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本来有两次救国的机会 结果都被人耽误了

崇祯本来有两次救国的机会 结果都被人耽误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23 更新时间:2024/2/20 4:29:33

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两次救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崇祯帝砍死了女儿、妃嫔数人后,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不久,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最后以身殉国,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这让后人唏嘘不已,皇帝做到这份上,哪怕之前有再大的不是,似乎也被抵消了。

难道,崇祯除了上吊,就没有其他出路了么?

此时的崇祯是极度绝望的,李自成兵临城下,结果,自己却是无计可施,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与其被俘受辱,还不如先自行了断。崇祯本是有两次机会可以躲过这一劫的,只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最后下场只能如此。

第一次就是南迁,将国都迁往南京。

朱棣上位后,很有眼光,天子守国门,果断迁都北京,不过,南京行政那套制度还在,一直都是陪都的角色。只是,明朝到了后来,皇帝奇葩不说,臣子们也很奇葩。就说这个“移宫案”,很多学者都认为东林党人很有血性,不过,从此事也可看出,外廷的话语权相当之大,皇帝是相当忌惮的。

为何后来神宗“罢工”,一堆谏官整日里在耳边“批评”他,他想做点创新的事,可能都会以“不合祖制”被驳回,那还不如不见面。所以,崇祯也“忌惮”这些臣子们,当他和太子李明睿商量下一步如何走时,李明睿明确说出南迁是解决方案,崇祯头脑里却是琢磨着如何让臣子们提出这个建议。

那么,他为何不主动抛出自己的决定呢?

从根本上来说,崇祯身上没有真正君王的那种“果敢”,不好听的说辞就是“怕担责”。他担心啊,万一退到南京,事态依旧恶化,他还不得不担着“骂名”吗?这可使不得,他可是一个好皇帝呀。

这是啥时候?甲申年正月,两个月后明朝就没了。那时的崇祯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江山很快就要易主了,他考虑的不是明朝(国家)的前途,反而算计着谁来提出这个建议,不管好坏,他都可以将这个结果撇干净。这些臣子们,有些混迹朝廷的时间比他的岁数都大,能不清楚皇帝的想法?

结果就是:没人主动提出要南迁。前面明明有个南宋的案例,好歹还有150多年的寿命。再说,明朝最早定都就是南京,后来迁都到北京,如今特殊情况,再回迁,理由满满的。崇祯也想啊,而且,他也在朝会上暗示了,不过,他的臣子们似乎是集体失聪。甚至,这些臣子们还将南迁的消息故意搞得满城皆知,甚至,还攻击太子,说他此意不怀好意。

说到底,还不就是权力的较量么。南京自是有一套班子,果真迁都,人员必定有所调整,没有谁想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再说,还有在北京一带置办的各种家产,这个又不能短时间内变现。总之,皇帝想的是自个的“声誉”,臣子们想的是自个的“钱途”。在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大家居然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王朝,若还能再持续,那才叫奇怪了。

崇祯的求生欲望,应该是比任何人都强,但是,他没法驾驭他的大臣们。于是,这事就这么搁置了,这么一搁置,将所有的机会都掐断了。当时,李自成逼近北京时,是兵分两路的,有一路就是打到山东,崇祯这时再想出北京城,都没处逃了。

不过,这时李自成又递过来一个“机会”。

这次机会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割地赔款”,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都开到复兴门附近,他居然在第二天主动写信“和谈”,条件就是西北一块给他,外加100万两白银。结果,大家又集体缄默了,谁也不先出头,这个“罪名”太大了,和南迁比起来,这个似乎更不能接受。

其实,崇祯的觉悟还比不过后来的慈禧老人家。他的那些臣子们还挺有意思,各个拍着胸脯说,宁死不降,但是,看看结果就知道了,有几人陪着崇祯殉国?基本都降了。崇祯本来还想再搏一回,看看能否突围北京,结果转了一圈,没人给他开门。最后,他能去的就剩下了一个地方,煤山。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就是这下场。整个朝廷上下,没人真正关心国家之事。这是制度的问题么?还是个人过于斤斤计较的后果?制度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还在统治者。每一个伟大的统治者手下,都是集结很多有识之士,相反,平庸之辈,他们所集结的自然是乌合之众了。

看看崇祯后来还能用谁?有能力的,他几乎都看不顺眼。其实,不止这两次机会,他在位17年,完全可以做很多事。他以为省吃节用就可以治国么?朱元璋一样简朴,但是,他敢废了宰相,崇祯敢废了内阁么?明朝是朱家的江山,他都犹豫不决,那还有谁会替他担这份心?

