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苏轼苏辙名字由来

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苏轼苏辙名字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514 更新时间:2023/12/6 19:56:30

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古代极重取名,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苏洵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的意思说,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作为一个父亲,本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说光宗耀祖富贵终生,至少也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吧。可堂堂“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何希望儿子学会掩饰真心,甘心平凡呢?

这就要说到苏洵坎坷的求官的经历了。

后人提起“三苏”,多称道“一门三进士”,甚至有人认为三苏是同时考中进士,其实不然。《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在嘉祐二年,父子三人一起来到京师,在那一科中,苏轼和苏辙兄弟高中,而苏洵则没有提及。或许是苏洵不屑于和儿子同科考试。当两个儿子一考即中之后,苏洵不无感伤的写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一晃,苏洵参加科举已经二十余年,依然是一无所成。进士功名对于儿子来说,如此轻而易举,对于苏洵来说,却是那么可望不可即。

那么,以苏洵之大才,为什么二十年科举不中呢?

除却宋代进士一科选拔名额较少,一般一科就是二三十人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了。

在三十岁左右,苏洵的文章其实就已经写得非常不错,可名声却不出蜀中。当时天下文风以诘屈聱牙,讲究典故铺陈的“太学体”为主,而苏洵文章往往陈诉时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国家大政。苏洵又不屑于拜望结交地方官员,就算是和家族当中有功名的亲属也刻意划分界限,保持自身的高洁。地方那些庸碌的官员根本就不想惹事,自然不会把苏洵的名字上报。

多年之后,为了儿子的前程,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走出书中,直接到京城参加科举。到了京城之后,苏洵把自己所做的一些文章献给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赞赏,又把苏洵推荐给朝中大臣,一时之间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之文。

有如此大好形势,苏洵本该平步青云,展开美好的仕宦之图。可是,现实却非如此。因为苏洵的傲骨,不知不觉当中得罪了好些人,其中就有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欧阳修召开文会,遍邀京城名士。席上,欧阳修请苏洵发言,苏洵大谈朝廷局势。当时李元昊(西夏开国之君)在西方起兵,当时宰臣多主张用金钱换和平,对于这种行为,苏洵很不以为然。苏洵认为,对待西夏,只有用战争取胜,而不能走贿赂路线。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苟以天下自大,而从六国破亡子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就差没有直接说执政者是卖国求荣了。那些中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对于苏洵的观点都极力赞扬,可执政的宰臣却很是生气。

王安石和苏洵政见不同,批评苏洵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苏洵就写了一篇文章《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之流为朝廷奸邪。王安石大怒,当欧阳修举荐苏洵时,王安石也不遗余力的进行攻击。宰相富弼一开始对苏洵也有所期待,可看到苏洵如此不识时务,屡次公开批评自己制定的国策,对苏洵也变得反感起来。当宋仁宗暗示想提拔苏洵的时候,富弼表态:“苏洵专门劝人用杀戮来确立威信,想要当官未免太急切了。”富弼对苏洵主战的政策不予置评,而攻击苏洵热衷功名求官心切,操守问题严重。宋仁宗听后,也就放弃了提拔的念头。

在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之后,苏洵就绝意科举,专心著述,希望以立言一道,留名后世了。之后,宋仁宗曾经亲自下诏,邀请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这本是天大的恩赐,可苏洵却认为,以自己的名声,根本就不需要再进行考试。苏洵推托有病,竟然没有应召。总算宋仁宗大度,没有计较。数年之后,宰相韩琦推荐苏洵出仕,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死后也不过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这并非宋仁宗薄情,而是苏洵并非科举正道出身,又没有实际的政绩,自然不能授予过高的品阶。

苏洵晚年虽然彻悟,对于功名不大在意,可看到两个儿子少年成名,前途远大,苏洵心中又是欢心又是担忧。相对而言,长子苏轼才华横溢却又锋芒太露,待人真诚却又心无城府,见识卓绝却又不屑韬晦,许多方面和苏洵很像。正是看待了长子苏轼这个性格特征,苏洵才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次子苏辙虽然才学略逊兄长,可性格沉稳许多,颇像端庄宽仁的夫人程氏,反倒让苏洵放心。

益州知州张方平向来有慧眼识才的名声,苏洵特意带上两个儿子前去拜访。张方平和苏轼聊天之后认为苏轼乃是奇才,于是写了六个题目,让苏轼兄弟当场作文。苏轼拿到考题之后,立刻开始下笔,可苏辙看着考题却犹豫不决。苏辙拉拉苏轼的袖子,问第五个题目出自哪里,苏轼没说话,只是用毛笔敲了敲桌子。苏辙立刻明白了,考题出自《管子注》。一会儿苏辙又用眼光询问第六题出处,苏轼起身,到苏辙桌前,径直将这道题目划去。很快,苏轼把写好的五篇文章上交,过了好一会儿,苏辙也交上自己写的五篇文章。张方平看后大喜。他出的六个题目都很偏,不是博学者根本不知道出处,而第六题则是他个人杜撰,并无出处。苏洵请张方平评价下两个孩子。张方平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长子聪敏过人,让人赞叹;次子谨慎厚重,他日的功业或许超过哥哥呢。”

