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人物生平 秦王高参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人物生平 秦王高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23 更新时间:2023/12/28 23:58:45

早年经历

杜如晦,字克明,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小时候聪慧有悟性,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礼部侍郎高孝基对杜如晦非常器重,对他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俸禄少点。”于是用杜如晦为滏阳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秦王高参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强烈建议下,李渊挥军杀入长安。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而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向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命令下达之后,被迁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当时在秦王府任职为记室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你现在作为藩王,没有人才可用,将来想要经营四方,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话后才醒悟过来,对房玄龄说道:“你要是不说,差点让这样的人才流失啊。”于是李世民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唐朝政权,同年七月,陇西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但被击败。而后薛举突然病死,李世民再次率军讨伐其子薛仁杲,并让杜如晦等随军参赞军事。薛仁杲兵败投降,后被斩首。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将刘武周击退。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王世充,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李世民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攻下洛阳之后,李世民将要处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杜淹虽然是杜如晦的叔父,但是杜淹向来与杜如晦兄弟关系不和,而且杜淹还建议王世充杀了杜如晦的哥哥,并将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但在要处死杜淹的时候,杜楚客却出来求情,说同族中人相互残杀,太过残忍。于是杜如晦向李世民求情,饶过杜淹。

玄武政变

李世民讨伐各地叛乱,威望越来越高,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二人与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淮安王李神通以战功获封土地数十倾,张婕妤的父亲私下里找李渊想要那片地,李渊答应他,但李神通以这块地已经先赐给了自己,于是不愿意给张婕妤的父亲,张婕妤却向李渊说是李世民仗势欺人,让李神通夺走了土地。而后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邸,尹阿鼠让家童出来将杜如晦强行拽下马殴打,并且大骂道:“你是什么人,敢过我家门前不下马!”之后尹阿鼠却让尹德妃告诉李渊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欺负尹阿鼠。李世民向李渊深刻辩解,但是李渊十分宠幸张、尹两人,不信李世民。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

但太子李建成却对对此非常忌惮,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于是李建成上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京师。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后,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于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所以犹豫不决,尉迟恭劝谏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并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决定,自己将和长孙无忌逃离,但李世民还是拿不定主意,尉迟恭又与侯君集日夜劝谏。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

贞观之始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李世民改元之后,封杜如晦为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李世民让杜如晦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非常称职。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突然大旱,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于名山大川祈雨。

同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建立台阁规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龄与杜如晦所定。二人在当时获得的赞誉非常高,被称为良相。

去世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死,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杜如晦死后,李世民作诏书于著作郎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之间情义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旧功,我非常伤心,希望你体会到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制作碑文。”

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现在的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

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第一位长孙无忌,第二位李孝恭)。

历史评价

李世民: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

李世民: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

房玄龄: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刘昫: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

《旧唐书》:肇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新唐书》: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轶事典故

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刀笔之吏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对帐下官属进行论功行赏,文官里,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封赏完毕之后,李世民觉得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估计不会完全妥当,于是便问诸将谁有意见。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当初我们举义兵的时候,是我率领兵马先到的。房玄龄、杜如晦不过是刀笔之吏,把他们的功劳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说:“刚刚起兵的时候,人们各怀异心,你虽然率领兵马前来响应,但是不曾上阵杀敌过,在窦建德南侵与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中,你都立有功劳。今天论功行赏,房玄龄与杜如晦有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功劳,可以比于汉朝的萧何,虽然不是通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但是他们指挥全军获取最终的胜利,所以功居第一。叔父你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在论功行赏上,我不能有所偏颇,滥加赏赐。”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俩人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为县公时,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变,丘师利等居功自傲的武将们见到李神通都没有得到过多的赏赐,于是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申诉的了。

家族成员

高祖:杜秀,

曾祖:杜皎,北周仪同三司、武都郡守,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祖父:杜徽,周河内太守。

叔祖父:杜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后为工部尚书、义兴公。杜果的第六世杜黄裳为唐宪宗宰相。

父亲:杜咤,隋昌州长史。

叔父:杜淹,安吉郡公,唐初贞观朝宰相。孙杜从泽,工部侍郎;六世孙杜佐,大理寺正;九世孙杜让仍,唐昭宗宰相;九世孙杜彦林,中书舍人;九世孙杜弘徽,吏部尚书。

弟:杜楚客,后任魏王李泰府中长史,拜工部尚书,掌管魏王泰府事。拥戴李泰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贞观十七年被免死废为庶人,寻授处化县令。

