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投笔从戎的儒将!班超从军后有哪些传奇故事?

历史上第一个投笔从戎的儒将!班超从军后有哪些传奇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971 更新时间:2024/2/1 9:11:0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班超从军后有哪些传奇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历史上有许多原先的读书人,弃文习武,投身军旅,这个举动被称之为“投笔从戎”。那么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第一个投笔从戎的又是谁呢?

那要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名将班超,他从军后干出一番大事业,为华夏立下彪炳千秋的功绩。

班超是陕西扶风郡平陵人,东汉初年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班彪认为司马迁《史记》论述有缺陷,于是作《史记后传》65篇,续补司马迁的《史记》,宣扬儒家的正统史学观点。

班超的哥哥班固,也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列入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班固

班固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东汉大将窦宪打垮北匈奴后,在蒙古燕然山勒石记功,铭刻的就是随军出征的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而班超的妹妹班昭则是一位了不起的古代才女,她同样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在班固因为窦宪擅权一案受到牵连,死于狱中后,班昭接手继续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班超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原本也会像他的哥哥和妹妹一样,成为历史上的著名学者。

可是他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的道路。他的志向在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安邦定国,封侯万里。

班彪虽然才学出众,可是一生中也就当到县令。班彪去世后,班家失去生活来源,只好从京城洛阳回到扶风老家。

长子班固坚持继承父业,继续《史记后传》的撰写。就在班固笔耕不辍时,却被人告发“私修国史”,关进了京兆(西安)的监狱,面临杀头的危险。

这时,班超救兄心切,他毅然策马赶到京城洛阳,上疏为班固申辩。

汉明帝知道后,召见了班超。了解到班氏父子多年来辛勤修史,宣扬“汉德”的苦心。

汉明帝看到查抄的书稿后,惊异班固的才华和学识,同时也被班超的气概打动。

汉明帝任命班固为掌管和校勘典籍文书的兰台令史,后来又升任校书郎。

班超和母亲也跟着来到洛阳居住,为了解决生计,他经常为官府抄书以贴补家用。

不过他却不甘心就此围着书案,皓首穷经度过一生。

当他听到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边疆,掳掠居民和财物时,十分气愤。

他扔下手中的笔说道: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去塞外异域建功立业,求取功名,怎么能在书房里伴随笔墨纸砚过一辈子呢!

当时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有个相面的却称赞他,生就燕子一样的下巴和老虎一样的脖颈,能飞而食肉,是万里封侯的面相。

02

匈奴是公元前3世纪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还在不断南下侵犯中原政权。

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将蒙恬曾经率领30万秦军将他们赶了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但是匈奴就像是草原上觊觎羊群的恶狼一样,始终挥之不去,不能彻底解除这个威胁。

到了西汉初期,匈奴人将河西走廊的月氏往西赶到伊犁河一带。

接着又征服了楼兰、乌孙等20多个西域小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并且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区。建立起统一强盛的庞大匈奴帝国。

强大起来的匈奴,仍然屡屡进犯西汉边境,造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为此发动了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次战役,将匈奴人赶到大漠之北。

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一路乘胜追杀到贝加尔湖。

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控制和奴役西域诸国,继续与西汉对抗。

汉武帝两次派遣中郎将张謇率队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也就是丝绸之路,也打破了匈奴支配西域的局面。

当时的西域,也就是河西走廊的顶端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新疆地区。

通过不断分裂和兼并,西域分布有大小三五十个国家,有的只是占据一城而已。

此后的岁月里,有过短暂的缓和,但是西域始终是匈奴与西汉争夺势力的重点。

直到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产生了分裂和混战。南匈奴向西汉投降。

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宣帝在如今的轮台县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的事务,从此,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西汉末年,发生了王莽篡汉,中原陷入战乱,各方都无暇顾及西域。

这时,西域较为强大的莎车王不安分起来,他自封大都护,企图统治其他小国,还想阻绝汉朝进出西域。引起西域诸国间的相互杀掠。

而漠北的北匈奴见有机可乘,卷土重来,再次控制了西域各属国。

03

面对北匈奴的频频挑战,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派名将窦固耿秉出兵攻打北匈奴,决心重新打通西域通道。班超随军北征,担任代理司马。

窦固大军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巴里昆湖,占领了丝绸之路上的要地伊吾(哈密)。班超在此战中得以展示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让窦固很赏识。

