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侯惇战绩少待遇却最好?为什么吃自己的眼睛

夏侯惇战绩少待遇却最好?为什么吃自己的眼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43 更新时间:2023/12/16 20:42:37

我们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夏侯惇吃眼睛的那一幕,足见其忠勇,曹操最重用的将军有四位:惇、仁、渊、辽。夏侯渊守西线汉中防刘备,曹仁守南线荆州防关羽,张辽守东线合肥防孙权,而夏侯惇则是“都督二十六军”,这个预备队队长职位的分量也不轻啊。这岂不还有点儿南宋岳飞“天下督召讨兵马大元帅”的意味?全国各线军事都由他来支持。如此安排,既发挥了渊、仁、辽的作战优势,也避免了惇的“非优势”(不能说是缺点,毕竟最早的天下是他帮着打的),并且也给了惇一个最荣耀的位置。

夏侯惇在三国中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拔下自己的眼珠“啖之”,他的功劳比不上曹仁、张辽,但是他的待遇确是最好的,死后还得谥以

“忠候”。那么曹操为何要对他这么好呢?

网络配图

看三国会遇见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夏侯惇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武将军时,他就为司马,接着就是校尉一级的折冲校尉。曹操死前他也是当时诸位将军中最大的――前将军。(刘备当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可知在前右左后将军中,前将军是最大的。)曹丕即王位后,他就马上成为最高将军等级――大将军。

说一个人,我们往往应有个参照,那我就拿曹仁来对比一下吧。死后被曹魏谥曰“忠侯”这个最好谥号的只有两个人―――夏侯惇和曹仁。所以拿曹仁来比较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只要“赢了”曹仁,那其他将领诸如张辽、徐晃,乃至夏侯渊等将军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三国志》上看,夏侯惇的资格要更老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陈寿写三国志那是简练得没的说。《惇传》:“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这就是说,最早最早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阵前单挑,攻城掠地,随孟德使唤的第一个人就是他夏侯惇。这种话在夏侯渊、曹仁、曹洪的传里是根本没有的。这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先提一下陈寿写三国志的特点,如果陈寿写了,那就基本上一定是真实的并且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那么,就冲夏侯惇这一点,曹操对他的感情就要绝对深于其他人。

在这里我不是说曹操起兵时其他人就没打过仗,但起码可以这样理解,最初在众将中,惇的功劳是最大的,卖力气是最多的,也是曹操最依仗的。曹操最初的本钱是夏侯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帮他拼下来的。曹仁当然也很出色,很卖力。但曹仁是曹操的“从弟”,说句不好听的,为了你哥,你卖力是应该的。而夏侯惇和曹操就是朋友老乡,你说曹操能不对夏侯惇好吗?

网络配图

这里当然就也有个先来后到的关系。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时候交的?是在小学和初中!以后到高中大学交的朋友也是很够意思的,但心中总是觉得和小时侯一起长大的哥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对吧?所以,夏侯惇和曹操有着感情上的关系。

我们再看下一个方面,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句话也是仁、渊传中所没有的。这是一种忠厚朴实的优秀品质。他不贪财并把曹操给他的恩惠继续下发,来为曹操积德(起码造成了这样的效果)。我当然也不能说曹仁、夏侯渊就贪财,但起码在这方面,夏侯惇就整个曹魏的楷模,再加上曹操历来也崇尚节俭,所以夏侯惇就是一个全军的表率。

曹操也就应当并理所当然地选择这样一位有着功劳苦劳并忠勇实朴的将军做全国的除他曹操之外的最高军事长官――前将军。曹操是魏王,当然也就最多只能给他前将军。当然,曹丕即王位就封他大将军是不合常理的。不过这也说明了曹丕篡汉的动作已经开始了――封了王所没有资格封的大将军。当时曹丕封曹仁为车骑将军,后来称帝了,夏侯惇过世了,才封曹仁为大将军的。

如此说来,战功卓著的曹仁似乎就有点“逊色”了。这坐镇大后方的位置必需要由曹操最信任,且最称职的人来担当,以惇的威信当然够资格。

网络配图

至于惇的战绩为什么没有被陈寿记下来,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作为最初的裨将跟随曹操作战,自然功劳都归在曹操名下,如“太祖破某某”、“太祖拔某某地”,而不能写“惇如何如何”。如此岂不犯上了?另外,最早曹操没有太大的名气,所以也就无人来记录他夏侯惇的功绩。而后来等曹操名气大了,地盘广了,又加进来张辽、徐晃等人,征伐并非优点的夏侯惇也就不必再随处征讨了,而是领了另外的艰巨任务――守曹操的后方。这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但却不易看出功绩来。但也正是因为有夏侯惇和荀彧这样信得过的人留守后方,曹操才可以全身心破吕布,灭袁绍,平定北方。这不就是夏侯惇最大的功劳吗?所以夏侯惇在曹操中后期的无机会立战功更成就了他立了全局战略的大功!

