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被曹魏和蜀汉公认的良将魏延 为什么会提出如此荒唐的“子午谷奇谋”

作为被曹魏和蜀汉公认的良将魏延 为什么会提出如此荒唐的“子午谷奇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22 更新时间:2024/1/24 6:53:41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子午谷奇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起子午谷奇谋,便知这是个老话题。

子午谷奇谋自“诞生”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无数史学家的反复论证、探讨、批评,已然成为了一个几乎被蹭光了所有热度的老调,本不必多论。只是,这么多年来,众人的眼光总是单一地聚焦于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分析,而很少关注这条计策的提出者魏延本人。

令人生疑的是,魏延作为一名魏、蜀两国公认的良将,为何会提出一个看似如此荒诞的“子午谷奇谋”?

图1 魏延(?-234年)

01、真假奇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追本溯源”——回到子午谷奇谋这条计策本身。

此计现存两个版本:

一、《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二、《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打算与诸葛亮分兵,独自以精兵万人密出子午谷(《三国志.魏延传》里说的是“异道”,经分析应当是子午谷道)偷袭关中,不同的是两个版本中魏延的终极目标不一致,前者是潼关,而后者是长安。

图2 秦岭四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长时间以来,常用于讨论的多是第二个版本《魏略》所载,即以占领长安为终极目标。若对此进行可行性分析,“前人之述备矣”,不必赘述便可知此计确实如诸葛亮所言太过“县(通‘悬’)危”,风险过高而绝不可用。文字鬼才马伯庸先生甚至在其著作《风起陇西》中把“兵出子午谷”戏谑为不可能事件。

久而久之,子午谷奇谋便渐渐落了个“荒诞”的名头。

然而,经过现代专家学者对史料的再讨论验证,皆认为魏延真正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三国志》所载的那个版本,即终极目标是潼关。而这个版本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可行性是很高的。

魏延计划的全过程是这样的:魏延率蜀军精兵一万,从汉中出发,沿艰险的子午谷道向北进发(速度要快),途经长安等地(沿途守军对这支突然出现的军队来不及作出应对,第一反应当是固守城池),然后毫不停留直奔潼关,抢占这处天险并坚守二十余日,只待诸葛亮率主力前来。等到两军汇合之日,则关中全境为蜀所有,北伐大获成功。

图3 子午谷奇谋

要实现这个计划,只要做到如下条件:

1.战术突然性

2.速度

3.吴国的配合,吸引关中附近的魏军重兵团

4.魏军在关中防御准备不足

5.魏延的一万精兵必须速战速决,一战成功拿下潼关

这五个条件中,除了第二个取决于天意(魏延出发时子午谷地区不能下雨,当年曹真三路大军侵入汉中就是一场连绵大雨给浇没的),其他条件完全可以实现。

条件1和4:由《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因此魏延的突袭计划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

条件3:根据史料,诸葛亮对吴国的外交工作很是到位,在后面的五次北伐中,吴国的诸葛瑾陆逊也给予了多次配合,因此这个条件也不难做到。

条件5:魏延作为一名实战经验充足的沙场宿将,应该是对此十分清楚并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会“动辄”提出这个计划。因此这个条件也不成问题。

图4 诸葛亮北伐线路图

除此之外,关于两个版本中诸葛亮的态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魏略》中诸葛亮对此计的态度是“以为此县危;故不用延计”,明确给出了不用此计的理由;而《三国志.魏延传》中诸葛亮仅仅是“制而不许”,并没有给出明确不用的理由,这也恰好说明了真正的子午谷奇谋并未被全盘否定。

综上所述,历史上真正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并不是荒诞无稽的,虽然其风险高,但成功的几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为三国名将,能提出这样的北伐奇策,其实是很正常的。

图5 诸葛亮 画像

02、延亮关系

除了子午谷奇谋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魏延会提出这个奇策,还因为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打压。但通过史料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相反。

就以子午谷奇谋为例,《三国志.魏延传》中关于这段的细节描述就很有意思:

延每随亮出,辄欲清兵万人……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

翻译过来就是说,魏延同学每次跟着诸葛亮出去打仗,都会固执地把他的这个计划在诸葛亮耳边说一遍,然后诸葛亮老师只能每次都“制而不许”,结果魏延转身就对同学们说老师真胆小……

这说明什么?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真的好。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公司董事长,有一次否决了总经理的一个风险较高的提议,但是他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要把这事再提一遍,你只能每次都耐心听他说一通再否决,结果他不但不思悔改,还总对同事们说你胆子太小了……你会怎么办?

