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小霸王孙策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当不上丞相?

解密:小霸王孙策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当不上丞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82 更新时间:2024/1/23 8:56:49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照也就成了唯一。和平时期,这托孤大臣或者是因为皇帝长大嫌他们碍手碍脚而被废黜,或者是始终掌权而终其一生。但三国是个争战时代,这些托孤大臣基本都能够得到重用,但是,这个张昭却既没有被杀,也并没有得到重用。三国时期,丞相是一个很有权势的职位,如汉献帝时期的曹操,蜀汉国刘禅时期的诸葛亮。那么,其地位和重要性都不逊色于诸葛亮的张昭,为什么没有当上吴国的丞相呢?或者说,他们之间到底有些什么是非恩怨呢?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末天下大乱时避难过江。孙策独立创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带兵在前,后边的事情全部交由张昭处理。孙策还和张昭一起登堂拜见母亲,表明这是像兄弟一样的密切关系。孙策临死时,把弟弟托付给张昭。这年,孙权十八岁。这个年龄,按说也算不得太年幼,况且孙权又有官职在身,还经常跟随孙策征战,这还能算得上是“托孤”吗?问题在于,三国初期是个特殊的时期,诸侯们官职都是些汉家地方称谓,实际上却是各自割地为王。像孙策这种情况,属下承认你的“王位”,你指定的继承人就是我的新“主子”,不承认,你只不过是一个汉朝的地方官或者是将军而已。这就是说,孙策的部下并没有和孙权有一种牢固的君臣关系,尤其是,孙策去世了,很多有地有兵的“小诸侯”是有可能自己独立成事的。因此说,张昭的这种“顾命大臣”,就更多了一层非常的意义。

张昭率领群僚推立孙权为继承人,上表汉朝廷,下令各属地官吏、内外将官,让他们各自奉行职守。孙权因为过于悲痛,没有马上主持政事。张昭对他说,作为继承人,重要的在于使先辈的事业兴旺发达,而不是守着礼制放纵哀伤的感情。如今四方险地群盗未息,分布在州郡的天下英豪还没有归属感,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只顾守丧而不出来视事呢?孙权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换下丧服外出视察军队。孙权由此对张昭待以师傅之礼,其官职和权限都和从前孙策时一样。后来刘备推举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为军师。黄初二年(公元221),魏皇帝曹丕派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傲慢无礼,进入宫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节没有不恭敬这一说,所以刑法也没有不施行这一说。难道你是认为江南人少势弱,连一把小刀也没有的缘故吗?”邢贞吓得赶紧下车。在任命了孙权之后,又任命了张昭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托孤大臣,在孙权称王要设置丞相时,众人都议论说应该是张昭,结果孙权却任命了孙邵为丞相。孙权的理由是:“当今天下战事很多,执掌统领的人责任重大,并非用来优待人的东西。”后来孙邵死了,众人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吝啬呢?丞相的事务繁杂,而此公性情刚正,他说的话不被采纳,怨恨就会产生。这不是用来照顾他的办法。”结果顾雍当了丞相。战时的丞相,能力应该是放在首位的,难道是能力有问题吗?后来的蜀汉国有使臣来吴国,那个人称颂蜀国的美德,东吴的群臣没有人能够应对。孙权叹息说:“假如张公在座,那个使者不用折辱就自己气馁了,又怎么敢自夸呢?”这说明,孙权也是知道张昭的才能的。张昭能够被百官推荐,也绝对不是性格问题。

那么,孙权为什么会把张昭弃之不用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二是一个成长的帝王要摆脱任何对他一种任性的束缚。

《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孙权当上皇帝,宴请百官,说能有今天都是因为周瑜的功劳。张昭也想说几句颂扬功德的话,可是还没有等到开口,孙权说:‘如果按照张公你的计策,我今天已经是讨饭吃啦!’张昭非常惭愧,吓得跪在地上流汗。张昭这个人忠心,虽然性情急躁,但能够保持着大臣的礼节,孙权也非常敬重他。然而,孙权所以不相信张昭,就是因为当初反对周瑜、鲁肃等人要抗拒曹操的意见。”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张昭不被信任,就是因为赤壁战前劝孙权投降;二是孙权能够称王、称帝,就是因为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打下了基础。换一种方式理解问题,张昭劝孙权“迎曹公”,就是劝孙权放弃自立,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称王、称帝。这就是张昭遭贬的原因之一。