此外,正史中夏侯惇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物,他一生军旅生涯,为人质朴,所得钱财尽分之于军中将领,有了这样一位良将坐镇后方,谁人不放心?因此曹操对他十分恩宠也是必然的。

标签: 夏侯惇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吕布竟然曾派人劫持曹魏名将夏侯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布,劫持,夏侯惇,三国

    导读:这件事与几个人有关,首先是陈宫,他与曹操有很多恩怨,曹操任兖州牧,他有功,曹操杀边让,他又与曹操有仇。《演义》里,他弃官不做追随曹操,因一句“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而从此分道扬镳。另外一个人就是汉末群雄之一的张邈,张邈与曹操、袁绍是好友,与吕布也有交情。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被推为盟主,因有

  • 解密:屡战屡败的夏侯惇为何还能受到曹操的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侯惇,曹操

    夏侯惇简介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

  • 夏侯惇的眼睛究竟是怎么瞎的? 夏侯惇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夏侯惇,曹操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

  • 汉末名臣盖勋剿灭十常侍为何失败呢?失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末,名臣,十常侍

    盖勋在灵帝末年,深受皇帝信任,在大臣中的威信,也远过大人。在汉阳太守卸任后,汉灵帝征召盖勋入朝,询问盖勋:“天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祸乱啊。”盖勋毫无顾忌地说:“就是因为皇帝您宠信的一些人扰乱天下啊。”当时太监头子、担任西园新军首领的蹇硕就坐在皇帝身边,汉灵帝就问蹇硕,知不知道那些人祸害国家?蹇硕全身不

  • 鲁诗学派创始人申培公,与鲁诗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鲁诗学派

    鲁诗学派创始人申公,名培,申公时期,鲁地(今山东南部)人。申公少年时与刘邦四弟刘交从师齐人浮丘伯学习《诗经》。汉初,申公以弟子师浮丘伯曾在鲁国南宫见过刘邦。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刘交为楚元王。楚元王就职王国后,用申公为中大夫。吕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派其子郢客与申公向浮丘伯学习《诗经》毕

  • 《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申培公的人生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申培公

    申培公少时,与鲁穆生、白生及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的刘交等皆受《诗》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秦始皇“焚书”后积压自散去西汉建立后,曾与其师浮丘伯一起见汉高祖刘邦于鲁南宫。后为楚元王的中大夫.吕后时,又与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在长安随浮丘伯学《诗》终业。汉文帝时立为博士,又为刘郢客的中大夫,负责教其子刘戊。刘戊

  • 《汉武大帝》第26-30剧情:田蚡与刘陵幽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大帝,田蚡与刘陵幽会

    汉武大帝分集剧情介绍 第二十六集东方朔带主父偃晋见刘彻,主父偃向皇上进言治国大计。刘彻对卫青讲,要在上林苑磨炼意志。汉使王恢来到单于宫,中行说侮辱汉使。王恢拜见大单于阏氏南宫公主。刘彻向太皇太后提出要派使节前往西域。太皇太后表示支持。窦婴建议刘彻张榜招贤,张骞揭榜应召。刘彻语重心长为张骞送别。太皇太

  • 刘陵是一位风流公主吗?揭秘刘陵与汉武帝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刘陵,汉武帝

    刘陵公主是西汉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的女儿,因为其身份尊贵,并且生的非常的美丽,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口才,所以在当时的长安上流社会非常的有名,可以说是当时著名的交际花,刘陵公主为了实现其父亲当皇帝的梦想,可以说是尽了自己的努力的,在长安交结英豪,为父亲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刘陵公主身份尊贵,正是由于其尊贵的身

  • 淮南王的女儿刘陵是汉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交际花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陵,汉武帝,刘彻,汉朝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王爱陵,常多予金钱,为中诇长安,约结上左右。本来小编今天想写卫子夫的,但是又实在不想把阿娇和卫子夫放在一起写,虽然这是两个在历史上注定会被一同提起的女子,但是毕竟各自的人生有各自的精彩,还是隔一段时间大家暂时忘掉阿娇再写子夫吧。那不写子夫,写谁呢?默默的想到昨天的文章里,小

  • 徐荣是董卓手下的猛将,为何却没什么名气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徐荣

    统帅级别的将才,在三国时期并不算多,能够真正带兵打好一场战,并且还能够成功守住重要的战略要地,这需要多方面的因素集结才有可能,若是没有一定的军事方面才能,这将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望向三国众多历史名将,真正领兵统帅与战场杀敌两项能力兼备的神勇之将寥寥无几,除去孙坚、公孙瓒、张辽这几位熟面孔,其实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