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这句话算是说出了崇祯的心声,至于“勿伤百姓一人”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参考资料: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标签: 崇祯明朝

更多文章

  • 姜维与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对黄皓下手?是他们没有能力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姜维,三国

    说到奸臣黄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虽说蜀汉后主刘禅昏庸,但大多数人认为,若不是当初宦官黄皓劝刘禅投降,只怕刘禅不会那么早开城门投降了大晋。可以说,刘备与诸葛亮这辈人辛苦打拼而来的江山,就这样毁在了黄皓一人的手中。然而当初黄皓在董允死后逐渐得到刘禅信任,与陈祗二人一同干预朝政之时,并非没有人能够制得了他

  • 晚年的乾隆荒唐到什么地步 只可惜乾隆没有熬过八十九岁大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乾隆

    对晚年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一生中励精图治,让“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国家政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并且对外,扩充武力平定边疆的纷乱,让新疆和西藏的统治更加稳定,也让清朝的国家领土在乾隆手上得到了扩大。并且乾隆相当重

  • 为什么说刘协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协,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刘协。在汉朝四百余年的历史中,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刘协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算得上是汉朝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可悲的一个,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握。刘协本来是当不成皇帝的,只因为董卓进京后出于立威等原因,将少帝刘辩罢黜逼死,而后将本来是陈留王的刘协扶上了皇位,开始了他如同

  • 刘娥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她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娥,宋朝

    刘娥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娥祖籍太原,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寄人篱下的

  • 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皇帝,明朝

    对万历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于乡野,经过数十年的拼搏,终于开创了一个国祚276年的庞大帝国。同样,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开局一个碗,东西全靠捡。当然,任何一

  • 宇文化及死后有多惨?人头流转突厥被女人把玩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宇文化及,隋朝

    宇文化及死后有多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隋朝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朝代有很多的能人志士,比如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大唐盛世开创者李世民,靠山王杨林这些很厉害的人物都是在隋朝上过班的。除了这些比较正直的大臣以外,

  • 揭秘五代的那些开国皇帝,他们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五代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五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中国历史上有三本署名罗贯中的奇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水浒传》——现在的《水浒传》,署名除了施耐庵之外,还有罗贯中的大名。其实,除了这两部名著,还有一部署名罗贯中的书。那就是《残唐五代史演义》,说的就是五代的故事。五代,

  • 出身皇家的平原公主,新婚三天为何就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平原公主,十六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平原公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听起来起一种优越感。其实在古代很多时候公主只是两国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合作关系的交易,就像是一个商品,嫁到对方也就相当于成为了某种筹码,两国联姻也只是为了国家更稳定,完全不会理会公主是否愿意,这其中说不清

  • 合肥之战中,到底是谁救了孙权?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三国

    合肥之战中,到底是谁救了孙权,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合肥之战,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攻合肥,合肥守将张辽、乐进和李典迎敌,大战之前,曹操派人送来一封书信,让张辽和李典二将出战,乐进守城。这一战,张辽表现出色,率军将孙权打的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孙权死里逃

  • 郑板桥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郑板桥,清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郑板桥的文章。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因为他在大家的眼里,就是一位十足的怪人,他不但性情古怪,文章和作画都透着古怪,因为性格的原因,人们不愿意接近他,在郑板桥为官的时候,还对他颇有不满,其实为官期间,心系百姓一身清廉,别人以为他心高气傲,狂躁,喜欢对别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