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傻人有傻福”,唐朝李固言意外考上了状元,还当了宰相

“傻人有傻福”,唐朝李固言意外考上了状元,还当了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936 更新时间:2023/12/7 23:30:19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的状元叫李固言,陕西凤翔人。关于李固言当状元的经历,正应了那句老话:“傻人有傻福。”

其实说起来,李固言同学也不傻,只是有点憨厚,当然这个词跟傻也没什么两样了。当年李固言进京赶考,住在表叔家里,表叔家的几个表兄弟喜欢恶作剧,突然来了个憨厚的李固言,自然成了他们捉弄的对象。

有一次,表兄弟们说:“要想考个好名次,得提前去跟有名望的人打招呼,长安可不是你们小地方,什么都得靠关系。”

李固言问该去找谁呢?表兄弟说了一个名字:许孟容

许孟容虽然也在长安做官,但官位不大,做人也有点耿直,在官场上不是很吃得开,所以平时也没有哪个考生会去找他。表兄弟向李固言推荐这个人,自然是想看他的笑话。

李固言可不知道这里面的内幕,拿着自己的代表作就去了。许孟容一看,也愣了半天,心想你找错人了吧?我可帮不了你什么忙!

李固言是个很实诚的人,也没管人家多么不愿意,仍然求着许孟容看看自己的代表作,多提意见。许孟容没办法,就接了过来,大略看了看,也没说好不好(估计是写得一般),就把文章还给了他,说:“我也不耽误你了,赶紧去找个能帮你的人吧。当然,我虽然帮不了你,但会记住你的。”

李固言以为这就算成了,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结果,考试结束后,李固言名落孙山。

第二年,李固言又来考,还是没考上。

到了第三年,表兄弟们又给他出主意,说:“哥啊,上次是你找的时机不对,这次再去找就对了,因为许孟容许大人今年是主考官,肯定能给你个状元当当。”

表兄弟们说这话没错,许孟容确实刚刚被任命为本科主考官,但爱搞恶作剧的表兄弟们这次其实还是没安好心,因为许孟容虽然是主考官,但最恨投机取巧的人,凡是去找他走后门的,一律被赶出来,所以表兄弟们很想看看李固言被赶出来的好戏。

可怜的李固言同学又去了。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没有被赶出来,而是被请进了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许孟容虽然是个耿直的人,但他并不笨,一看见李固言,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在陷害他,想看他的笑话,于是就问他:“是谁让你来的?”

李固言一点没想隐瞒,就把几个表兄弟的名字说了出来,可能他是觉得这是在帮他们。

许孟容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了下来。

李固言走后,许孟容对手下人说:“都说老实人吃亏,我就不信这个邪,既然有人想陷害他,那我就偏偏把他定成状元。至于那些陷害他的人,一个也不录取!”

就这样,傻乎乎的李固言莫名其妙地成了本科状元,而他的表兄弟们全都落榜了。

【李状元花絮】

许孟容把李固言提拔成状元,除了打抱不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这个人跟自己有相似之处,比如耿直。

相比许孟容的耿直,李状元的耿直也让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唐文宗突然问:“我听说最近有些州府的干部不称职,有这回事吗?”

一听这话,大臣们都开始议论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说。

这时,李状元站了出来,说:“没错,就是有人不称职,比如邓州刺史李堪、隋州刺史郑襄。”

唐文宗一听,也愣了一下,其实他向大家提这个事,只是提个醒,让大家都回去注意一下,并没有想要办谁的意思,没成想李状元还真当真了,连名字都报了出来。

因为李堪是郑覃提拔起来的,郑覃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站出来辩解说:“这都是谣言,你根本就不做调查,纯属道听途说!”

李状元刚想反驳,却被唐文宗制止了,严重影响和谐嘛!

还有一次,山西节度使刘从谏想再往上爬一爬,就来到长安,到处送礼,要钱的给钱,要美女的给美女,只要能帮我老刘在皇上面前说句话,我老刘绝对亏待不了你们!于是,很多人都发扬风格,当起了伯乐。

当时,李状元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很有做宰相的潜质,刘从谏自然也没忘了他,带了很多“土特产”去找他。结果,还没等开口,李状元就一脸正气地说:“连你这个节度使都是靠你爸的关系弄来的,你还想要什么?好好回去当好你的节度使吧,要想让我给你说好话,得拿政绩来说话!”

可惜,像李状元这样的傻子太少了,因为伯乐太多,皇上光看推荐语就看了半天,最后揉着眼睛说:“这就是我大唐的栋梁啊,赶紧升官!”

