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密:西汉历史上的功臣晁错之死的迷雾和真相

揭密:西汉历史上的功臣晁错之死的迷雾和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43 更新时间:2024/1/7 16:17:57

导读: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班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这实在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了的晁错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中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个什么官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所以晁错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个高官不经审判甚至还身着朝服时就被处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痛恨此人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地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国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乱,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袁盎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其实,把错杀晁错的责任都算到袁盎身上,也是冤枉的。因为袁盎当时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被罢了官的庶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不过是一项“个人建议”。然而处决晁错却是正式打了报告的。打报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当时的制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是“三公九卿”。也就是说,打报告的分别是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分量很重。这说明他在朝中平时就“不得人心”。为什么那么多人和晁错搞不来呢?性格是重要原因,《史记》、《汉书》都说晁错为人“峭直刻深”。峭,就是严厉;直,就是刚直;刻,就是苛刻;深,就是心狠。这可不是讨人喜欢的性格。不难想象,晁错在朝廷上一定是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饶的。

晁错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起码看三步:首先,他事前一定要把来龙去脉和利害关系都想清楚了,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周全。其次,事情发生以后,他一定得临危不惧,不能自乱阵脚。第三,对于已然发生的问题,包括种种不测,他要有足够的智慧指挥若定地逐一解决。用苏东坡的话说,就是“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而且对欲行之事、所行之事“能不能为,可不可为,何时为”,都有准确判断。晁错是不折不扣的忠臣,削藩的目的绝对是力保刘姓江山,还为此气得老爹服药自尽。但正是因为他的性格缺点和政治不成熟,只管吵吵着削藩,一旦要削了,开削了,削出事了,他自己先蒙了,最终落得死在自己的政治之见上。综上,晁错死得很窝囊。“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只是吴楚起兵的借口,“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也非晁错被杀的原因。真正原因还是削藩。

标签: 西汉功臣晁错真相

更多文章

  • 汉景帝腰斩晁错: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景帝,汉朝皇帝

    汉景帝为什么腰斩晁错?汉高祖刘邦统一下下之后,满面以为自已的汉家天下以能够仙富永享了,可是却想不到,在自己死后短短几十年之后,汉家的天下就出现了危机,而且还以为这危机是自己认为可以捍卫王室的侯王发起的.这次叛乱,在历史上就被称为"七国之乱"。原来,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后,为了使自己的王朝统治更加巩固,

  • 西汉智囊人物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晁错,西汉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致力于汉景帝削藩的大业中,但是晁错却莫名被汉景帝斩杀。晁错为什么会被汉景帝杀死呢?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史记》、《汉书》本传作鼂错,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

  • 著名文人蔡邕:三国时期被冤杀的一个旷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蔡邕,三国,文人,

    三国里不被人注意的次要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被现代人忘却的人,他就是蔡邕,蔡中郎 。蔡中郎是陈留人,他是大学者,大书法家,大音乐家,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还是儒家的身体力行者,在年少是就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一生际遇坎坷,在灵帝时他入朝.校书东观时他整理经籍,亲自立书册于碑,立

  • 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蔡邕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允,董卓,蔡邕,三国演义

    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权,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一个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所以,蔡邕的死,既让人扼腕摇头,更让人匪夷所思。关于蔡邕的死因,三种

  • 蔡邕救琴的由来与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邕救琴,由来,典故

    东汉灵帝在位时期,有个大臣名叫蔡邕。他为人耿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总是敢于向灵帝直谏。蔡邕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不免对他厌烦。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忌惮他,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的坏话。蔡邕知道自己成了灵帝的眼中钉,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就打点行装,从水路逃出京城,到吴地隐居起来

  • 陈寔:东汉时期官员、名士,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陈寔,东汉

    陈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

  • 把小偷称为“梁上君子”,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陈寔

    “梁上君子”这个成语很多人都知道,相传有个小偷去一个县长家里偷东西。小偷爬上房梁,打算等到晚上下手,不过被县长发现了,县长并没有直接揭穿,而是把自己的子女叫来。对子女们说:“做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坏人并非天生就坏,多是后来坏习惯造成的,才使他们做作了坏人。那躲在人房梁上等着下手的君子,正是这样的啊。

  • 东汉县长陈寔,去世时为何有3万百姓来送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寔,东汉

    你们知道陈寔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我们现在称偷东西的叫“小偷”,而在古代,“小偷”有一个雅称叫梁上君子。梁上君子如今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故事是这么来的。话说东汉时期,有一个陈寔的县长,此人在县长期间,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偷东西的。偷东西的爬上了陈寔家的房梁上,打算晚上干一票,没想

  • 陈寔的性格如何? 陈寔遗盗讲述了什么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寔, 陈寔遗盗

    陈寔是个怎样的人陈寔生于公元104年,字仲弓,是东汉时期名士,名声相当好。年轻的时候是在县吏做个小官儿,后来做了都督邮,日后又相继做了不少官儿,因为出任过太丘长,所以人们也称之为陈太丘。那么陈寔是个怎样的人呢?陈寔画像首先从关于其的典故梁上君子便可看出陈寔是个怎样的人。相传陈寔正在家里睡觉,这时候有

  • 陈寔是谁?陈寔遗盗这个成语讲陈寔的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寔,陈寔遗盗,东汉

    陈寔简介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官员陈寔,陈寔字仲弓,祖籍在颍川即今天的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附近,与其儿子陈纪、陈谌在当时都很有名,时号“三君”,与钟皓、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陈寔出身寒门,但是很有亲和力和号召力,在陈寔小的时候,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都被儿童们所拥护和喜欢。年轻的时候,陈寔做过县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