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大而无当光说不练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大而无当光说不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16 更新时间:2023/12/13 11:49:50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董仲舒也许更为典型。

据《资治通鉴》载,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今河北枣强县),青少年时期潜心学习《春秋》,担任博士时默默无闻,武帝时期露了一回脸,发表了“天人三策”等理论成果,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曾先后在两个诸侯国为相,受过一次降职处分,犯过一次死罪,被赦免后,回归老百姓,在家中著书立说,直至亡故。这个人有德有才,也积极要求上进,但在政治上作为有限。考察他的生命过程,不难发现,他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构成了诸多障碍,制约着他的升迁和进步。

他有一种严重的务虚倾向,不关心具体事务,会说不会做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一道障碍。董仲舒长期担任博士,职级不高,地位却重要,能参政议政,和皇帝说得上话。朝中每有重大问题,或是皇帝拿不准的事情,一般都交给下面讨论,博士就是参与讨论者之一。许多身为博士的官员,就是利用这种时机,通过发表政见,引起了领导注意,从而得到提升。仲舒先生入朝前已有名气,如果循着别人的路子,利用博士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才干,肯定会有很大的前程。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考察他的任职表现,可以看出,他的追求比较宏观,有务虚倾向,不怎么热心具体事务,不善于做具体工作。任博士多年,他无数次参与过讨论政务,却没有留下多少真知灼见,史书上也没有他的发言摘录。也许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

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即使在他提出“天人三策”等重大理论后,武帝也仍然怀疑他的行政能力。他也许郁闷过,也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可他没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改变不了专事务虚的喜好。那么,当了多年博士,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学习研究,另一个是教书授徒。因为过于专注,他曾“三年不不窥园”,经常“下帷讲诵”,整个儿心无旁骛,潜心读书授徒,学习精神感人至深。现代人醉心学业者大有人在,也曾留下很多美谈,但比起老董来,实在不值一提。仲舒先生的博士生活是平静的,天天捧着竹简,学而不厌。他学了些什么呢?司马光告诉我们,该人“少治春秋”,似乎也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春秋》,学诸子百家,也参考了一些旁门左术。毕竟,官场不是学校,学问也不代表能力,如果你过于务虚,能说而不会做,那你就得受点委屈,职务上不能有过多奢望。

他廉洁清高,品行端正,但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适应皇帝的用人方略,不懂升迁之道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二道障碍。汉武帝虽然倾心儒术,骨子里却好大喜功,追求霸业,为了这种需要,他用人路数多变,大体是重视能力,忽略品行。仲舒先生的确想有所作为,早点儿进步,但不揣摩武帝的用人策略,不主动适应选人需要,只按自己的想法为官行事。博士是个学官,既无财权也无人权,他安于岗位,从未动过调到权力部门的念头。他很注重道德修养,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博士时,他“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向人展示的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在江都王手下为相时,他一如既往,“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这样一个人,如果换个朝代,肯定升迁有望,但武帝时期不行。武帝用人不重品行,他却品行端正;武帝用人看重能力,他却很少展示才干。这样,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他完全走出了武帝的视野。他不是故意较劲,这对他没有半点儿好处,如此行事,完全是品性使然。

这里,还应该提到一个叫公孙弘的人,该人曾研习过《春秋》,和老董同朝为官,也都从博士起步,但人家进步极快,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到当了丞相,这时的老董依然顶着博士头衔,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个人为官行事完全不同。公孙弘有才,但虚伪,喜欢作秀,善于迎合。他位居三公,却假装艰苦朴素,盖布被,吃素食,后来被人揭穿,他当着武帝的面也承认是在作秀,武帝却认为他诚实谦虚,倍加信任。这种事董仲舒肯定想不到,也做不出来。还有一次,公孙弘和大臣们商量好了一件事,打算向武帝汇报,武帝却说了相反的意见,公孙弘马上随声附和,点头叫好,有人看不惯,再次揭穿他的把戏,说他没立场对皇帝不忠,他还是故伎重演,认错,也狡辩几句,武帝认为狡辩有理,反而更加敬重。公孙弘这套手法,老董根本不懂,学都学不会。在官场多年,仲舒先生始终没搞明白升迁技巧,不懂官场潜在规则,不会看人眼色行事。这样的人,武帝是不喜欢的。