窦固派班超和郭恂两人率领一个36人的使团,去西域连络那些先前的属国,让他们脱离匈奴的控制,重新归附汉朝。

毫无疑问,此举充满艰险,因为西域和汉室断绝关系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这些原本就善于见风使舵的小国早就投入北匈奴的羽翼。前面的道路可算是危机四伏。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的南道上,主要有鄯善(若羌)﹑于阗(和田)﹑莎车等国,而在北道,则有焉耆﹑尉犁﹑危须(和硕)﹑龟兹(库车)﹑温宿﹑姑墨(阿克苏)﹑尉头(阿合奇)等国。

南北两道的汇合点则是疏勒。北道的国家受匈奴的影响更大。

使团从南道首先到达鄯善,也就是原先的楼兰国。

鄯善王对班超一行的到来,先是表现得很热情和恭敬,可是不久突然变得冷淡怠慢了。

班超分析,一定是北匈奴也有使者来到这里,使得鄯善王摇摆不定起来。

他叫来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出其不意地问道:匈奴使者来了好几天,现在住哪儿?侍者一时语塞,只得说出实情。

班超随即召集36个随员,告诉大家当前会被鄯善王出卖给匈奴的危险处境。

在激起众人的胆气后,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果断决定先发制人,突袭匈奴人驻地,杀掉使者,断绝鄯善王其它想法。

当夜,班超率领36名随从悄然赶到北匈奴使者驻地。他安排10人带着鼓,藏身驻地后方,其他人手持弓弩埋伏在大门两边。这时突起大风,班超顺风点燃大火,烧向营舍。随员们一边猛敲战鼓,一边大声呐喊。

匈奴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纷纷夺门而逃。

班超亲手斩杀了3个匈奴人,部下们也消灭了30多个,其余匈奴人全部葬身火海。

班超把匈奴使者的首级拿到鄯善王面前,大惊失色的鄯善王叹服汉军的勇武,打消疑虑,重新归附汉朝。

04

汉明帝得知班超这次出使经过,十分欣赏班超的勇敢和韬略,提拔他担任军司马,继续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这次,班超依旧只带着30多个随从出发,来到于阗。于阗当时刚攻破西邻的莎车,称霸天山南道。所以,于阗王对汉朝使者非常傲慢无礼。

于阗国的巫师胡说神灵发怒,反对与汉朝交好,还故意挑衅,借口需要用汉朝使者的一匹好马做祭品,企图打掉汉使的威风。

班超不动声色,爽快地答应,并让巫师自己去牵马。

见巫师到来,班超不由分说,上前一剑将他杀死,还把跟着兴风作浪的于阗国宰相抓来痛打一顿。

当于阗王见到平日神通广大的巫师的人头,惶恐万分。

班超趁势向他晓以利害关系。最终,于阗王主动杀掉北匈奴派驻的监护使者,向汉朝示好。

接着,班超带领部下继续西行,将疏勒国从匈奴人扶植的龟兹国手中夺回,另立被龟兹人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当国王,疏勒国恢复对汉朝的从属关系。

