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45 更新时间:2023/12/28 5:52:18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匡衡是怎么死的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标签: 匡衡西汉丞相

更多文章

  • 匡衡读书的故事 古代传统好学故事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读书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

  • 东汉大臣张禹:如何成为当权者邓太后的主心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禹,东汉

    张禹很有自信,成了邓太后的主心骨张禹,字伯达,东汉前期赵国襄国县人。张禹的祖父叫张况,张况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嫁给了舂陵宗室刘钦,生了三子三女,其中二儿子就是光武帝刘秀。至于为什么张况姓张,而他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却姓樊,还真没查到相关资料,反正光武帝都认了,笔者就啥也不说了。张况曾经多次前往南阳,见过刘秀

  • 张禹简介 东汉成帝时期光禄大夫关内侯张禹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禹,汉朝,汉朝大臣

    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幼年喜欢卜相,久之,颇晓其分蓍布封之意,并能说明之。壮年,至长安从沛郡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试为博士。初元中,诏今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崇经

  • 西汉丞相薛宣是怎样的人 历史是如何评价薛宣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薛宣,西汉,丞相

    薛宣,字赣君,生卒年不详,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历任不其县丞、乐浪都尉丞、宛句令、长安令。汉成帝时,诏补御史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鸿嘉元年(前20年),任御史大夫,后任丞相。永始二年(前15年),被免去丞相之职。薛宣为官赏罚分明,用法公平

  • 西汉丞相薛宣的有儿子吗 相薛宣的儿子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薛宣,西汉,丞相

    薛宣,字赣君,生卒年不详,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历任不其县丞、乐浪都尉丞、宛句令、长安令。汉成帝时,诏补御史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鸿嘉元年(前20年),任御史大夫,后任丞相。永始二年(前15年),被免去丞相之职。薛宣为官赏罚分明,用法公平

  • 西汉丞相薛宣生平简介 西汉丞相薛宣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薛宣,西汉,丞相

    薛宣,字赣君,生卒年不详,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历任不其县丞、乐浪都尉丞、宛句令、长安令。汉成帝时,诏补御史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鸿嘉元年(前20年),任御史大夫,后任丞相。永始二年(前15年),被免去丞相之职。薛宣为官赏罚分明,用法公平

  • 西汉后期大臣孔光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孔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光,西汉,丞相

    孔光(前65—5年4月28日),字子夏,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

  • 西汉后期大臣孔光的贡献 孔光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光,西汉,丞相

    孔光(前65—5年4月28日),字子夏,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

  • 西汉后期大臣孔光生平简介 孔光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光,西汉,丞相

    孔光(前65—5年4月28日),字子夏,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

  • 朱博:西汉丞相之一,为人节俭清廉、敢诛杀,宾客满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博,西汉

    朱博,字子元,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杨乡侯。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好客少年,捕搏敢行。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时,诸陵县属太常,博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