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小明王韩林儿为什么会溺死?真相是什么

小明王韩林儿为什么会溺死?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3/12/12 9:14:35

每当一提起小明王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间,拥护的政权一直以来都是小明王的龙凤政权。在1366年五月,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准备率领军队和张士诚决一死战。于是就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这就是元朝末年大宋政权建立的君主。早年他父亲韩山童号称宋徽宗的八世孙,刘福通则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刘光世的后代。朱元璋用的就是他的年号,等廖永忠带小明王到了瓜江渡口,突然船翻了。第一:小明王死于蓄意谋杀,廖永忠等人早年的一些经历

1:一切的疑点都指向了廖永忠,据说是蓄意谋杀

要知道那个时候不是汛期,船不太可能触礁。第二个疑点就是廖永忠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走浦口,而走瓜江渡。这样还要多走几百里路,为什么?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对瓜江渡口比较熟悉,便于准备。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小明王之死是蓄意谋杀,凶手就是廖永忠。这些疑点都集中在廖永忠身上,他具备了作案的能力。因为他一直是朱元璋手下的水军元帅,熟悉船只,嫌疑最大。

2:廖永忠早年的一些经历,兄弟二人跟随朱元璋

廖永忠兄弟二人受到了红巾军的号召,所以才决定来参军。他们投奔了朱元璋之后,在和张士诚发起的战役当中,哥哥不幸战死沙场。廖永忠继续打仗,朱元璋才有了水军,他是朱元璋最信任的水军元帅,因此把接小明王的重任交给了他。

3:廖永忠本人没有胆量杀害小明王,背后有权势的指使,疑点统统指向了朱元璋

廖永忠杀小明王,并且把疑点都指向自己,似乎有点不符合情理。背后一定有权势的指使,小明王之死对于谁最有利?那肯定是朱元璋,因此杀害小明王的矛头又都指向了老朱。他本来应该以臣子身份辅佐小明王,小明王死后的第二年取消了大宋年号,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一下目标明确,取而代之。

4:朱元璋没有作案的动机,老朱大可借助他人之手

很多人把小明王之死的背后主谋都指向了朱元璋,可借刀杀人难道不比这一招更加高明?前两年,张士诚派人攻打安丰,刘福通战死。小明王派人向朱元璋求援,当时的谋臣刘伯温坚决不同意。可朱元璋说道:“为臣子最重要的是忠诚,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跟随他的原因。”最终朱元璋救下了小明王,暂时把他安置在滁州。第二:小明王的傀儡经历,可怜一生为他人所控制

1: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失败,韩山童被杀,刘福通扶持韩林儿,实际上沦为傀儡

我们都知道135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的统治。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号召群众,朝廷派军队镇压,韩山童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刘福通则带领部分人马拼死逃出重围。于是辅佐韩山童的韩林儿为小明王,自己当丞相。估计认为他的威望不够,不过大宋龙凤政权实际上的皇帝还是刘福通,小明王不过是傀儡罢了。

2:朱元璋归附龙凤政权,刘福通一死,小明王的龙凤政权实际灭亡

郭子兴本来就是白莲教教徒,于是拥戴小明王为皇帝,自己则是龙凤政权手下的臣子。没过多久郭子兴去世,小明王于是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元帅。朱元璋成为左副元帅,是三把手。但这一支军队大多都是跟着朱元璋起家的,他是实际上的一把手。没过多久郭天叙张天佑二人中了元军的计谋,被陈野先设计杀死。

朱元璋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军事统帅,小明王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行中书省丞相,整个江南的一把手。刘福通北伐的过程中,大部分将领都不是同心协力,导致北伐功亏一篑,本人还因此战死。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前往安丰救了小明王。实际上龙凤政权这个时候名存实亡,小明王从刘福通又转而当了朱元璋的傀儡。第三:谁应该为小明王之死负责任,是这个溺亡案件的主谋存在争议

