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韩信想自立为王的话 韩信能不能三分天下

如果韩信想自立为王的话 韩信能不能三分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68 更新时间:2023/12/11 13:12:01

很多人都不了解韩信想当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汉初三杰,是刘邦得天下的本钱,而韩信作为军事上的第一干将,按照小编认为功劳应该排在萧何之上。假如没有韩信的刘邦,结局该不知道如何书写。

韩信的军事能力是古往今来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从来没有过败绩的韩信真的符合“战必胜、攻必取”的形象定位,但是吃亏吃在情商太低,对许多人情世故看不穿。在韩信灭了齐国之后,韩信的实力已经可以和项羽、刘邦称之为三足鼎立。而韩信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好齐国故土,向刘邦提出封他为假齐王的要求。而刘邦当时刚刚遭遇一场大败,加上韩信害死了刘邦派到齐国当说客的郦食其,正在气头上的刘邦差点拒绝了他。但是在张良的示意下,刘邦不得不改口,并且封韩信做了真齐王。由此可见,当时的刘邦已经觉察到,韩信已经今非昔比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劝进韩信拥王自立,也是看到了韩信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钱,完全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

即便是一向以粗鲁耿直著称的项羽,也看到了韩信实力,并派出使者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但是韩信都没采纳他们的建议,韩信始终认为没有刘邦的信任,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没有看到,其实刘邦已经开始对他产生不满了。

历史不可能改写,但是并不耽误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若韩信真的听人话,吃饱饭自立为王,会不会真的三分天下呢?

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韩信存在着许多弱项,使他无法实现自立为王的结果。

韩信从始至终并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超强战队。

任何一次天下的更迭,都不存在皇帝一人单枪匹马打下天下,身边的文臣武将天团阵容,是第一要素。

而韩信与刘邦相比,刘邦不仅有萧何、张良、陈平这些谋士,更有曹参樊哙众武将辅佐,可以说是顶级装备阵容。韩信呢?只有蒯通。

刘邦得了天下之后,为何会将萧何放在第一功臣?一是因为这样有打压其他武将的意图,二是一场战争的输赢,萧何的后勤问题是重中之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正是后勤保障。

韩信进行的所有战争战役,都是来自于萧何后勤保障有力。并且,刘邦的蜀中已经完成一个国家体制的确立,整套的行政机制已经完善,运转能力足以支撑战争需要。而韩信当时,并没有扎稳根基,更没有刘邦那样高速运转的根据地。

还有张良这种人物的存在,作为战略家,张良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神仙一样的任务,没有张良的运筹帷幄,便不会有刘邦的大势所趋。

韩信身边的蒯通与张良相比,简直是白骨精见到了如来佛祖。蒯通的本事,在张良面前就是一个笑话。

何况刘邦除了张良之外,还有个贪财盗嫂无下限,但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陈平在身边。对付韩信身边的蒯通,陈平一人就行了,张良根本不需要出手。

还要说上边说的那句话,韩信根本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项羽的江东作为楚国故土,有很深的人脉根基,刘邦的被封为汉王之后,在萧何和张良辅佐下,早就深得人心。刘邦在进入咸阳城时候,约法三章,再次在全天下落下了仁义的名声,仅仅声望这一点就又甩了韩信一千里距离。

韩信虽然攻占过不少地方,但是从来没有直接介入行政管理,只是负责攻取,这一点自然也没有积累下根据地的条件。即便是韩信已经成为齐王,但是与田氏一族在齐国的根基相比,根本不足为道。韩信想要在齐国建立根据地,单单田氏一族留下的势力,就足够折腾他了。更何况,这边还要面对项羽刘邦这样的强敌。当时的天下大势,其实已成定局。

韩信如果想要在齐国开始,必然会很快让齐国崩溃。而原本韩信就曾有了案底,郦食其已经和齐国达成了和平协议,而韩信却选择了攻城,杀了许多齐国人。

说到底,韩信只是一个武将,他的才能主要在军事上,相当于一个业务高手,但是你也知道,玩业务的永远斗不过玩政治的。

刘邦是什么出身?一个底层社会的小混混,从小耍着心眼长大的,对人情世故的参悟都快成精了。韩信虽然受尽底层疾苦,但是一直都是孤傲著称,不把旁边人当回事。这一点,韩信又输给了刘邦。

韩信手上的军队,都是刘邦的人马。这些兵将大部分来自巴蜀以及刘邦已经建立行政体制的地方,并且这些地区早就被刘邦仁义的政治宣传洗脑了。你让这些兵将,把仍在家乡的父老扔下来,和你一起反对刘邦?开玩笑,那不是逆天行事吗?

