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占据的“江东六郡”是哪些地方?“江东六郡”有哪些资源?

孙权占据的“江东六郡”是哪些地方?“江东六郡”有哪些资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2/15 15:31:4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江东六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其决裂。在和袁术决裂后,孙策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由此,因为豫章郡又分出了一个庐陵郡,所以孙策可以说是控制了六个郡的地盘了。

同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享年二十六岁。孙策去世后,其弟孙权接掌江东势力,也即占据了江东六郡。那么,问题来了,在汉末三国时期,孙权占据江东六郡,那么“江东六郡”分别指哪些地区呢?

江东,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

一、吴郡

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对于孙权、孙策、孙坚来说,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比如东汉末年,孙坚起兵之初,他的弟弟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为孙坚。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孙静、孙贲等来自于吴郡的宗族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

二、会稽郡

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彼时,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

三、丹阳郡

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移至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也即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

四、豫章郡

豫章郡这一建制始于西汉初期,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

五、庐陵郡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

六、庐江郡

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

总的来说,就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即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而这,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也将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促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

但是,不管怎样,江东六郡在东吴的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也即东吴的人才、钱粮等,主要就来自于江东六郡。更为关键的是,江东六郡中的丹阳郡、庐江郡,是直接和曹魏疆域相接的两个郡,如果这两个沿着长江的郡有什么闪失的话,那么东吴必然会遭遇灭顶之灾。事实上,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东吴的时候,也是以这两个郡作为主攻方向的。对于江东六郡,你怎么看呢?

标签: 三国孙权

更多文章

  •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绍?而是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策,孙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策传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自古皇帝或者诸侯传位就以两种方式存在: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孙策传位给孙权,而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孙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历史上传给儿子的,比传给弟弟的要多得多。孙策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弟弟孙权

  • 孙权年纪轻轻就成为一方大佬 孙权真的有那么表面那么风光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权,东吴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真的很光鲜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东汉末年,当时的八零后孙权接管江东,年纪才十九(虚岁),按现代就是刚升到高三的学生,还好当时没有高考,不用鸡鸣而起,废寝忘食学习,准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战",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大小孩。相比十年寒窗苦读天下圣贤书籍,一生

  • 汉献帝如果除掉曹操的话 刘备和孙权会不会效忠于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献帝,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献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假如汉献帝除掉曹操,对于刘备、孙权是否会选择效忠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绝对的答案存在原因是这个问题本身假设就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汉献帝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除掉曹操。假如汉献帝完全通过自身发展的力量除掉曹操,实现权利逆袭,那么毫无疑问汉献帝可

  • 孙权如果不杀关羽而是送给曹操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羽,孙权

    对关羽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皆知,关羽在襄樊之战失利后,便被孙权活捉并随后杀掉了。由此关羽之死成了三国的大事件。那么倘若孙权当时不杀关羽,却送给了曹操,那么三国历史会因此改写吗?也就是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实这个问题,重点就是看曹操如何处理。而以曹操的

  • 盘点孙权的七个儿子,他们的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权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吴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这位承父兄基业,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雄霸江南的王者晚年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这也直接造

  • 对比曹操和孙权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前的战略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和诸葛亮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众所周知,三国当中,英雄豪杰辈出。三国人当中,很多都是出身于低微,然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自己的功名和声誉。比如刘关张三兄弟。以及曹操。曹操从刺杀董卓开始。才有了自己想要创业的机会,开始积攒自己的力量,曹氏宗亲的相继投靠,

  • 孙权接管东吴的时候年纪轻轻 当时的东吴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权,东吴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权接管东莞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权接手东吴时其实是很乱的,只不过我们看演义看的多,而演义侧重谈曹刘,对于孙权早期是没咋提的,因为没提,孙权早期的功绩不被人熟知,这让很多人觉得孙权上台的很轻松,接手东吴时居然是不乱的。这里我来给大家分析下当时孙权接

  • 孙权在夷陵之战中获胜了 孙权为什么还要主动和刘备和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夷陵之战,孙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三国势力强弱更替的转折点,不得不提三场大战,它们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官渡之战使曹魏实力发生蜕变,一跃成为了最强大的一方。赤壁之战挫了曹军锐气,促成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对夷陵之战来说,也是决定蜀国国运

  • 孙权身为三国最年轻的君主 孙权最后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权,东吴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孙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分三国,一统天下归晋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过多年战乱,你争我夺,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曹操,刘备,孙权各称霸一方,其中孙权最为年轻,曹操赤壁之战时53岁,刘备47岁,而孙权才26岁。公元2

  • 孙权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杀关羽夺荆州 甚至为东吴的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吴,孙权

    还不知道:孙权错误的决定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刘备取汉中,黄忠诛杀夏侯渊,蜀汉、东吴、曹魏割据一方,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看似平衡的局面,一旦被打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而打破这一切的正是关羽之死。襄樊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