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播州之役怎么爆发的?

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播州之役怎么爆发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4/1/10 13:39:52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应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杨应龙,播州宣慰使杨烈之子,隆庆五年杨烈去世后袭任宣慰使,此后直至万历十七年,杨应龙都对大明朝十分忠顺:政治上臣服,供奉上积极,征调时踊跃。

万历十八年,以贵州巡抚叶梦熊和贵州巡按陈效上疏弹劾杨应龙在属地内为非作歹为标志,杨应龙同大明王朝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按照明代土司制度的规定,无论杨应龙的属地内发生事,只要不是反叛,杨应龙都可以“因俗而治”,所以,叶梦熊和陈效对杨应龙的弹劾明显是不合规定的。

对此,明神宗是心知肚明的,但是由于杨氏在统治播州的七百多年间积攒了大量财富和十余万雄兵,并且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一旦杨应龙怀有贰心,势必会影响大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于是为了使杨应龙能一直保持对大明王朝的忠顺,明神宗在播州军与明军协同守卫松潘的情况下接受了四川巡按化龙“延缓勘问杨应龙”的建议,决定允许杨应龙戴罪立功。

此后,杨应龙和明神宗都没有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杨应龙的宠妾田氏派人杀害杨应龙的夫人张氏和张氏的母亲一事又给叶梦熊、陈效制造了弹劾杨应龙的借口。

张氏和张氏的母亲遇害后,张氏的舅舅张时照气不过,于是就叶梦熊诬告杨应龙谋反,叶梦熊以此为借口弹劾杨应龙并向明神宗建议发兵征讨杨应龙。

这种情况下,杨应龙知道以播州的财力和军力完全跟大明王朝耗不起,而明神宗也很清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征讨没有任何反叛举动的杨应龙属于得不偿失,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明神宗同意杨应龙到重庆接受一直都主张安抚播州的四川抚按大臣那里接受勘问。

随着杨应龙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抵达重庆,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的态度已然明了,因为杨应龙若想叛根本就不会去重庆、明神宗若想打必然会让杨应龙去贵州而不是重庆。

当四川抚按大臣对杨应龙判处斩刑后,杨应龙不仅没有怒而兴师,反而还向明神宗上疏请求献出四万两黄金和派兵五千支援援朝之役,立功赎罪,明神宗念及杨应龙多次派兵随同明军征讨有功,就答应了杨应龙的请求。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的态度。

按理说,在杨应龙想叛、明神宗不想打的情况下,事情也该到此为止了,可是随着新任四川巡抚王继光的到来事态开始急剧恶化。

王继光一到任,就强硬的表示要再次勘问杨应龙,杨应龙一看是这种情况哪还敢去见王继光,恰巧此时张时照再次向明神宗告称杨应龙意图谋反,明神宗以为杨应龙不去重庆就是心虚的表现,所以就下诏:“该抚按官擒治(杨应龙)正法”。

得到明神宗的诏令后,王继光立即分兵三路征讨杨应龙,结果被杨应龙击败,随后贵州的明军赶来增援,也被杨应龙击败。

应该说明神宗在军国大事上还是有着相当准确的判断力的,他根据杨应龙连败四川、贵州的明军后没有进一步扩大战争的这一举动判断出杨应龙击败明军只是为了自保并不是想叛,于是,他下令兵部让水西宣慰使安疆臣前去招抚杨应龙。

见到安疆臣后,杨应龙立即表明了自己不想叛的态度,并向安疆臣提出了自己希望朝廷派人前来调查的请求。这种情况下,明神宗知道杨应龙是真不想叛,所以就下诏刑部派人前去调查。

在刑部派来的王士琦抵达播州前,杨应龙不仅早早的派自己的弟弟前去迎接,还通过身穿囚服自缚于道旁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虽然杨应龙的态度很好,但是鉴于杨应龙已经同明军兵戎相见的事实,刑部对杨应龙开出了极为苛刻的惩罚条件:将击败明军的播州军将领阿羔、阿苗斩首;杨应龙次子杨可栋至重庆为人质。

这些条件杨应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他压根就不想叛,而明神宗也不想激化矛盾,最终明神宗在杨应龙接受了刑部的惩罚条件后宽恕了杨应龙。

此后直到万历二十七年,杨应龙都没有公然反叛大明王朝,尽管他的次子不明不白的死在重庆、尽管他的谋士向他提议趁大明全力援朝平倭之机突袭重庆,他始终都只是发兵进攻一些有仇的土司。

万历二十七年,明军取得了援朝之役的胜利后,贵州巡抚江东之随即发兵征讨杨应龙,杨应龙为求自保又一次击败了明军。

面对明军连败于杨应龙播州军的事实,明神宗有些怒不可遏,但是由于大明在平拜之役和援朝之役中耗费了大量的兵力、财力,使得明神宗仍然不想同杨应龙大打出手,而杨应龙在拒绝了军师孙时泰“乘明军兵力尚未完成集结之机发兵直捣成都、劫蜀王以自保”的建议后,也表明了自己不想叛的态度。

