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是阴谋还是真心

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是阴谋还是真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967 更新时间:2024/2/17 9:10:57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的竭忠尽义高风亮节;也有不少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决心。

除去刘备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看得不够高明。

第一,诚心让贤说。

网络配图

可能吗?这里我们可以把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的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很确实的一点是,刘备姓“刘”,在那个把血脉正统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这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一张王牌。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曾称帝,而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这个道理。而曹丕的称帝则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业平定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基础之上,哪怕这样,还是让刘备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就抓住这个机会自己称帝了。曹丕的选择智与不智很难说,但至少他称帝时该具备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说这比例真确与否,可就算诸葛亮才华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么有曹丕那样的称帝条件?所谓“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汉唯一存在下去并且可以理直气壮自居正统的理由就在于这是一个刘氏政权,如果诸葛亮也当一次曹丕,把刘氏变成诸葛氏,那岂不是放弃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为逆?道德上被划为与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实力更是远远不如,安能久乎?这时就算诸葛亮把自己的安国之才发挥到极致,也在益州不过延长几年苟延残喘,再想南征北讨就是绝对出师无名自取灭亡了。

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一介莽夫,会为了一时痛快给自己找这种麻烦。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会在连曹丕的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观诸葛亮后来一生行事,一直紧抓着刘氏正统这张王牌不放,北伐时堂而皇之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连后世人都要忍不住从道义上来同情蜀汉,觉得占据了中原正统的曹魏反是奸贼。

若刘备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应该早早地就明白这一点了。蜀汉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须姓刘。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后。估计刘备兵败快死的时候,就算说说“终定大事”的大话,总是不至于真去顾虑到万一发生了这种奇迹要怎么办的……

因此得出结论,让贤不过空口白话耳,刘氏不可能让,诸葛也不可能接。

第二,怀疑试探说。

接上面的,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远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起篡位之心,那刘备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说明他连诸葛亮基本的政治远见都怀疑,又说什么“君才十倍曹丕”,又怎么能安心把一生事业托付给一个这么没远见的人?

诚然,当局者迷,诸葛亮地位太高才华太大,自来君主没有不多疑的,况且刘备死都快死了,怀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网络配图

可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又岂是靠刘备的一场托孤好戏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为刘备一句“自取”其实是逼得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论,这句话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更不必说刘备话一说出来本身就带了两种理解方式,以诸葛亮的智计完全可能反而把这段话为己所用,让刘备假的也变成真的。

因此,如果刘备真是怀疑诸葛亮,他这话就更是空口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临死的时候跟诸葛亮挑明了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严峻的形势之下,把自己辛苦数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君臣之情给毁了。就算诸葛亮不至于被他的不信任给逼反,一旦寒心,日后只竭忠不尽智,刘备也是得不偿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如果真地怀疑了,倒不如不用诸葛亮,甚或杀了他,而不必大为不智地做这种很可能适得其反的试探,更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试探。

说到这里,那刘备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窃以为刘备说这番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而是给刘氏子孙以及蜀汉大臣听的。刘备为了蜀汉能存在发展,必须给诸葛亮莫大的权柄,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就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权倾盖主的地位上,刘备死后他凭什么常保这样的地位?会不会有人指着他说闲话?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日,更不必说诸葛亮一个出身茅庐的外姓人了。说实话,当我读到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的,惋惜之余,也松了一口气,至少没被小人害皇帝杀,看多了功臣受戮,觉得在那种暗流汹涌的时代诸葛亮已经算是善终了。

刘备看清了前路的艰难,于是趁着自己还剩一口气,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告诉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让他自取,而是让别人都听到了,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许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来质疑他的权力。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事之如父”也是为诸葛亮铺平道路的意思。此外,这话里对刘禅也有一层告诫,让他不可能随随便便把诸葛亮废了,也不敢在各种事情上做得太过分。想想看刘备临死的时候怀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辅”,如果此言成真,诸葛亮自取当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从刘备其他的儿子里另立?

在历史上,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

而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刘备的意思,对自己应该是信任,而不是不信。“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看这句话,怎么不像对刘备直接的回答?尤其是“自取”这样的话,如此敏感,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只能理解为他是听懂了刘备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这个问题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个愚忠的老顽固一样大惊之下说陛下怎么能拿我的满腔忠义去比曹丕那奸贼,然后撞柱子表忠心去。

网络配图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写“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大幅加大了诸葛亮的反应,其实反而显得君臣之间确有嫌隙,把诸葛亮的答言也变成了恐惧的反应,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语。那么诸葛亮后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么呢?愚忠主子?还是被刘备将了一军不得不干下去?

私以为诸葛亮的境界不止于此。观其少年时代何其潇洒,作为一介布衣又是晚辈却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况且沙场之上,智计迭出,岂是冬烘腐儒之辈?若看出刘备对他并非真心信任,自早当飘然远去,重归陇亩,不必留在这里强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终把自己都累死。

而诸葛亮如此一心为了刘氏天下奋斗,也可以反映他对刘备的作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感动,甘愿逆天以酬知己。此种拳拳之情岂能被片面的阴谋论一笔抹杀?