刘从谏如愿以偿,一高兴,又搞了一次答谢宴。敬酒的时候,自然又是马屁与笑脸齐飞,唯独李状元没笑,反而很认真地对他说:“回去好好干,别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对你对国家都不好。”

刘从谏回去后,跟家人说起长安的各级领导,感慨地说:“大多数人都在争权夺利,假公济私,只有李固言是真正在为国家做事,这样的人,肯定能当宰相。”

借刘从谏吉言,李状元后来还真的成了宰相,还被封为太子少师、太子太傅,一品大员。

标签: 李固言

更多文章

  • 大将李广利破匈奴威震西域 但却被匈奴宰杀祭神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广利,汉武帝,汉代

    汉武帝刘彻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发起对匈奴的战争,一时间涌现出一批战功卓著的名将。在卫青、霍去病离世后,汉武帝依然没有停止对外战争,他选出了一位新的将领,此人是汉武帝的妻兄,虽然能力不及卫霍,但也曾威震西域,但他最终却流亡异国,被匈奴人宰杀,他是谁呢?这又是怎么一段封尘的历史呢?清朝史

  • 汉史解密:被误读的李广利是卫霍之后的第三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广利,汉武帝,名将,

    汉武帝刘彻喜欢女人,爱屋及乌,他也喜欢这些女人家族的男人,让他们做了将军,为自己卖命,为国家打仗,看来刘彻是比较重视姻亲的,但也有个底线,就是不能危及自己的统治。大将军卫青是卫皇后的哥哥,霍去病则是卫皇后和卫青的外甥,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褶褶生辉、赫赫有名的将军,相对而言,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名声要小得多

  • 李广利是谁 西汉将军李广利简介 李广利的死亡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汉,李广利

    西汉将军李广利,他的哥哥是音乐家李延年,他的妹妹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李妍。也因为哥哥和妹妹的关系,李广利被封为将军,多次参加战争,然而战绩平庸,品行不端,最后因为背叛西汉王朝,而被诛杀。李广利简介李广利,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中国西汉时期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的兄长,昌邑哀王刘髆的

  • 郦商是如何劝诫审食其的?他是如何保住西汉开国功臣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审食其,汉朝

    审食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将军不是樊哙之类的大将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郦商将军。因为他才使得许多刘邦的旧臣免于吕后的毒手。汉高祖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不久,吕后就和审食其开始谋划一项大动作。吕后认为很多将领和刘邦以前都是平民,现在居于刘邦之下为臣心中

  • 郦商跟郦食其是什么关系?做了两件影响汉朝走势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郦商,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郦商是怎么影响汉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郦食其这个人是用嘴皮子给自己谋得的官职,他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人,经常说服与劝阻汉高祖。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做郦商,两个人有不同的长处,郦商是一个带兵的武将,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不过他能在刘邦的手下受到重用,多亏了哥哥郦食其。接下

  • 郦商是什么样的人?汉初功臣名列第六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郦商,汉朝

    还不知道郦商是何许人也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曲周侯郦商,是陈留高阳(今天的河南杞县西南)人。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郦商与当地的一群年轻人一起,四处招兵买马,拉拢起来了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在刘邦攻打到陈留的六个月后。郦商率领四千多人在歧地投靠了刘邦。

  • 谋士郦食其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郦食其,刘邦,韩信

    出身身世郦食其,战国末期人,郦蟠十一世孙,中国郦姓宗族列第七十一世。魏安釐王九年癸巳(公元前268年)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爱好读书,关注各国局势。魏景湣王三年(公元前225年)秋,秦国攻灭魏国,食其家贫落魄,沦为陈留门吏,孤傲不驯。追随刘邦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

  • 郦食其怎么读?谋士郦食其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郦食其,战国,谋士

    “郦食其”这个名字怎么读?很多人都读错。“郦食其”的读音是:lì yì jī,发音:利益机。郦食其简介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秦二世元

  • 李通的父亲是谁?李通的父亲李守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历史剧,李通

    李守(?—22年),李通之父,为人严厉刚毅,好星历谶记。公元22年,其子李通起事于宛,李守与同乡黄显及家人一并被诛。李通的父亲李守在长安从政,官居宗师,主管宗室事务。李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但与刘歆嫌隙迫深。李通在宛城准备造反,事前并不敢告诉父亲,但李守多少也风闻一些。后来风声紧了,李守觉得不对,

  • 七王之乱吴王刘濞的实力是最强的 刘濞为什么打不赢汉景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七王之乱,刘濞

    对刘濞失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二年。汉景帝刘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夺藩王势力,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于是景帝致力推行《削藩策》,从而引发七国之乱。(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