杨应龙负恩犯顺,自干天讨,诛首恶不株连土司。自我朝开设以来,因俗而治,世效职贡,上下相安,何必改土为流方是朝廷疆宇。——《明神宗实录》

如果此时明神宗能派人安抚杨应龙,然后再通过允许杨应龙戴罪立功的方式给双方个台阶下,杨应龙之叛就有很大的可能不会发生。

可惜,在大部分朝臣都主张对杨应龙用兵和兵科给事中张栋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由上疏后,明神宗终于下定决心发兵征讨播州宣慰使杨应龙,播州之役爆发。

杨酋所居,虽系四川幅员,是为贵州肘腋。四境之内,固不可使人跳梁;卧榻之侧,岂可容人鼾睡,其重均也。——《万历疏钞》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为何播州之役还是发生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因为始终都有两部分人既想杨应龙叛、又想明神宗打。

这两部分人中的一部分就是叶梦熊、陈效、王继光、江东之、张栋和一些主张对杨应龙用兵的朝臣,他们目的就是想对播州改土归流,另一部分就是以张时照为首的七姓土司,他们同杨应龙有仇,所以就想通过一再上告杨应龙谋反的方式来让朝廷发兵征讨杨应龙。

正是由于这两部分人从中作梗,一直都不想叛的杨应龙才决定造反,一直都不想打的明神宗才决定发兵征讨杨应龙,如果没有叶梦熊、王继光、江东之等人一再激化杨应龙同大明王朝的矛盾,如果不是张时照等人一再上告杨应龙谋反并阻止杨应龙接受招抚,由杨应龙造反引起的播州之役几乎不可能爆发,但是很可惜,在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的情况下从万历十八年至万历二十七年酝酿了近十年的播州之役最终还是在这两部分人的推动下爆发了。

标签: 杨应龙明朝

更多文章

  • 朱标跳湖自杀,救太子的侍卫却被朱元璋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标,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标跳湖自杀,要从明朝一桩大案——胡惟庸谋反案说起。胡惟庸案是明朝四大案之一。1380年(洪武13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理由,诛杀胡惟庸九族。这还不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牵连诛杀,数十个开国功勋大臣冤死。胡惟庸案持

  • 宦官扶持“傻皇帝”李忱登基,一道圣旨让他们傻眼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忱,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坐在万人之上的位置,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指挥,而且他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皇帝可以让王公贵族沦落到街头乞丐,同样也能让街头的乞丐翻身坐上王侯将相的位置

  • 盘点唐朝的十大宰相,最有名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房玄龄,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房玄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十大宰相他们之中既有贤明流丁千古的名相,也有县名昭者万世不可洗刷的奸相,更有参与激烈政治斗争但却体现出非常オ能的是非之相。由此可见,唐朝的宰相并非以名相,贤相的标准来饰选的。第一位、贞观名相之首:房玄龄房玄龄是中国

  • 东吴淮泗集团三大统帅,为何没有一人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瑜,三国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氏兄弟东进,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骨干力量。孙权正是紧紧地依靠着他们平定诸郡对抗外侵,为建立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地区

  • 黄权:刘备手下的叛臣,魏国给了他高官和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黄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代帝王与手下大臣交往,多数都是利益交换,极少有真情实感参杂其中,即使有些君臣的交往参杂了真情实感,也禁不住时事变迁的影响。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却有这样一位特例,他的属下多数人对他都极其忠诚,君臣之间的互信程度极高,甚至对叛投敌国的

  • 雍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他一直不被人喜欢甚至还被抹黑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雍正

    还不知道:雍正为什么一直不被人喜欢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是清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但是后人对其的评价,却是很不好,尤其是的儒家的读书人,一直在抹黑雍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雍正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子才继位的,

  • 清朝九门提督有多少人?主要负责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乾隆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九门提督一定不会陌生。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成为了雍正顺利登基的有力保障。那么大家知道九门提督到底是掌管着什么吗?隆科多凭什么能够辅佐雍正顺利登基呢?九门提督其实就是掌管京城九门的武将,全称是提督九门步

  • “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哪里?这句诗跟范仲淹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范仲淹

    “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哪里?这句诗跟范仲淹有什么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们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比喻因地理位置比较近而获得优先的机会。这句话出自于宋朝的俞文豹《清夜录》中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当时是宋朝的一位大文学家,他非常有学识,能诗能文,也是朝廷里重要的官员。一次他到杭

  • 朱佑樘听着王鳌的哭泣声,为何不为所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佑樘,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佑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载墨听了弘治皇帝的话,便不吭声了。 王鳌乃是帝师,而朱载墨是陛下的孙子,这中间,哪怕是有皇族和臣子的鸿沟,作为皇孙,当面质疑王鳌,也是不应当的。 方正卿忙是握紧朱载墨的小手,似是安慰。 朱载墨倒是心平气和。 弘治皇帝

  •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开始性情大变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富察皇后,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富察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皇帝一生风流,曾几此下江南,留恋江南的美景。现今,很多清宫剧都以乾隆皇帝为背景,让他成了皇帝中的“网红”,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不少影视剧的素材。当然,乾隆皇帝有“风流的资本”,他位高权重又善于作画写诗,是一个很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