后来,苏轼因直言己见,在新旧两党的争斗中秉持自身的原则,不同流俗,结果新党执政时遭遇“乌台诗案”,黄州之贬,新党上台是又被贬海南,饱受飘零之苦。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兄长苏轼的牵连,却能够三缄其口,懂得明哲保身,是以苏辙名声虽然不如兄长,可元佑年间却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一切正如苏洵所料。

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洵对儿子的期望与此相同,用心可谓良苦。

标签: 苏辙苏轼北宋

更多文章

  • 古代土豪什么样?寇准被司马光当勤俭反面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土豪,寇准,司马光,反面教材

    古代土豪大盘点:前段时间有新闻提到澳大利亚有公司生产专供“土豪”的黄金厕纸,每卷纸价值八百万元。还有报道说,有“土豪”在网上选购一种“黄金丸”,服用后排泄物便会变得“像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如此视金钱如粪土的举动,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要是往回走几百年,古代土豪们的奢侈生活一点也不比现在“逊色

  • 北宋名相寇准的简介 寇准是怎么计废太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宋,寇准

    寇准简介:寇准,北宋著名的宰相,历史上的名相之一,寇准一生最辉煌的事莫过于力劝真宗亲征,签订澶渊之盟,开启宋辽数十年的安定。下面就来看看寇准的小故事吧。莱国忠愍公寇准,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

  • 是是非非寇老西儿----北宋名相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常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

  • 王朝云是如何与苏轼相识的?王朝云是苏轼最爱的女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轼

    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也是苏轼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女人之一。关于两人是如何认识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即宋神宗熙宁四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遭到贬谪,到了杭州做通判。正因为贬谪而郁郁不愤之时,几位友人相邀一起共游西湖,王安石欣然前往。宴饮之时,友人遭来歌舞助兴。管弦丝竹,琴声缈缈中,几位浓妆艳抹的

  • 王朝云是谁?王朝云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生于公元1064年,去世于公元1096年,为浙江钱塘人。王家贫寒,所以王朝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沦落在歌舞班中学习各种技艺。因为天生丽质,且聪慧异常,歌喉舞姿独绝,所以很快便打响了名声。另外王朝云本人气质出众,虽然游走在风尘之中,但是相比艳妆媚色的妓女,王朝云却自有一股清理出彩,高洁淡

  • 莘瑶琴的故事:卖油郎与花魁娘子莘瑶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莘瑶琴,卖油郎,花魁娘子

    莘瑶琴:莘瑶琴是汴梁城外安乐村人,“自小生得清秀,更且资性聪明”,七岁读书,十岁时能吟诗作赋,十二岁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飞针走线,出人意表。不幸遇了金虏猖獗,汴梁城被困,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被劫,城外百姓弃家逃命,十二岁的瑶琴亦随父母逃亡他乡。更不幸的是途中乱军冲突,瑶琴与父母失散,被平日里游手好闲

  • 宋真宗赵桓的皇后是谁?宋真宗与刘娥的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真宗,皇后

    宋真宗赵桓的皇后是谁?赵桓,北宋第三位皇帝,太宗之子,历史上的宋真宗算得上是一个守成之君,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崩,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赵恒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那么宋真宗有多少皇后呢?章怀皇后潘氏章怀皇后潘氏(公元968年-公元989年),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公元983

  •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女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真宗,赵恒,刘娥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女皇萧太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是人们相当熟悉的中国女皇。宋朝初期的皇后刘娥,也许比较“冷门”,甚至几乎被史学界遗忘了,许多说史作品和资料宁可记录拱手相让大宋江山的谢太后和高太后,也不肯说说很有戏剧性经历的中国古代女性和颇有积极历史贡献的宋后刘娥。【双凤戏龙,借腹上台】

  •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简介 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女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娥,宋朝皇后,宋真宗

    章献皇后刘娥简介萧太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是人们相当熟悉的中国女皇。宋朝初期的皇后刘娥,也许比较“冷门”,甚至几乎被史学界遗忘了,许多说史作品和资料宁可记录拱手相让大宋江山的谢太后和高太后,也不肯说说很有戏剧性经历的中国古代女性和颇有积极历史贡献的宋后刘娥。【双凤戏龙,借腹上台】——狸猫换太子刘娥出

  • 历史上的今天4月21日 护航消灾的妈祖林默诞辰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4月21日

    历史上0960年4月21日 护航消灾的妈祖林默诞辰在1054年前的今天,0960年4月21日(农历三月廿三),护航消灾的妈祖林默诞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