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勇有谋的东汉战将,太史慈一生有哪些谋略?

有勇有谋的东汉战将,太史慈一生有哪些谋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74 更新时间:2024/3/8 18:26:56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英雄辈出。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人放在了同一列传中,因此后人称他们5人为“西蜀五虎上将”。同时,因为张辽、乐进于禁典韦徐晃5人也在同一列传,陈寿称之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称这5人为“曹魏五子良将”。然而,奇怪的是,和魏、蜀并立多年的东吴,却没有“五虎将”之说。很多网友心里痒痒,也杜撰了许多版本的“东吴五虎将”,但不管哪个版本,都少不了两个人,第一个是甘宁,第二个是太史慈。的确,若论勇猛,太史慈的确是一员虎将,只不过他太早去世,以至于常常被人忽视。

太史慈,字子义,文武双全,从小练习骑射,箭无虚发。东汉末年,太史慈担任郡州曹吏,他办事公道,重情重义,被北海相孔融赏识。孔融为了招揽太史慈,多次派人给太史慈的母亲送去重礼。

后来,黄巾军起义爆发,孔融被黄巾军打败,困于都昌城中。太史慈刚好从辽东返回家中,他的母亲对他说:

“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太史慈的母亲是知恩图报之人,他告诉儿子:你虽然没见过北海太守孔融,但你离开家的时间里,孔融对我们关照有加。如今他有难,你应该去助他一臂之力。

太史慈听母亲之言,在家侍奉母亲三日后,背上行囊,单枪匹马前往都昌。因为城外已经被包围,太史慈趁午夜时分冲入重围,终于杀入城下,孔融听闻外面叛军中大乱,一看有“援军”前来,赶紧开城门迎接,二人相见后,一阵唏嘘。孔融没想到在自己危难之际,太史慈竟然冒此大险来帮自己,非常感动。但感动归感动,孔融和太史慈接下来产生了分歧。

太史慈想要率领城内之兵主动出击,孔融认为风险太大,只是一味固守待援。只可惜,等了几日,城外的叛军越来越多,而援军迟迟不至,孔融后悔不已。孔融召太史慈商量说:“之前没听你的建议,失去了杀出去的最好机会,现在敌军包围甚密,我们若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派勇敢之士突围出去,通知平原相刘备,让刘备带兵来解救我们。”

听完孔融的话,太史慈没有犹豫,他立即自告奋勇,太史慈云:“之前承蒙你照顾贾母,我太史慈一向知恩图报,现在恩公有难,我愿意突出重围,代恩公向刘备求援。”

太史慈说得轻松,要知道,城外包围圈已经形成,若想冲出去,何其困难。孔融问太史慈:“你需要多少兵马?”太史慈在城墙上观察一圈后回答说:“两人足矣!”

孔融难以置信,但见太史慈坚持,孔融于是派两个擅长骑射的勇士跟着太史慈。让孔融没想到的是,太史慈当天没有立即冲出重围,而是在施展一个奇谋!一个让后人拍案叫绝的奇谋!

太史慈带上两个士兵,仅仅只有3个人,是如何冲破重围的呢?《三国志》云:

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

原来,太史慈带着两个士兵吃饱喝足之后,全副武装,带上弓箭,大模大样地出城了。城外的叛贼看城内有人出来,纷纷提高警惕,但城楼上防备甚严,叛贼也不敢太靠近太史慈。只见,太史慈在城门口,让两个士兵各举一个箭靶,他分别往两个箭靶上射了一箭,然后又带着两个士兵回城了。

原来,太史慈出城,不是为了突围,只是想练习射箭。第二天,太史慈又出门,练习射箭;第三天,同样的剧情又演了一遍。这三天内,太史慈就像一个“戏精”,想尽一切办法在消耗掉了叛军们的激情。第四天,太史慈又带着那两个士兵出来了,但叛军们不想再看太史慈射箭了,因为他们看腻了。叛军们有的躺着,有的坐着,甚至都懒得朝太史慈那里看一眼。接下来,“戏精”太史慈突然改变了剧本,《智囊全集》云:

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贼觉,则驰去数里许矣,竟从备乞兵解围。

太史慈趁叛军放松警惕,双腿一夹马腹,以迅雷之势冲出敌人包围圈,等叛军们察觉,只能看见太史慈的战马腾起的一片烟尘了。太史慈快马加鞭奔向刘备处,向刘备求来援兵,解了孔融之围。