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应该不应该呢?相比于周瑜、鲁肃等人不畏强敌,劝孙权奋起反击,这种豪气凌云的大丈夫大英雄本色,张昭的确太过逊色。但问题在于,你孙权是把战与不战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的,这说明你自己也是犹豫不决的。既然是“召见群臣下属,问以计策”,就应该听一听不同的意见。更何况,孙权自己以后也投降了曹操,还投降了曹丕呐!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投降了曹操。这时候东吴面临的形势,根本就没有赤壁大战前那般严峻,孙权在这个时候却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尽管这时候的投降和当时的投降结果可能有些微区别,但既然投降,其性质就没有区别,尤其是气节方面,就更是难以言说。真不知道这时候的孙权是如何面对张昭的?说到底,孙权在对人上就根本没有孙策那般度量。张昭帮助孙策处理军政事务,北方一些士大夫的一些上书,多有将功劳归于张昭者。这让张昭很为难,不报,担心有私情之嫌;上报,又觉得不合适。孙策听说后,笑着对张昭说:“从前管仲做齐国相,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齐桓公却为争霸天下的人所崇敬。现在您很贤能,我能重用您,这个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

原因之二,就是孙权想摆脱这个托孤大臣的束缚。

每一个年幼帝王都会有一些任性,孙权也不例外。同样,每一个顾命大臣都有约束年幼帝王言行的举动,张昭也是这样。孙权好打猎,还经常骑马射虎,有一次老虎曾经冲到他的面前攀附在马鞍上。张昭见了神色大变,马上进行规劝,孙权虽然不反驳却依然不改,只不过是不骑马改为驾驶一种车厢封闭的车子。孙权还好饮酒,曾经在武昌时饮酒大醉,还让人用水泼洒群臣并说:“今天要痛痛快快地喝酒,只有醉倒在台上,才可以罢休。”张昭神色凝重,一言不发起身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里。孙权派人把他叫回来,说:“这只不过是共同取乐,您为什么要发怒?”出去前张昭有可能是不愿意扫大家的兴,也可能是为了给孙权留面子,这下既然孙权先说了,他就把殷纣王“以酒为池”的例子来规劝孙权。孙权无奈,只得结束酒宴。像这种事情多了,张昭又总是那么理直气壮,义形于色,这很是让孙权下不来台,孙权竟然不再让他进见。

每一个帝王对于托孤大臣都是畏惧的,只不过帝王给自己的定位不一样,想法也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两人的关系最终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蜀国的那个刘禅和诸葛亮,皇帝刘禅自觉地不管事,而诸葛亮既忠心耿耿,又比较尊重刘禅,所以两人的关系总起来说是很好的。但孙权不是刘禅,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也是一个不愿意被人违逆意志的帝王,因此,他是不会像刘禅一样把张昭当成是“仲父”的。相反,他更希望耳朵根子清净,于是,到孙权当了皇帝,就给了张昭一个辅吴将军的名号,让他回家让养老去了。名义上是张昭年老有病,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让张昭赋闲的借口而已,就像不想以很多繁杂事务麻烦他当丞相一样。因为不仅是张昭又活了十四年,而且是上交了所有的官位和兵马,如果不是孙权已经非常的烦他,让他在身边当一个最高参总可以的吧?如果孙权真正仍然尊重张昭,而张昭也的确是年事已高,可以让他“入朝不趋”(不用快步走),会议时赐给他一个座位就是了。这种皇帝主动给予的待遇,和曹操那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臣子享受的恩赐,后者大多是一种臣子给予皇帝的胁迫。

当然了,张昭也是一个宁折不弯的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绝不改变自己的思想,以取悦孙权而获求眼前的尊荣。并且还喋喋不休地提及自己的顾命大臣身份,真是孙权不爱听什么说什么!更有甚者,张昭还要孙权明白,以前是你母亲(太后)和你哥哥(桓王)把你托付给我,而不是把我托付给你!同样一句话,诸葛亮对刘禅是怎么说的?诸葛亮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在这里只说是“大事”,不涉及把谁寄托给谁的问题。

后来,孙权终于承认自己有错,张昭也不得已上朝议事。太和二年(公元228),公孙渊夺了哥哥的位置,暗中派遣使臣到吴国,想联络孙权共攻魏国。孙权想接受公孙渊称燕王,准备派张弥、许晏出使辽东。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讨伐才远道而来求援,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向魏国表明自己的心迹,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样不是被天下人所耻笑了吗?”孙权与他反复争辩,但张昭始终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孙权实在无法忍受了,手按着刀发怒说:“吴国的官员进宫就向我跪拜,出宫就向你跪拜,而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折辱我,我常常担心我会失手杀了你!”即便是这样,张昭仍然不会认错,好一个刚正之人。实际上,这也是孙权长期不用张昭的另一个原因。孙权最终没有听张昭的建议,仍然派遣使者前去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从此不再上朝。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孙权的两个使者,孙权向张昭赔罪,张昭也坚决不应。孙权自己到张昭门前,张昭推脱病重,孙权就放火烧他的家门,而张昭就把居室的门关闭。孙权派人灭了火,站在门外等了很久,还是张昭的儿子们出来解围,将张昭搀扶出来,让孙权将他用车载回宫中。

孙权不重用张昭,对张昭来说似乎不甚公平,说出来的那些个理由也是很牵强,应该说责任主要在孙权。不过,东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损失。相反,张昭死后,并不像蜀汉国诸葛亮死后有那样大的反差,关键在于,孙权要比刘禅强大的多,这也许就是曹操要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吧!看来,作为一个幼主,老爹给留下一个托孤大臣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己争气。否则,要是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只能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从这一点上来说,孙权又没有更多可供指责的。或许这也是两人的是非恩怨没有被过多渲染的原因吧!