我猜是最低也应该是降职处分,但诸葛亮并没有。相反,他还特别重视魏延。

图6 三国地图

从魏延的官职升迁上看: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短短几年之间,诸葛亮就把魏延就从蜀汉的一个中级将领提拔成元帅的位置,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可以说是非常地器重。

从魏延的私人生活上看,那可能就不是看重而是偏袒了。

有一次和同僚刘琰吵架,“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三国志.刘琰传》),诸葛亮“责让之”,完全护着魏延。刘琰没办法只能写信认错,但考虑到他们的关系不和,诸葛亮干脆就把刘琰送回成都去做个闲官了。

图7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

对杨仪也是。众所周知,魏延是个低情商的人,平时总爱欺负同僚,“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还动不动以武将身份拿刀吓人,唬得杨仪“涕泗横流”,过分不?

但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呢,“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说是不忍有所偏废,但魏延都明目张胆欺负人了你还不管,这不就是偏袒吗……

无论从公从私,其实诸葛亮的做法都是过于看重魏延了。而正是因为如此,魏延才会过度感觉自我良好,反复坚持他的子午谷奇谋。试想,如果魏延当初刚提出这个奇谋便被诸葛亮完全否决,或者诸葛亮平时对魏延没那么偏爱,魏延还会再三坚持吗?真要这样,可能“子午谷奇谋”早就胎死腹中而不见于史了,又哪来我们如今的反复探讨呢?

图8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03、赌徒精神

当然,魏延能提出一个如此高风险的子午谷奇谋,和他本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魏延身上有一种赌徒精神。

从魏延的出身说起,他最初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三国志.魏延传》)。部曲,在魏晋时代,是家兵、私兵的意思。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

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部曲再次大量形成,由此推之,魏延很可能最初的身份是饱受战乱的穷苦农民。而根据后来魏延被杀后,杨仪踩着他的头骂“庸奴”,他的身份还可能更低,甚至是奴仆一类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像魏延这种低出身、白手起家的人,比一般人更偏执,更能承担高风险而顾忌很少,很像一个赌徒。而事实证明,魏延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投靠刘备,就是他赌徒精神的第一次体现。

图9 三国荆州版图

刘备在未得荆州时什么情况,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狼狈至极,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任何希望。除了一些老班底不离不弃,哪里会有人想着去陪着他四处流浪呢?但魏延就是这时候很果决地加入了刘备的阵营。这种决定,看似轻易,其实是决定命运的一场大赌,真正做到了的,诸葛亮是一个,魏延也算一个。

加入刘备阵营之后,魏延更是像赌徒一样出了名的不要命。“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魏延传》)从一个小兵开始,凭借战功升到了牙门将军。这里面需要多少品质呢?别的不说,至少勇气是必备的。试想,在那么多士卒里,为何魏延能脱颖而出进入上级的视线?自然是比一般人更卖命,打仗有勇有谋而“数有战功”,最后才能脱离底层兵成为一名下层将军。

图10 张飞(?-221年)

而真正让魏延成名的,是刘备的一次看重。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

在刘备的提拔下,魏延从一个无足轻重的牙门将军直接坐火箭升到坐镇一方的汉中太守,相当于镇守荆州的关羽,这份荣宠何人能及?

于是刘备打算来场大会,想听听魏延有什么感受。“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三国志.魏延传》)

换作一般人,可能就老老实实把套话说了,比如肝脑涂地、保卫汉中等等,但魏延不是,他内心的那股狂傲根本藏不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魏延传》)

你瞧瞧,这个前一秒还是个无所知名的小小牙门将军居然根本没把曹老板放在眼里,十万之众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这个人,说句公道话,他可能只比“无双上将”刑道荣谦虚一点……

图11 刘备(161年-223年)

