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免死金牌为何不能救李善长一命?

免死金牌为何不能救李善长一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545 更新时间:2023/12/20 6:44:42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从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情况,一是李善长为朱元璋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取得过卓越功绩;二是李善长后来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罚,不得善终。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和后来也做过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乡,和朱元璋是大同乡。按照《明史》记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且“法家言”。这种介绍是为了说明李善长既受过一些儒家的基本教育,却又属于那种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受命于天的使命感之人,换句话说,这类人热衷于仕宦和富贵,并且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从史实看,李善长的确就是乱世中一个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计谋和手腕,希望以此换得功名利禄,并荫及子孙。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之后,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故一直得到朱元璋重用。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 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功不可没。

此时此刻,李善长的身份极其尊贵: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还是是朱元璋的亲家翁。特别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的军功,但“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了这些,朱元璋更赐给李善长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凭此铁券,可以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一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安全不过的功臣,拥有三重保护(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后发生的胡惟庸案里,因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先是托人说服,善长不从;再自己亲自说服,善长依旧不允;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善长,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下人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明史》上的相关记载,就在李善长刚刚被定罪的时候,星相学家“言星变”,卜了一卦,说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须知,因天象的异变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唐末时,一个依附军头的权相,就是以这种理由来清除他不喜欢的20多位同僚的,结果“朝班为之一空”。现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厌之的份儿上,还有何说?皇帝当年亲赐的那个可以免二死的铁券,也成了一张废纸、一块废铁……

由此看来,只要存在真实的或可能的、哪怕是臆想的,会威胁到皇帝地位稳固,挑战到帝王绝对权威的人和事,哪怕拥有再厚的功劳薄、再多的免死牌,都是无济于事的。 李善长之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标签: 免死金牌李善长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李善长是谁?李善长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善长,明朝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明朝开国功臣,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李善长年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被晋升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

  • 李善长简介 明朝开国功臣谋士丞相李善长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善长,明朝,明朝丞相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功

  • 郑芝龙:明朝海盗之王拥兵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芝龙

    明朝时期,国力达到历朝历代以来的最巅峰,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等各方面,虽然欧洲已经通过文艺复兴逐渐赶了上来,但是无疑还差得很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名海盗的事迹,一起来看看吧。就拿朱棣时期来说,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欧洲国家至少要数十年之后才能造的出如此规模的舰队,正是因为极

  • 郑芝龙为什么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简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非常厉害,他精通很多语言,不仅是国内的闽南语甚至连国外的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这和他长期和海上国家打交道分不开,当时的制海权几乎被外国侵略者统治,只有陆地才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郑芝龙郑芝龙不同,他深知自己在台湾,陆地资源匮乏,郑芝龙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拥有属于自

  • 郑芝龙是不是很有钱:郑芝龙财富都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简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非常厉害,他精通很多语言,不仅是国内的闽南语甚至连国外的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这和他长期和海上国家打交道分不开,当时的制海权几乎被外国侵略者统治,只有陆地才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郑芝龙郑芝龙不同,他深知自己在台湾,陆地资源匮乏,郑芝龙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拥有属于自

  • 朱常洵是如何自挖大明江山根基 明朝亡于万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万历皇帝,根基

    导读:自从朱元璋登上皇位,朱家的基因就在养尊处优中发生了巨变:后代里每多肥胖之人。其中最肥胖的有三:一是朱元璋之孙明仁宗朱高炽,另两个是福王朱常洵和他的儿子朱由崧。这里重点说一说福王。福王是万历第三子,母亲郑贵妃。万历的皇后姓王,但没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万历一时兴起,“宠幸”了一个宫女,便有了长子朱

  • 明末福王朱常洵的凄惨结局:被李自成袅首炖汤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常询,郑贵妃,南明

    李自成命左右把福王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打得血肉横飞之后,再一刀袅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醢尝之,名曰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

  • 李自成大罢人肉盛宴 水煮活人福王朱常洵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福王,福禄宴

    福王横征暴敛,侵渔小民,千方百计搜刮钱财,坏事做绝。万历皇帝不理朝政达30年,群臣上的奏章大多不理睬,唯独福王府的奏章早上递交,下午即答复,其要求无所不允。有这样的便利,四方奸人亡命之徒,纷纷趋之若鹜,聚集在朱常洵门下。天启皇帝和后来崇祯皇帝即位后,因这位福王是帝室尊属,所以对他很是礼敬。这位重达三

  • 南明弘光政权: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江南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南明,弘光,朱由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路招讨事;总兵刘良佐辖凤、寿,驻临

  • 明朝的废物皇帝朱由崧:断送了大明的最后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皇帝,朱由菘

    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大明正牌儿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上吊殉国后,南京留守摆样子的几大班子领导迅速成为大明复国的希望。照比南宋半壁江山支撑100多年的历史,此时的南明可算是得天独厚,条件优越,复国希望极大,但是事情的成败与否,还真不是条件决定的,而是掌握机会的人决定的。南京留守的大臣在机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