他明白机会的重要,也曾辉煌过一次,但他不会趁热打铁、顺势而为,被动等待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三道障碍。仲舒先生经过多年苦修,完成了理论构建工作,接着就是等待机会,以便向武帝做具体阐述。官场机会多多,小打小闹没有意思,大机会才有大影响。他就像个苦练多年的歌手,候着某个最佳时机,以便在舞台上一炮走红。这时候武帝刚刚执政,清静无为的理念大有市场,窦太后偏爱《老子》,恶心儒学,同时还把持着朝政。仲舒先生尽管不够敏感,但也清楚老太后的心思,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一百多号人,从五湖四海汇集而来,听武帝出题,然后作答。

老董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参与了这次贤良对策。武帝围绕天下治乱连出三题,每题又有多问,董仲舒也不含糊,一一予以回答。在这段被称为“天人三策”的答对中,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具体阐述了天人感应理论,主张兴太学、求贤才,特别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次对策,老董做了充分准备,相信这个理论会产生影响,会得到武帝赞赏,说不定还会受到重用。这个时候,如果他趁热打铁,再提几条具体的政策措施,或者顺势操作一下,私下里做点儿工作,那么,预期的进步没准就能实现。但是他什么也没做,只是背动地等候,最终等到了一纸外派任职的命令,地点是江都,职务是相。这似乎也是重用,毕竟比博士多了点儿权力,待遇也高出许多。在江都,他又回到了当博士时的老路,规规矩矩,非礼不动,据说还真的受到了江都王的敬重。

他是个好人,从不越雷池半步,但缺乏防范意识,得罪别人自己却浑然不知,无力自保是影响他升迁的第四道障碍。宫廷斗争,永远存在,斗争的理由千奇百怪,你可能会得罪人,会妨碍别人进步,甚至会被某人某事株连,如果不加防范,就不能自保,更谈不上升迁。老董以为自己不争不斗、不党不派,完全可以独善其身,用不着防范什么。这种心态最终让他吃了两次大亏。一次是无意间得罪了人,反被该人施以黑手。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孙弘。老董看不起他,说他当官靠的是阿谀奉承,这话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对方耳朵里,公孙弘表面不动声色,背地里却恶意运作,把董仲舒弄到胶西王那里为相。胶西王一贯胡作非为,滥杀官员,早已声名狼藉,在这种人手下工作,随时都有送掉小命的可能。老董尽管迟钝,也知道自己遭了暗算,只好被迫辞职。

另一次是意外地遭到了小人陷害,差点送掉老命。具体过程是,老董曾痴迷过灾异现象,某年,辽东高祖庙和长陵帝庙发生火灾,他在家里推演火灾缘由,并联系实际评判政治得失,写好草稿,未及上送,却被一个叫主父偃的人窃走。这个人就像特务,善于收集别人隐私,然后秘密告发。这次也不例外,他把老董的手稿秘送武帝,捎带着说了很多坏话。武帝很生气,把手稿交由儒生讨论,有位叫吕步舒的人认为,这篇东西愚蠢透顶,有讥讽国家领导人之嫌。吕步舒是董仲舒学生,似乎有点儿笨,没看出文稿是老师的手笔。这样,老董没头没脑地犯了死罪,不过,武帝没动杀机,很快下诏赦免了这位谨言慎行的老人家。从此,老董离开了官场,重返书斋,彻底中止了升迁之梦。这种结果,不知他老人家是否遗憾,是否悟出点儿什么!