标签: 张昭孙策东吴

更多文章

  • 曹操与孙策亲上结亲结亲家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与孙策,曹操与孙策结亲家

    东汉时的江东即今天的江南,吴越钟秀之地,多出风流才俊,更不少英雄侠士。当然,古人与今人不同,没有今天的土著白领们那种浸到骨头里的地域优越意识。今天你如果在上海这种钢筋水泥大森林讨生活,那可是要把“阿拉”、“侬”这些字眼练习的字正腔圆的,要是被一些坐吃房租的人听出来你是外省人?那你就算彻底变成“乡

  • 帅气、骁勇集于一身的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策,孙策的功绩

    孙策一直是一块令曹操左右为难的心病,从本能来说,没有人希望别人比自己更强大;但从现实需要又指望荆州刘表的背后有强大的力量给予掣肘,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都是且顾眼前,曹操采取的什么态度呢?管不了的事就干脆不管,政治上维持友好状态,实际行动上能让步的就不妨让一步。所以,对孙策持勇屡次侵犯自己

  • 小霸王孙策为何能一千军马定江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策,孙策一千军马定江东

    袁术交给孙策一千多兵马,但没有允许孙策离开,而是耍弄手腕,把孙策牢牢地掌握在股掌之中。当时,朝廷派遣太尉马日磾到关东抚慰诸侯,马日磾来到了袁术的地盘,开始招揽贤士,希望那些人为朝廷所用。听闻孙策是江东出名的豪杰,马日磾就上表奏请孙策担任怀义校尉。看到朝廷代表都这么重用孙策了,袁术自然也得有所表示

  • 三国第一杀神孙策 本可与曹操争夺天下26岁悲剧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曹操

    核心提示:孙策自从公元195年,渡过长江进入吴地,以不到千余人马起家,仅5年时间,就创立江东六郡,创业的顺利让孙策本人都始料不及。网络配图一孙策的父亲孙坚早年参加过东汉末年的讨伐董卓之役,并且是最令董卓头疼的对手之一,董卓手下的猛将华雄就被孙坚所杀,只是这功劳后来被《三国演义》移花接木到了关羽身上。

  • 孙策为什么让孙权继承基业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忘恩负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孙权

    孙策是汉末群雄之一,是三国吴国的奠基者,孙策不仅长的漂亮,是小帅哥,而且武艺高强,人称“小霸王”,孙策率兵征战四方,所向披靡,继承了他父亲孙坚的勇武,江东基业就是他打下来的,不是他老爹打的。然而,孙策遇刺之后,临死前让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江东的基业,他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呢?一般来说,君主都会选择

  • 孙吴的奠基者孙策若不死三国局势会变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

    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一方诸侯,他子承父业,统一江东,为孙吴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孙策厉害吗?他有多厉害呢?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 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第三句的“

  • 不败名将孙策:横扫江东从未遭遇战场挫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

    曹操称他:“猘儿,谓难与争锋。”袁术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他就是三国第一军事天才孙策,在前后不足九年时间里,他横扫江东,鲜有败绩,若不是被刺客杀死,那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孙策,字伯符。名字不俗,相貌也不错。三国志说他“美姿颜”,因此决非国字脸、浓眉大眼阔嘴的刚毅形象,大抵是眉

  • 孙策和太史慈竟然是通过打架而结下深厚情谊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和太史慈

    在历史长河中,与蜀、魏并称三国的吴国,它的统治者是孙氏一族的孙权,而孙策是孙权同父同母的哥哥。孙策的父亲孙坚的长子,其母为吴氏,舅父吴景曾为丹阳太守。孙氏一族在没有成立吴国之前,族长孙坚是长沙太守,因此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称帝后,追谥其为长沙恒王。孙策的一生,说实话,没有多少享受,却有很多拼搏。在他1

  •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孙策逝世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并在讨伐割据江东的各军阀的过程中增强自军实力,终于统一江东。后因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

  • 孙策原来是这样子被害死的!为一代枭雄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策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承继父志,实力逐步强壮。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动,预备攫取江北庐江郡。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有庐江的诸侯刘勋实力强壮,狼子野心。孙策知道,假如采纳硬攻的方法,制胜的时机很小,并且会形成很大的丢失。他和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