韩信的出身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韩信开始只是项羽的执戟郎,后来要不是刘邦将他从一个小兵提拔为大将军,他估计早就在乱军中战死了。正因为刘邦的重用,才有了韩信的今天。

韩信曾说: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因此,从政治形象上来说,刘邦是韩信的恩人,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韩信公然反叛刘邦,那就是忘恩负义。这对于一个立志于称王的人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标签: 汉朝韩信

更多文章

  • 登基后逼死父皇,李亨为何留下这千古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亨,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李亨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唐朝二十多个皇帝中,出了不少的昏君,其中有一个命运非常的传奇。他在娘胎中躲过了一死,忍辱负重后被立为太子,并在群臣和百姓的拥护下继承皇位。然而,这位皇帝在位几年时间,却逼死父皇,冤杀儿子,成为一代昏君,背上

  • 东汉权臣梁冀,毒死皇帝最终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梁冀,东汉

    在历史长河中,梁冀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梁冀是东汉开国功臣梁统的后人,梁家曾在东汉初期风光一时。后来梁统去世,家道中落,直到梁冀父亲梁商时,依靠做了皇后的女儿再次崛起。不过,梁商在世时,梁家虽然权势滔天,他对东汉王朝却是忠心辅佐,没有多少野心。梁

  • 她是王莽的女儿,却成了父亲搏取权力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嬿,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嬿是王莽的长女,父亲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她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自出生后就锦衣玉食,一直生活优渥。然而,那个时代,生在大户之家,命运也不能由自己做主,更何况她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父亲。长大之后,王嬿也成为了父亲王莽搏取

  • 战国名将李牧戍守边关数年,为何不敢正面迎战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李牧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战国名将李牧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最后的长城,可惜这座长城不是被敌人从外部摧毁的,而是被自己人从内部推倒的。这不能不说是赵国的悲剧,当然对比一下廉颇的结局,就知道当时的赵国已经没有明君,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的离间计一旦实施,就没有失

  • 陈平一生喜阴谋,为何最后能得善终为后人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陈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陈平的生平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前200年,刘邦去平乱,不料中匈奴计轻敌冒进,直接与后面部队失去联系而被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直接让老刘产生了畏惧心理,用和亲这样几近羞辱的方法来求得平安,并且再不敢和

  • 明代宗奄奄一息,明英宗乘机二次上位明朝出现两帝并立局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朱祁镇,朱祁钰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明英宗如何二次上位的故事!明朝的衰落,始自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在这场大溃败中,明朝最精锐的30万大军被屠戮殆尽,而英宗本人也被俘虏,可谓惨痛至极。事变发生后,兵部尚书于谦出于国家安危的考虑,联合百官向孙太后上奏,请求册立英宗的异母弟

  • 韩世忠:大宋唯一能跟岳飞相比的猛将,岳飞死后他隐姓埋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世忠,宋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世忠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我们知道岳飞常常被人们歌颂为英雄,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他的英勇为人们所喜爱所歌颂,可是却有很多人忘了还有一个人也是和岳飞一样的猛将,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这个人名叫韩世忠。韩世忠,同样是宋朝一位有名的大将军,为了宋朝的和平做出了很

  • “老子英雄儿好汉” ,庞德父子到底有多厉害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庞德,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庞德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是有名的乱世,魏蜀吴三国鼎立,纷争不断,因此造就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英雄,蜀国有关羽,张飞;魏国也有张辽,夏侯惇兄弟如此的猛将;吴国也不乏周瑜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才,正是三国的乱世才造就了他们。而三国之间的争斗,

  • 英勇过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单雄信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单雄信,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单雄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单雄信、秦琼、徐懋功他们同出于瓦岗寨,但为何李世民偏要杀了单雄信?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单雄信不愿招降投奔秦王李世民,一气之下李世民杀之!但深层次的原因真是如此吗?恐怕不然,也许就算单雄信招降,李世民可能

  • 福全:康熙的哥哥,顺治儿子中最不想当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福全,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福全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皇位的竞争尤其激烈,最有希望的便是一众皇子,他们是距离皇位最近的人,同时却也是最危险的人,因为一个不小心别说皇位,连命都保不住。但尽管风险极大,有的人依旧甘愿为之一拼。不过凡事都有例外,顺治的儿子中,还真出了这么一位不想当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