后来刘备称帝了,继续提拔魏延,“进拜镇北将军”。到了诸葛亮时代,由于魏延的骁勇善战,诸葛亮继续重用他,甚至重用程度还超过了刘备。

所以,魏延这一路走来,几乎都是凭借他身上那种赌徒精神升迁、受到赏识,最后身居高位。不管是尝到甜头还是一贯如此,只要了解到这一点,魏延会提出一个极具风险的险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魏延子午谷奇谋

更多文章

  • 马谡和魏延对就后期蜀汉如此重要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谡,魏延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谡和魏延被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当提到“诸葛孔明”这个名字时,这就是高智商战略家的同义词。这位大军师策划了系列经典战术,并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赢得了这场战斗。他一生指挥过无数经典的战斗,以此闻名于世。然而,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一定会犯错误,即使他担心一切可能出

  • 如果魏延单挑五虎上将,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三国

    魏延单挑五虎上将,最终谁能取胜?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的历史中,蜀国有一个极富有传奇性的人物——魏延,魏文长。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在自己死前做了设计,安排人将魏延以心有反意之名给杀死了。脑后有反骨、心中有反意,其实都是莫须有

  • 为什么诸葛亮要用马谡来守街亭?为何不用魏延或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马谡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为何不使用魏延或者赵云来守卫街亭,欢迎关注哦。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弄掉政敌李严之后,在蜀汉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可谓大矣。此时手下五虎大将只有赵云,至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早已过世,诸葛亮要整兵北伐,自然需要借助赵云魏延等人,可惜诸葛亮也有个毛

  • 魏延踢熄孔明灯是有意还是无意?诸葛亮为何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诸葛亮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向天借寿被魏延踢熄孔明灯,为什么诸葛亮不杀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魏延在五丈原踢灭诸葛亮向天借寿的主灯,致使孔明借寿失败,吐血身亡,临死之前,姜维要挥刀斩杀魏延,为什么诸葛亮不让?一,魏延并非故意破坏诸葛亮借寿之事。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自己阳寿将尽

  • 魏延明明在蜀汉不被信任,他为什么不起投靠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魏延为什么不投靠魏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魏延,可以说的是蜀国最后的武将代表了。在五虎将相继去世之后,蜀国的军事力量大打折扣。在蜀国末期独自一人支撑起了蜀国的军队力量。但是尽管是这样的关头,上级诸葛亮还是对他有着不信任,说魏延有反骨,迟早有一天会反。那魏延扛着这么大

  • 历史上的魏延实力如何 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蜀汉

    对魏延实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蜀国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被严重高估,变成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诸葛亮。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打仗并不是诸葛亮的长处。另一

  • 诸葛亮为何能断定魏延会谋反?魏延真的又反骨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魏延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为何断定魏延日后必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者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妙计百出、知人善用,为了帮助刘备兴复汉室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要说诸葛亮最看不惯的一个人,那就是魏延了,诸葛亮认定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真的是这样吗?虽说魏延并不是

  • 诸葛亮是否看错魏延了?如果一开始信任魏延他会反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魏延

    诸葛亮是蜀国多年的老臣,从刘备创业初期就跟随老板奋力拼搏,提出了赫赫有名的“三分天下”。在之后创业的路上,他在防守、逃亡、进攻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频出奇谋,料敌如神,可以说是相当有智慧了。等到刘备创业成功,诸葛亮辅佐刘备将地盘稳固,狠抓经济,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太平的日子。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奇人,他生平

  • 魏延真的是被同他不和的杨仪设计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杨仪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辅佐着他的儿子,在诸葛亮平定了今天的云南地区后,他准备出兵北伐,攻打曹操,他先后出兵6次,却没有战胜对方,经过几番大战之后,诸葛亮的病情严重了,他的一生十分操劳,积劳成疾,在大战未能如愿后,不久就死了,诸葛亮在死之前也告诉手下,让手下的人不要说他死了,而是选择秘

  • 杨仪除了杀掉魏延,他还做过哪些贡献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杨仪

    世人皆知关羽忠义善战,但却不知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羽也从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成为了可以镇守一方的将帅,当年在刘备取下益州之后,便委派关羽镇守荆州,而在关羽守荆州的那几年,他不仅大力发展军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便向益州提供源源不断的士卒,还给益州送去不少军中谋士。只可惜世人只记得关羽失荆州,而不记得关羽治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