至此,经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南道已经完全打通。可是西域还远未平定。

75年,汉明帝去世。位于北道上的焉耆国趁机作乱,围攻前一年东汉刚恢复设置的西域都护府,杀害了都护陈睦。

龟兹、姑墨等国则乘机进攻疏勒。班超帮助疏勒王一直据守疏勒宫城盘橐城。

第二年,新即位的汉章帝下诏让班超回朝。

疏勒的国王和百姓都非常担心被龟兹灭亡,不愿他们离开。

当班超一行走到于阗时,当地百姓放声大哭,甚至抱住马腿苦苦挽留。

班超见状,也想到不能前功尽弃,随即返回疏勒。

他首先铁腕镇压疏勒国已经发生的叛乱,斩杀反叛的疏勒都尉和千余叛军,随后攻下趁机作乱的尉头国,重新稳定了疏勒周边的局势。

两年后,班超又调集疏勒、于阗等属国一万多人马打下姑墨。

西域大多国家归附东汉,只剩下龟兹﹑莎车和焉耆等继续与汉朝为敌。

05

班超上书朝廷,提出利用当地力量平定西域的策略。

汉章帝很赞同班超的想法,先后给他派去1800名援军。

班超根据西域各国不同的情况和对汉朝的态度,恩威并重分别对待,立足于争取利用多数,分化瓦解匈奴附庸。

对于归顺后又反叛者,则痛下杀手坚决加以镇压。

公元84年,疏勒王在莎车王的贿赂和鼓动下背叛班超,发动叛乱。

班超立即改立新的疏勒王,调集兵力攻打叛军,后来又设计斩杀了前来诈降的前任疏勒王。

随着莎车国被攻下,南道上的反叛势力被清除。

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两年后又在金微山将其彻底摧毁。

失去了匈奴靠山的支持,北道上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也投降了。

公元91年,汉朝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成为统管西域诸国的最高长官。

公元94年,班超调集龟兹、鄯善等八个属国的七万人马攻下尚未归附的焉耆、尉犁和危须三国。

在当年西域都护陈睦被杀害的故城,将焉耆王和尉犁王以及他们的数十名手下砍头示众。

至此,西域大小50余国全部归附了汉朝,经西域前往中亚的丝绸之路重新打通。

63岁的班超被封为定远侯,终于实现了年青时万里封侯的理想。

70岁那年,纵横疆场30年后,威震西域的班超回到东汉京城洛阳。

传奇名将班超为西域回归,为华夏版图的完整立下不朽功勋,深受后世景仰。

后人称赞他:满腹皆兵,浑身是胆,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班超位列其中。

标签: 汉朝班超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的三绝分别是谁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三绝

    三国三绝是什么,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三国演义》当中,虽然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但的确也有很多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从《三国演义》中也诞生过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比如“三绝”。“三绝”的说法来自于毛宗岗,指的是三个有名的人物。那么,这

  • 恬嫔:11岁被嘉庆看中,最后结局却被烧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恬嫔,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恬嫔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恬嫔富察氏,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具体家世不详,父亲是广东监运使、左迁湖北盐法武昌道查清阿。富察氏是满洲大姓,以康熙朝米思翰一支最为显赫,先后出了像马齐、马武、孝贤皇后、傅恒、福康安等有名人物,恬嫔是否属于此支系,暂不可知。话说,早

  • 令妃:从宫女到皇贵妃,为乾隆生了七个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令妃,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令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据《清史稿》所载: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皇贵妃魏佳氏因病逝世,享年四十九岁,乾隆悲痛欲绝,下令将其葬入裕陵,并在乾隆六十年追封其为“孝仪皇后”。终乾隆一朝,魏佳氏堪称最受宠的妃子,在世时受尽恩宠,以皇贵妃之身统摄六宫十年之久,就

  • 褚英: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褚英,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褚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正式建立后金政权。然而,就在这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诞生的前一年,一位曾经备受期待且战功卓著的“将星”在努尔哈赤的盛怒下,就此陨落。他就是褚英,努尔哈赤与其结发妻子佟佳·哈哈纳

  • 循贵妃:19岁进宫,日夜受宠却没有生育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循贵妃,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循贵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这位女子差不多是在自己19岁的年纪就已经进宫了,她在当时的一众秀女之中,因为人长得比较美貌,所以被乾隆皇帝直接选中了,而且还给她封了位份,直接为妃,所以可想而知乾隆是对她有多宠爱了。后来她入宫之后,乾隆皇帝几乎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 朱棣的子孙里朱允炆是最差劲的?他为何被骂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允炆,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允炆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允炆被骂为昏君,实则他只是一个失败者明朝享国276年,先后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有一位皇帝,他比崇祯帝还要悲惨,他不仅被人夺去了皇位、废去了年号,甚至就连个人形象也遭到了抹黑,被人们骂成昏君。但其实,这位皇帝虽然说是一位失败者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他儿子,曹操放过他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融,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孔融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孔融言辞激烈抨议时政,让曹操痛恨不已孔融,字文举。他是鲁国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便有异才,且他勤奋好学。在汉献帝即位后,他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以及

  • 揭秘:刘罗锅与和珅之间有什么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墉,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墉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影视剧中的刘罗锅,原型是乾嘉年间的刘墉,他不是状元,也不驼背,是著名的文人,曾官拜内阁大学士。刘罗锅与和珅,同为朝堂阁老,可两人同路不同道,面和心不合,境遇也是天差地别。两人的出生与仕途刘墉出生于“进士专业户”

  • 皇太极和孝庄有三个女儿,她们结局分别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孝庄太后,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孝庄太后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出于政治因素,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满、蒙之间的政治联姻由来已久。清朝入关前,满蒙贵族联姻的血缘纽带使蒙古王公成为清朝进驻中原的牢固同盟。作为蒙古部盟的主心骨,科尔沁部落和爱新觉罗氏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

  • 隋朝名将梁睿,打了胜仗回来为何就开始称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梁睿,隋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梁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是梁睿。梁睿这个人大家估计很少听说,但很能打仗。梁睿在北周时期就是很有名的大将军,打了很多胜仗。公元580年,北周静帝继位,静帝年幼,朝中大局由杨坚主政。此时的杨坚权倾朝野,大权独揽。经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