子:杜构,承袭莱国公爵位,官至刺史。后因弟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南方。

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贞观十七年,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斩。

墓葬

据《类编长安志》记载,杜如晦墓在咸宁县南三十里,但是已经被夷为平地,成为当地农民躬耕的土地。其墓碑铭文为杜如晦好友,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撰,但墓碑已经被损毁。

标签: 杜如晦

更多文章

  • 传奇杜如晦: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唐王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杜如晦是个志向远大而且英明果断的人。李渊进了长安,杜如晦作了秦王府的参军,也就是随军参谋。当时李渊常常把秦王府的人往外派,李世民很担心自己身边没人。房玄龄说,别人走多少无所谓,只有杜如晦是个人才,不能走。如果您的志向只是做个藩王,那么要他

  • 唐朝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杜如晦(585年-630年5月6日),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

  • 常说“房谋杜断”,杜如晦不仅擅长决策,手指也断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如晦

    “房谋杜断”这个词大家都听过,什么意思呢?“房”是指房玄龄,“杜”是指杜如晦,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亲信智囊。房玄龄擅长为一个问题设计出一堆解决方案,而杜如晦擅长在这一堆方案中找出最合适的。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出主意,一个拿主意,黄金搭档。历史上,杜如晦帮助李世民“断”了很多关键的决策,还曾经断了一根手指

  • “房谋杜断”:房玄龄与杜如晦奠定大唐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房玄龄,唐朝

    唐朝在整个历史上都是非常繁华的朝代,特别是当时修建的大明宫,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壮观的,。除了号称“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数到大明宫了。无论是从面积的大小,还是建筑的设计风格,在当时都影响到了很多国家。而阿房宫因为秦二世胡亥就已经亡了,所以说,阿房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不能与当时唐朝

  • 名相杜如晦:唐朝的功臣之一,为皇帝出谋划策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如晦,唐朝

    唐朝的功臣之一,名相杜如晦,为皇帝出谋划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杜如晦 (585–630), 字克明,是一位早期在唐朝太宗时期的宰相。他和他的同事房玄龄,常被描述为中国帝国的楷模。受到皇帝的敬仰。杜如晦生于公元585年。隋文帝时期。他来自隋朝都城长安。他的曾祖父杜皎和祖父

  • 杜如晦死后,他的儿子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如晦,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杜如晦这一生算是成功,但是两个儿子真的可惜啊。杜如晦这个人也很有能力,和房玄龄齐名。他们两个一同辅佐李世民,杜如晦这个人很成功,只可惜他的两个儿子啊。作为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杜如晦的出生也是很不错的。家里面都是当官的,自己最开始也是在隋朝人任职,后来李家父子起

  • 唐朝宰相杜如晦的两个儿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杜如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宰相杜如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话说身为唐太宗的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在李世民的四边有这么两位谋士,这两位谋士对于李世民来说非常的重要,尤其对唐太宗的帝王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的“房谋杜断”。说道“房谋杜断”就不得不详

  • 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杜如晦的决断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如晦,唐朝

    都说“房谋杜断”,这个小故事,就体现了杜如晦的决断能力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起古代的名相,有一个词叫“房谋杜断”,说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意思是房玄龄擅长谋划,而杜如晦擅长决断。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杜如晦。杜如晦是陕西西安人,家里世代为

  • 杜如晦:祖上都是官居高位,自己是唐朝的第一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如晦,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要讲的这个人就是在唐朝的时候一位对社稷的贡献非常大的一个宰相,这位宰相就是唐朝初年的杜如晦。杜如晦的祖上其实一直都是高官的存在,不管是在隋朝的时候还是在唐朝的时候,从自己的祖父开始他们家就是一直是高官的存在,在杜如晦的小的时候,他其实是非常的喜欢读书的,并且不仅是自己喜欢读书,

  • 杜如晦有多少儿子 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杜如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杜如晦儿子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身为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在李世民的四边有这么两位谋士,这两位谋士对于李世民来说非常的重要,尤其对唐太宗的帝王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的“房谋杜断”。说道“房谋杜断”就不得不详细的介绍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