1:有人怀疑是李善长暗中指使廖永忠

朱元璋曾经说道:“廖永忠打仗非常勇敢,是奇男子。”可是指使信任的儒生揣测我的意思,目的还是为了更高的爵位,我偏偏不让你得逞。这是暗示了杀小明王的动机,有人推测这个儒生就是李善长。可他喜欢的是法家,从事的是经济生产活动,不是儒生。

2:刘伯温本来就瞧不起小明王,他的嫌疑最大

还有人怀疑是刘伯温,他的确是儒生。第一是考上了元朝的进士,管理科举的;第二深受朱元璋信任,经常把他比作汉初的张良,刘伯温也具备了条件;第三是鄙视小明王,朱元璋把小明王从安丰接过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跪拜,偏偏刘伯温不跪。还暗地里说他是傀儡,朱元璋也没有过多去责怪他。

不管谁是杀害小明王的主谋,我个人认为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嫌疑最大。怀疑前者的原因是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学当年的曹操。等到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再派人把他杀死。事实证明了朱元璋比小明王更适合在这个乱世中生存,当好皇帝。

标签: 小明王明朝

更多文章

  • 他是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林儿,元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韩林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很明确的一点,关于韩林儿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这个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也就是说历史上关于韩林儿之死,一直都是一个谜。并没有明确记载,是朱元璋杀死了韩林儿。传言,朱元璋称吴王后两年,在朱元璋派遣廖永忠迎韩林儿

  • 小明王韩林儿之死,真的是朱元璋暗自授意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林儿,明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小明王韩林儿之死,部将自作聪明,还是朱元璋暗自授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封建社会具有浓厚强烈的迷信色彩,自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神化帝王”新兴儒家学说,逐渐构建起一套臻于整成熟的统治思想体系。即使是贯彻法家

  • 王保保的父母是谁 王保保与察罕帖木儿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保保,名将,元朝名将,元朝

    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

  • 朱元璋到底有多害怕察罕帖木儿 他若不死朱元璋就休想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察罕帖木儿

    还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有多害怕察罕帖木儿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的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算的上真正穷苦百姓翻身的一位,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天下百姓都过得非常不错,但是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怎么样,虽说朱元璋在古代的明君中能排前四,但是他的残暴、多疑也是他

  • 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成就是什么 郭守敬纪念馆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天文学家郭守敬,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汉族,他是元朝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而且郭守敬的祖父也是一位在金元之际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名字是郭荣。郭守敬雕像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郭家的传统,对五经方面是熟悉的,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郭守敬曾师从刘秉忠。他的老师非常精通经

  • 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为科学作出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国公元十三世纪天文学家,他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他是元朝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担任过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位,在朝廷宣布70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告老还乡了的时候,因为他的作用非常大,就一直为朝廷做事,改善仪器和编纂历法。郭守敬雕像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祖父郭荣的家学,致力于攻研

  • 郭守敬是谁?郭守敬修订历法有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郭守敬

    郭守敬是谁?郭守敬修订历法有什么作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其中

  • 月球两座环形山以他们命名,郭守敬、关汉卿都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郭守敬,关汉卿

    800多年前的两位大师,名字闪耀在今天的星空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位是大科学家郭守敬,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小行星2012被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另一位是大剧作家关汉卿,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关汉卿环形山”。郭守敬、关汉卿能

  • 忽木为何还要让位于完泽,不忽木让位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恂,忽必烈,许衡,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后期,因管控不力,相继发生了理财大臣阿合马、卢世荣等人的贪赃枉法事件。至元28年春,右丞相桑哥也因结党营私、贪赃受贿被革职法办。谁来继任相位更为合适?忽必烈想起了见识不凡、沉稳敏瞻、廉洁公正的不忽木。不忽木先后师从王恂、许衡,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许衡夸他将来“必大用于世

  • 金宣宗完颜珣南伐才导致金国陷入危机之中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金宣宗完颜珣南伐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珣是金国的一代昏君,他在任期间国家的国土不断沦丧,在贞祐二年三月,金国和蒙古议和成功,但是金国没有遵循议和的条件,随后金宣宗就南迁到了汴京,这个举动激怒到了蒙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