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唐书·李绛传》原文及全文翻译

《新唐书·李绛传》原文及全文翻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00 更新时间:2023/12/25 22:30:29

新唐书

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尝称太宗、玄宗之盛。绛曰:“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与大臣言,敬而信,无使小人参焉;与贤者游,亲而礼,无使不肖与焉。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法令行而下不违,教化笃而俗必迁。如是,可与祖宗合德,号称中兴,夫何远之有?言之不行,无益也;行之不至,无益也。”帝曰:“美哉斯言,朕将书诸绅。”即诏绛与崔群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张便坐。帝每阅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绛见浴堂殿,帝曰:“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黜其尤者,若何?”绛曰:“自古纳谏昌,拒谏亡。夫人臣进言于上,岂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昼度夜思,始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财十二。何哉?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耳。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谏之益。”

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绛虽去位,犹怀不能已。十年,出为华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四年,南蛮寇蜀道,诏绛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蛮已去,兵还。监军使杨叔元者,素疾绛,遣人迎说军曰:“将收募直而还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库兵。绛方宴,不设备,遂握节登陴。或言缒城可以免,绛不从,遂遇害,年六十七。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七》,有删改)

译文: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李绛应举进士,登博学宏辞科,任满,补渭南县尉,拜任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官知制诰起草诏令。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元和六年,授李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曾称赞太宗、玄宗时的兴盛。李绛说:“陛下若能端正磨砺自己的言行,敬重有道德之人,远离奸邪小人,进用忠诚正直之人;与大臣谈论国事,端肃而诚信,不让小人参与其间;与贤才游乐,亲和而有礼,不让无才之人参与其间;驱除对治理国家无益的官僚,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会显露出来;斥去那些盼望你驾临宠幸的宫女,那么女子无夫的怨旷就会消散。将帅经过挑选,士卒作战就会勇敢;百官之长(鲁迅解释“官师”为“考试官”,亦可。)公道正派,吏治就会和睦。法令得到施行,百姓就不敢违反。扎实地施行教化,风俗必定转化。如此,可以跟祖宗齐名,号称中兴,这会有多远呢?言而不行,无益;行而不达到最终目的,无益。”皇帝回答说:“这话说得好啊!我将把这话写在腰带上。”就下诏让李绛与崔群、白居易等人搜集编次君臣成败五十种,做成连屏,张挂在别室里。皇帝每次阅读到,都看着两旁的人说:“你们应该下定决心,不要做这些事。”

李绛在浴堂殿见皇帝,皇帝说:“你们谏官有很多集团派别,上奏论述自己意见不实,都陷入毁谤讥刺之中,想要罢黜其中最严重的人,怎么样?”李绛说:“自古以来,纳谏昌盛,拒谏灭亡。臣子皇上进谏,难道容易吗?君尊贵如天,臣子低微如地,加之君王的雷霆之威,那些谏官们昼思夜想,开始想陈述十件事,马上又去掉五六件,到将要把事情讲给君王听的时候,就又害怕而削减一半,所以下情达于君上仅其中的十分之二。为什么呢?担心遭遇无法揣测的祸患,顾虑对自身没有好处。即使广泛采纳谏言,给予嘉奖鼓励,还是担心谏言不会自然到来。如今竟然想要谴责呵叱他们,让耿直之士闭口,对国家没有好处。”皇帝说:“不是你说,我还不知道谏言的好处。”

李绛因为脚病请求免官,免为礼部尚书。李绛虽然离开了宰相的位置,仍然从内心深处不能停止谏言。十年(815),出任华州刺史。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文宗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大和四年,南蛮进犯西蜀,下诏让李绛招募兵卒千人赴蜀救援。李绛军行路不到一半,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监军使杨叔元素来怨恨李绛,派人迎接并劝兵卒说:“将让勇敢前进的士卒回到原籍做老百姓。”兵士们都愤怒了,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就握持符节登上女墙。有人请他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岁。追封谥号“贞”。

更多文章

  • 李绛逸闻趣事,说得皇帝把自己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绛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

  • 郭知运的战功有哪些?对郭知运生平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唐朝

    郭知运简介记载他出生在瓜州晋昌,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唐知运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大将,一生战功赫赫。根据郭知运简介可以得知,郭知运身高七尺有余,虎背熊腰膀大腰圆,郭知运极其擅长骑射和马上战斗,而且他很有谋略。年轻的郭知运因功被封为秦州三度府。之后又因他的战功被封为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等职位,然

  • 解析唐朝大将郭知运世人的文采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

    郭知运简介记载他出生在瓜州晋昌,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唐知运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大将,一生战功赫赫。郭知运画像根据郭知运简介可以得知,郭知运身高七尺有余,虎背熊腰膀大腰圆,郭知运极其擅长骑射和马上战斗,而且他很有谋略。年轻的郭知运因功被封为秦州三度府。之后又因他的战功被封为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

  • 解析世人对唐朝名将郭知运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郭知运画像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

  • 能文能武的唐朝名将郭知运不平凡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名将郭知运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与王侯

  • 作战勇猛果敢的唐朝名将郭知运征战沙场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作战勇猛果敢的唐朝名将郭知运征战沙场的一生

    郭知运是唐朝名将,他作战勇猛果敢,但在生活中却喜欢诗词歌赋,那么世人对郭知运评价如何呢?世人对郭知运评价是较高的。史料文献中关于郭知运评价是这样记载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知运因病在军中离开人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凉州都督,赏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与王侯

  • 镇守八年边关,三次大败吐蕃,郭知运在历史上为何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唐朝

    郭知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及郭知运,大多不为熟知,比起唐朝名将如李靖、徐世绩、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赫赫战功,郭知运三次大破吐蕃略显暗淡了些许。郭知运出生于瓜州常乐,瓜州在唐朝时期不仅是商贾重镇,还是西进西域的交通枢纽,此地居西北民风彪悍,史书记载郭知

  • 郭知运:大唐西域名将,揭秘其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知运,唐朝

    郭知运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怀恋的两个时代:汉唐。我们一直都说汉唐盛世,汉唐之所以威武,其实是对外很强悍,让周边国家无不臣服。当年汉朝大规模出击匈奴,以至于让我们看到了卫青、霍去病、陈汤、班超的风采。后来大唐再度争霸西域,出了不少名将,比如侯君

  • 敬晖简有功之臣却因君王猜忌而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敬晖

    敬晖是唐朝唐中宗时的宰相,他为复兴唐朝李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最终却难逃君主的猜忌而死,敬晖死后被平反,并被进行追封。那么敬晖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人物的呢?敬晖图片敬晖简介中介绍到,敬晖的字是仲晔,今山西临汾人。敬晖早些年时曾任卫周刺史,后来得到了武则天的的赏识,又被册封为东都留副守,敬晖任官

  • 历史上没有虎敬晖,但狄仁杰确实推荐过一个虎将叫敬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虎敬晖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有一个跟李元芳一样的神人物,他是蛇灵的六大蛇首之一的剑灵,号称蝮蛇,他就是虎敬晖。剧中的虎敬晖是使用无影神针的第一人,一把幽兰宝剑几乎天下无敌,就连李元芳也十分佩服。作为蛇灵组织派到武朝的卧底,虎敬晖可谓是坏事做尽沙漠杀死始毕可汗、袭击翌阳郡主、土窑劫刘金、刺杀吉利可汗等,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