但另一方面,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越大,刘备说出“自取”的话来哪怕是出于真心的托付,日后也未必不会给诸葛亮招祸。准确地说,如果诸葛亮处理得好,刘备已经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处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贻人口实,诸葛亮只怕不做什么就背上千古骂名。但要以此为据来指责刘备,未免也过分了,毕竟此时他只是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控制今后全局的能力。剑已经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不能披荆斩棘,会不会反被所伤,就看诸葛亮自己了。

事实是,诸葛亮很敢用也很会用这把尚方宝剑,几年之后,诸葛亮北上,临行上《出师表》,开篇便是大段的谆谆告诫,给刘禅订立行事准则,可见诸葛亮在当时是什么样的地位。其中又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至少在诸葛亮自己看来,刘备的托孤并非害他、压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谨慎”应对得来。那我们如今也就不必特为武侯不平了吧。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揭秘益州牧刘璋为何主动邀请白眼狼的刘备入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璋

    刘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刘备的入侵。而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川中,恰恰是刘璋自己发出的邀请。赤壁战前,曹操已经消灭了盘踞北方四州的袁绍,三分天下有其二。网络配图当时的曹操踌躇满志,满以为只要自己出兵江南,定可以一统天下。远在益州的刘璋,对益州的前途深感担忧,于是派遣使者张松前往邺城探听曹操的口风,看能不

  • 都说刘备爱哭:其实曹操竟比刘备更爱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

    想必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三国中有两个人物最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刘备,一个是曹操,为什么呢?因为这刘备遇到什么事情就只爱哭,而曹操遇到什么事情就爱笑,而且是大笑!但是在历史上有7次曹操哭的竟然比刘备还惨,一是哭袁绍,二是哭陈宫,三是哭荀攸,四是哭郭嘉,五是哭典韦,六是哭庞德。七哭爱子冲。网络配图

  • 张飞遇刺背后的真正元凶:是被刘备算计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张飞

    此前,我们只晓得勇士李逵是被哥哥宋江用毒酒害死,谁知猛将张飞也遭到了刘备的算计。世上的大哥啊,为何都如此不厚道!可没有了甘当“三姓兄奴”的愚弟,谁还会对你赤胆忠心,谁还会把你的巧言当真,谁还会在乎你那几两几斤?本文论证《三国演义》对张飞之死做了隐讳处理,以迎合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实际上,张飞遇刺除了

  • 历史揭秘:刘备究竟是不是出身帝王之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

    刘备字玄德,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出生于涿郡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县。一、其生出本末不离左右1、刘备家世关于刘备的家世,坊间各有说法,目前主流的说法大约有三种:网络配图一说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贾夫人所生,封于中山,称中山靖王。他喜酗酒、好女色,共计生有一百二十

  • 刘备率75万大军伐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倾蜀汉全国之兵七十五万征讨吴国。战役开始时刘备屡战屡胜,相继攻取峡口,巫地(今湖北巴东)和秭归等要地。但最终却被陆逊以逸待劳,一把大火烧掉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刘备损兵折将,“仅以身免”。自此之后,刘备元气大伤,他一生所追求的复兴汉室的梦想也在此战后彻底成了泡影

  • 揭秘:刘备在关羽败走麦城时为啥不营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

    对于关羽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心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刘备在关羽败走麦城时为什么不营救?对于这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人们对他的死不禁心生惋惜。但是这次败走麦城却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例如:一代英豪关羽为何不带兵突围返回成都以图再战呢?为什么关羽放弃了好几次能够逃跑的机会而一心求死呢?又为什么在成都的刘备

  • 赵云守荆州会是另一种结果 为何刘备偏让关羽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云

    三国时期,要说白手起家的当属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了,然而他能在这尔虞我诈的时代占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是他在用人之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如此会用人的刘备,为何要派关羽留守荆州,最终却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呢?网络配图刘备入川时,便想选一个最适合的人来留守自己辛苦借来的荆州。然而,当时的黄忠年龄已老,马

  • 关羽心中理想女婿:竟想将女儿嫁给刘备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

    我觉得,关公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其中大有文章。网络配图首先,关公只有一个宝贝女儿,他心目中已经有了乘龙快婿,而且这位女婿人选的身份很敏感,关公自己不便说出来。第二,东吴是西蜀的友好邻邦,双方要联合抗曹,孙权的妹子已经嫁了刘备,西蜀方面嫁一位女人到东吴也是顺理成章,事情闹到刘备诸葛亮那里,肯定一下

  • 刘备娶媳妇竟然遵循这一原则皇叔心里苦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他前半生颠沛流离,到处投奔各路军阀。后来遇上诸葛亮才占荆州,攻益州,夺汉中,建立蜀汉政权。网络配图 刘备一生共有4位妻子,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和吴夫人。其中甘夫人是妾,其他三位都是正妻,在古代,妾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我们今天主要说一说刘备的三位正妻。第一位,糜夫人,是糜

  • 揭:史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子女各自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

    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子女,我们更熟悉的是刘禅、关兴、张苞三人。除了这三人之外,关于他们的女儿的消息我们并不十分了解,那么历史上这三兄弟各自女儿的命运是什么呢?网络配图1、刘备之女。关于刘备女儿的信息,历史记载上给出的记载很少,只有《三国志》中有过一句简单的记载。那是在曹操、刘备新野之战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