子里绝大多数男孩一样,已经是下地劳动的熟手。这一天,在地里帮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