标签: 汉朝汉武帝董仲舒

更多文章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

  •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儿子 刘嫖为什么认为他能够当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刘彻

    还不了解:汉朝刘彻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彻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为何刘嫖认为能够让他当太子?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很受宠,窦太后也喜欢她。可是,她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刘彻也并非嫡子。虽然刘启也很喜欢刘彻,而且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

  • 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她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馆陶公主刘嫖,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馆陶公主刘嫖,对于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这位公主的所作所为,即使放到历史上所有公主当中,也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她不仅与王娡联手,将汉武帝刘彻扶上了皇帝宝座,而且在其皇位差点不保时,出手帮其稳住皇位。虽说晚年

  • 历史上馆陶公主一共有四个 她们为何都没有刘嫖那么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馆陶公主,古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馆陶公主,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看过《美人心计》的,都被里面戚薇演的馆陶公主恨得牙痒痒吧,她像极了自己的母亲,却也不同。她凭什么安排汉武帝的事业,包办他的婚姻呢?就因为她是亲姐姐吗?其实只是为了行自己之便。历史上还有另外三位馆陶公主,她们没有刘嫖那么出名,但他们也真实存

  • 50岁的长公主刘嫖生理需求旺盛 丧夫后养男宠求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嫖,养男宠,馆陶公主

    汉武帝刘彻早年,身边有一位特殊的亲戚,按血缘关系她首先是刘彻的亲姑姑,按姻亲关系她又是刘彻的丈母娘(她的女儿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她就是西汉皇室有名的长公主刘嫖,也有根据封地称其为馆陶公主的,汉武帝时期又称其为窦太主。刘嫖出生很高,她是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中的一位,还是汉文帝和窦太后唯一

  • 馆陶公主刘嫖家族考辩:决定汉初局势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馆陶公主,汉武帝,汉景帝,

    刘嫖是西汉汉文帝和窦皇后的唯一女儿,也是史料记载较为详细的皇室公主,更是影响了汉初历史的重要人物。刘嫖的封邑在馆陶县(县治位于今冠县东古城镇),所以称馆陶公主,又因为嫁给堂邑侯陈午为妻,所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又称其堂邑大长公主。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汉武帝时,身为武帝的姑妈和岳母被

  • 馆陶公主刘嫖简介 历史上馆陶公主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公主,古代公主

    馆陶公主叫刘嫖,她是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的唯一女儿。刘嫖出生那会儿,刘恒还在代国(今山西太原)做代王,公元前一七八年吕后死后,太尉周勃领头造反,杀掉整个吕氏家族,还把吕后扶立的小皇帝刘弘扯下了台。让谁当皇帝呢?挑来挑去,大臣们看上了刘恒。就这样,刘恒稀里糊涂地坐上了皇上,窦氏成了皇后,刘嫖也就封为了馆

  • 为什么对卢植的评价那么高?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卢植,东汉

    卢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我们常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就是说,即便是金子,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没有一丝的杂志,而人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让所有人都喜爱,能够成为一个“完人”,或多或少其实都会有一些缺点,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三国历史上,刘备的老师卢

  • 英雄惜英雄:卢植与皇甫嵩之间的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卢植,皇甫嵩

    卢植是谁?卢植在三国中是比较德高望重的,他是能文能武的大家,同时也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对于卢植这个人不熟悉的朋友可以从他的外貌看出了卢植是一个性格刚毅的英雄。卢植剧照卢植的身高是有八尺两寸的,声音也是比较的洪亮的。从小就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并且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所以一直有匡扶社稷的想法。长大之后也是

  • 卢植为何被罢免了官职?卢植有哪些优良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卢植,董卓,三国

    卢植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是当时的名士大儒。卢植为人正直,心向汉室,面对着穷凶极恶的董卓,所有人都明哲保身的时候只有他慷慨的站了出来,反对董卓废立汉帝,因此差点被董卓处死,后来卢植归隐乡村,在192年的时候因病去世。因为去世的早,所以卢植严格来说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卢植从小就刻苦好学,立志要报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