太史慈身为一代名将,他仅仅用3个人在城门口演了3天戏,便完成了难以置信的战略目标,戏耍了上万敌军。正可谓:用3天的时间迷惑敌人,用几秒钟闪电突破。太史慈这样的将才,才是真正的智将。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评价说: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太史慈有勇有谋,是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标签: 太史慈东汉

更多文章

  • 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为什么还要请曲阿小将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史慈,汉朝

    你们知道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为什么还要请曲阿小将帮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他的身边有一个不出名的小将,战力超高,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此人的战力堪比吕布!那么为何这么厉害的人在书中竟然不出名,这个人又到底是何来历呢?罗贯中先生为何要安排一个这么一个隐身高手出场?说

  • 甘宁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怎么死的,三国,吴国

    甘宁怎么死的: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衣着华丽,人称锦帆贼。甘宁是怎么死的呢?甘宁在一次公元222年春二月战死于吴蜀夷陵之战,而后归葬于甘宁镇。

  • 大将甘宁是被谁杀死的?夷陵之战甘宁被谁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说大将甘宁死在夷陵之战中,那么甘宁是哪国人,在夷陵之战中是被谁所杀的。甘宁简介姓名:甘宁外号:锦帆贼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220年国籍:孙吴出生地: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官职: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典故:谈笑自如家庭成员:祖先:甘茂,战国时秦国丞相儿子:甘瑰,甘宁之子,后来因犯罪被罚迁徙

  • 甘宁实力如何?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三国,吴国大将

    甘宁实力如何?吴国武力高的人不多,孙坚,孙策,甘宁,太史慈,周泰,黄盖,程普,凌统。甘宁原本是江贼,用虎皮包裹船身身系铃铛,人称锦帆贼,试问没有实力敢这样显摆吗?地方政府没有能制服的,水战他们来去如风,甘宁是首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甘宁也想走正途,当时孙策还没有统领江东,孙坚还是袁术的部将,甘宁就投

  • 甘茂后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三国,东吴名将

    甘宁(?-公元220年),字兴霸,外号锦帆贼,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人称锦帆贼。之后停止抢劫,破黄祖、退关羽、袭曹营,建功立业,但也与凌统有杀父之仇。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甘宁去世,孙权深深痛惜,后世加封其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

  • 三国第一亡命徒甘宁:关羽闻其名退避终生不得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东吴,甘宁

    一提三国勇将,人人都说吕布、关张马赵黄,但甘宁做出的事,这些人一个都做不到。甘宁最异于其他勇将的是,他身先士卒,永远冲杀在第一线。最出名的自然是衔枚摘铃、百骑劫营: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

  • 历史上的今天9月6号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的今天,成立,战争

    1937年9月6日 (丁丑年八月初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在79年前的今天,1937年9月6日 (农历八月初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1937年9月6日(距今79年),中国共产党将陕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陕甘宁边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的一部

  • 宁做真坏人,不做假君子!甘宁为什么始终忠于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甘宁

    宁做真坏人,不做假君子!甘宁为什么始终忠于孙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做对的事,胜过把事做对。甘宁,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在做对的事之前,他还加了一条,和对的人。甘宁为了找对的人,从长江的上游,跑到长江的中游,又从中游跑到长江下游。人不对,道相异,不相与谋。甘宁的道,经历过一个转变。

  • 凌统和甘宁为什么会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凌统,三国

    凌统和甘宁之间本来有仇,后来却成为生死之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个人之间是有杀父之仇的,甘宁同志当年箭法比较准,一箭就射死了凌统他老爸,所以直接把他老爸给射死了,那时候的凌统才十五岁,可谓是少年就没了老爸,十分

  • 甘宁是什么样的人?有大才却不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甘宁,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时期被埋没的人才甘宁,有大才却不得重用!甘宁,表字为兴霸,三国时期孙权时代吴国的著名将领,他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十分有谋略。曾帮助孙权打败刘表的属下黄祖,亦与周瑜、吕蒙、鲁肃一起取得过数次胜利。建安十三年(208年),因为被君主猜疑,不受重用,其黄祖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