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布三姓家奴的说法在历史上存在吗 刘备多次投靠为何不是家奴

吕布三姓家奴的说法在历史上存在吗 刘备多次投靠为何不是家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950 更新时间:2024/1/23 8:12:34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家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三姓家奴,这是特指吕布的词汇,后来用作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的人。

在史籍记载中,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说法。吕布,无论是从三国志,还是从三国演义中,都可以看到,其杀董卓,是作为一件大功被传扬的。董卓作为吕布的义父,吕布有大义灭亲之举。

然而,宋代之后,大义灭亲,这个褒义词逐渐有了贬义,指的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自己的前程背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宋朝之时,疆域仅限于汉地,同党项、契丹、女真,甚至是大理、交趾,都爆发过战争。这促使了民族主义的兴起。慢慢地,在民间传说中,吕布就成为了忠、孝、义的反面教材。

宋代,儒家中的理学派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流。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存天理,灭人欲。在儒家学说中,是主张性善论的。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了,由于人世间的各种欲望,才导致天性泯灭。

什么是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宋代,理学派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这个朱熹是很厉害的,是个全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当然,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如果深入去了解这个朱熹,去学习宋代的理学,完全会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宋代以及宋代之后,对人性,是有着法律保护的。比如说,如果家人或者朋友犯法,个人给予保护以及躲藏,这是不犯法的。也就是说,没有窝藏罪一说。宋代之前,是有窝藏罪的。如东汉末年,著名的让梨故事主人公,孔融窝藏犯法者,这个犯法者是其哥哥的朋友,因而被朝廷追究。结果,要被处于极刑,最后是他的小时候让梨的哥哥代他而死。孔融是让梨,他哥哥是让命。

保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对这个给予处罚,是违背天道的。个人,因为自己的前程或者财货需要等,而做出违背天道的事情,这是人欲。父子亲、夫妇顺、兄弟睦,这是人的天性。

从宋代直到清代,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如果被他人杀害,个人为了复仇而将凶手杀死,这也是不负法律责任的,反而会被当成高贵的品质而被传扬。再比如说,如果一对夫妻,丈夫或者妻子,发现另外一方,在外通奸,当场捉奸的话,其个人或者个人的直系亲属,因为愤怒,而将另一方杀死,这也是不负法律责任的。因为在理学的思想中,这是天性使然,是天道。

当然,理学,在明清时期,很多东西都被篡改而扭曲,这也是一个事实。比如说,孟子,被称为亚圣,这是元朝时期追封的。到了明朝,朱元璋却特别讨厌这个孟子,甚至要将其请出孔庙。

吕布,先后拜丁原、董卓为义父,但是吕布却杀死了他们,这是违背天道的事情。所以,在宋朝之后,吕布就成为了三姓家奴。

刘备的确是多次投靠他人,但是并没有做出违背天道之事。

刘备的投靠,仅仅是依附,并没有拜义父,也没有认主。刘备先后投靠过他人六次。第一次是投靠其同窗好友公孙瓒,帮公孙瓒打了不少的仗。因此逐步从平原县尉,升到平原县令,最后是平原相。这种投靠,只是请求帮助而已,不是认主。

后来,刘备因为救援徐州,顺势就投靠了陶谦。徐州被吕布阴谋窃取后,刘备无奈投靠了吕布。刘备和吕布撕破了脸,刘备又投靠了曹操。接着,刘备在徐州自立,被曹操击败,便又投靠了袁绍。感觉袁绍靠不住,便又南下投靠了刘表。一共是六次。

刘备六次投靠,仅仅是依附。也就是说只有上下级之分,没有主从之分,刘备没有给谁做过私人部曲,不曾认主。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但从名义上,还都是汉朝的臣子,都是有官职的。例如,孙坚袁术的关系,就是这种上下级的关系,孙坚的官没有袁术的官大。按照官职大小,孙坚是袁术的部下。

刘备的所谓投靠,仅仅是去别人手下去做官,但是这个官还是汉朝的官,忠于的还是汉天子,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在投靠刘表的时候,刘备的官比刘表都大,刘表仅仅是个州牧,而刘备却是左将军,大了一个档次。这个情况下,刘备和刘表就是结盟的关系。刘表就给了刘备一个县,为他提供一些粮草。从本质上说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除了汉朝的系统,还有个人的系统。如袁绍是大将军、曹操是丞相、刘备是左将军,这些都是可以独自开府的高官职。个人幕府中的官吏都是对个人负责的,不用对汉天子负责,这就有了主从之分。

主公这个词,就是在幕府中任职的人对幕府主人的尊称。刘备做的都是汉朝的官,没有做过私人幕府中的官。从来就没有听到过刘备称呼其他人为主公。没有主从关系,没有义父子关系,刘备要走,或者反叛,都是不违背天道的。

刘备称汉中王以及称帝,这都是在汉献帝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这两件事情,让刘备的声望打了折扣。考虑到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所以也没有人说刘备道德败坏。

标签: 刘备吕布

更多文章

  • 吕布最终在白门楼被缢杀,他在诛杀董卓后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吕布

    公元192年,王允联合吕布等人将董卓诛杀,在此之后,吕布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并与王允同掌朝政。在董卓去世后,他的部署李傕和郭汜等人,本想解散部队,归隐田野,但当时谋士贾诩认为却如果此时选择归隐,朝廷只需要随便派出一支军队就能将他们擒获,不如攻入京城,再做打算。李傕和郭汜等人听取了

  • 吕布有哪些民间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吕布,民间故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吕布的民间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有关吕布传奇性的出生和神话般的成长,在五原县有很多流传。相传东汉章帝年间北匈奴进犯南匈奴及汉朝领地时,吕布祖父吕浩(时任宪部越骑校尉)奉命留守边塞。吕浩携妻儿率部驻扎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黄河旧道现乌加河)南岸五原

  • 张飞和关羽几次对峙吕布的态度,为何区别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张飞,关羽

    汉末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吕布、关羽、张飞等人都武艺高强,名震一时,在演义中,张飞看不起吕布,多次挑战吕布,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几乎每次见到吕布都要和他争斗,而关羽虽然为人傲慢,看不起很多大将,比如看不起颜良,说他插标卖首,看不起江东诸将,蔑视为江东鼠辈,却多次在吕布面前谨言慎行,为何关羽从来不敢小看吕

  • 如果刘备没有提建议,曹操会把吕布杀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吕布

    在公元198年曹操和吕布对峙在下邳城,当时曹操通过策反吕布身边的大将,成功的打败了吕布。当时吕布被自己的手下绑到了曹操面前,他也明白自己大势已去,所以也就表示自己这次输得心服口服,愿意拜服到曹操的门下。当时吕布说道,你曾经最大的敌人和忧患也就是我,而今天我败得心服口服,从此以后我愿意跟随着你打天下,

  • 吕布在三国武将中排第几?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布,三国

    吕布真的是三国第一猛将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布这个历史人物本身就具有超凡的武勇以及传奇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小说家容易下笔的地方。罗贯中同时更是虚构了很多经典段落,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濮阳城六将攻吕布的故事,在给了刘关张等人戏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吕布武勇天

  • 吕布为何精通箭术骑射?原来他属于蒙古人士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吕布

    吕布,广为世人所知,其武艺在三国历史中无人能敌,战斗力为三国第一。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张飞与关羽两人同时出手,都未能击败吕布,最后刘备前来助战,才勉强打个平手。论武艺,吕布当属三国之最,但论人品,世人称他为“三姓家奴”!如此贬义侮辱性的名号,伴随着吕布度过了一生,间接性的导致了吕布悲剧的结局。吕布除掉董

  • 三国哪四位猛将敢与吕布单挑?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吕布

    说起吕布,想必网友们应该都不陌生,他的一直都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胯下一匹赤兔马,手中一杆方天戟,可谓是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以这也就引得很多将士都想与吕布一战,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勇猛。但并不是所有的将士都敢这么想,有的自知不敌吕布,然而有的却主动请战吕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

  • 王辅臣为什么会降清?绰号活吕布,被吴三桂拉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辅臣,清朝

    你真的了解王辅臣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提到吕布吕奉先,这是位活跃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更是位勇冠三军的骁将,很多人认为他品行不好,而且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大家戏称吕布为“三姓家奴”。而明清交际,也有一位猛将能杀惯战,他的绰号被称为“活吕布”,此人不仅长得酷似吕布,而且品行跟

  • 吕布死前说了六个字,曹操为什么不听?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武力值最强,非吕布莫属,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而赤兔恰恰为吕布坐骑。其在史书之所以名声大噪,跟三国演义的两件事有关:“三英战吕布”和“三姓家奴”。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彼时各方诸侯争霸,有的凭借自己的家世,

  • 刘备和吕布都背叛过旧主 两人的差距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吕布

    还不知道:刘备和吕布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吕布,人们都会说他是三姓家奴。先跟丁原,丁原被他杀掉;后投董卓,董卓被他杀掉;再跟王允,王允城破而死;又投袁术,袁术不收留他;又投袁绍,攻黑山立下军功,但袁绍却想杀掉他,吕布逃走;又投张杨,同乡张杨算是他的好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