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完颜雍:开创“大定之治”,揭秘其传奇经历

完颜雍:开创“大定之治”,揭秘其传奇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05 更新时间:2023/12/25 2:39:1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完颜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有一大批开明的君主,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希望贤能之士能够进入朝廷为自己效命。女真族政权的金世宗就是这样一个重视人才的君主。

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23-1189年),原名完颜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五位皇帝。

金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率金军大举南下攻宋之际,完颜雍当时为东京辽阳府留守,十月,被部下拥立为帝,是为金世宗。十一月,完颜亮在长江北岸被哗变的金兵击杀,于是,金世宗顺利地进入中都燕京城,完全掌握了金朝政权。

金世宗即位后即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当初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同时还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都放还回家,以此表明金世宗的议和态度,而这正中南宋以宋高宗赵构为首议和派的下怀。

但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自己去当太上皇了,而即位的宋孝宗赵昚却主张抗金,他任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统一指挥江淮战事。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

面对南宋朝廷对金政策的改变,金世宗只得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并以频繁的调兵遣将来逼使宋孝宗接受议和。

隆兴二年(1164年)秋,为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金世宗下令攻击南宋。金军很快就渡过淮河,攻占了盱眙、濠州、庐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

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离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宋孝宗这才慌了手脚,忙派出使者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南北讲和后,金世宗坚决实行与南宋的友好政策,此后40多年间,金、宋两国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金世宗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少有的一位英明君主,他在与南宋结束战争后,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内政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并革除海陵王完颜亮统治时期的弊政。但他为恢复女真族的权益,下令禁止女真人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改称汉姓,有点逆历史潮流。

金世宗为了维护女真族的统治,迫切需要贤能之才进入统治集团。而当时金朝的科举制度弊端极大,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足够的统治人才,所以他希望通过举荐的方式来招揽人才,但当时的尚书省官员们却疏于向他举荐。

于是,金世宗颁布了《责尚书省不举人才诏》:

卿等在省未尝荐士,止限资级,安能得人。古有布衣入相者,闻宋亦多用山东、河南流窝疏远之人,皆不拘于贵近也。以本朝境土之大,岂无其人,朕难遍知,卿又不举。自古岂有终身为相者。外官三品以上,必有可用之人,但无故得进耳。

在这份诏书中,金世宗希望贤能之士能够进入朝廷为自己效命,表达了一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在政治制度上,鉴于海陵王统治时期的弊政,金世宗对金朝的制度作了一些增损,宰相增设平章政事二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统治策略上,金世宗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他把来自中原参加南征的步军都遣返回家;同时派官员到汉人起义频发的山东地区,招抚海陵王时期不满苛政铤而走险的农民,只要他们及时归农,罪行一律赦免。

大定三年,对迁徙中原的女真人家,凡父兄子弟都在军队的,遣放一丁回家农耕。

大定六年,“隆兴和议”刚结束,金世宗仅留六万金军,其余士兵也都放还归家。

这些措施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也有利于百姓生活的安宁和社会稳定。

在经济上,金世宗采取积极措施恢复农业,发展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招收流亡人口,开垦土地,扩大生产。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他以身作则,躬行节俭,反对奢华,严加管束王公大臣。

在阶级关系上,金世宗作了局部调整。金灭辽后,为满足女真奴隶制的需要,曾把辽朝的投下户和寺院的二税户变为奴隶。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金世宗不但将二税户六百余人放免为良民,还下诏将凡来归的驱奴、宫籍监户都一律放免为良民。

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金世宗下令对中都等地因战乱和饥荒而典卖妻子者,官府代为收赎。

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金朝规定:凡立限放良之奴,限内娶良人为妻,所生子女即为良民。

在官民关系上,金世宗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注意限制王公大臣的特权,不随便动用国库资财。这些政策的制定,对金朝阶级矛盾的缓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正是在金世宗的英明领导下,大定年间的金朝国库充实,民间富庶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宁的盛世局面,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亦有“小舜”之称。

标签: 完颜雍金朝

更多文章

  • 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大侠郭靖的师父朱聪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射雕英雄传,郭靖

    朱聪是《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大侠郭靖的师父,外号妙手书生,武功为“分筋错骨手 ”,乃“江南七怪”老二,武功仅次于柯镇恶。但由于柯镇恶眼盲,朱聪实战能力位居七怪之首。兵器是一把破油纸扇的扇骨,盗术天下无双。后在桃花岛被“西毒”欧阳锋用蛤蟆功杀害,临死前,偷取了杨康身上带着的小鞋子,后成为黄蓉破案的关

  • 江南七怪的才能其实没有这么糟糕 比如说马王神韩宝驹和妙手书生朱聪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庸,郭靖

    说到郭靖的师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洪七公,但郭靖的第一个师父则是江南七怪。因为他们的武功实在太低微,所以,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将他们忽略。实际上,江南七怪的才能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的。我们仅仅举两个例子来作为说明。首先说的是马王神韩宝驹。韩宝驹的出场可谓惊艳。书中描述,当时是在一个闹市的街道上,这个

  • 同样是修炼越女剑的人 韩小莹和阿青的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射雕英雄传,金庸

    阿青是整个金庸世界排第一的人物,独孤求败晚年才达到的无招胜有招和草木竹石为剑的境界,阿青出场就达到了,那年阿青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当她想杀西施时,越国的大军都只是土鸡瓦狗,剑气直接撕开大门击中西施胸口,而当她不想杀时,剑气直接收了起来只是伤了西施。原文是这样写的:“神剑没有真名,阿青的神话却流传下来

  • 韩小莹的情感生活是什么样的 文学上对她的评价是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射雕英雄传,金庸

    一位侠义女英雄,《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大侠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中的老七,擅长越女剑法,武功在七怪中偏后。擅长武功韩小莹使是春秋时期的越女剑法。虽然江南七怪的武功不算甚高,在小说中也只能算是三流高手,韩小莹本身作为幺妹,武功也只能排在末位,但她的剑法依然有着值得称道的地方。后来的郭靖也曾将这套武功使

  • 江南七怪之一 大侠郭靖的师父韩小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金庸,射雕英雄传

    一位侠义女英雄,《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大侠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中的老七,擅长越女剑法,武功在七怪中偏后。韩小莹是书中配角,但从各处收集的点滴汇成的韩小莹形象,显示的是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女子。她对郭靖的关爱,胜过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对郭靖种种心情反应,都是典型的教子成材心切的慈母反应,或者,更像寡

  • 宋太宗长子赵元佐是被宋太宗逼疯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宗,赵元佐,宋朝

    对于弟弟和侄子,宋太宗都可以痛下杀手,可是对于自己的长子赵元佐是不是也能够下得了手呢?赵元佐又为何会发疯呢?赵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元佐禀性聪明机警,历封卫王、楚王,后被废为庶人,宋真宗时复封其爵位。乾兴元年(102

  • 宋太宗赵光义太子赵元佐为什么被废?赵元佐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宗赵光义,宋朝太子,赵元佐,宋朝

    宋太宗赵光义太子赵元佐为什么被废?赵元佐因为发疯被废。赵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元佐禀性聪明机警,历封卫王、楚王,后被废为庶人,宋真宗时复封其爵位。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其子宋仁宗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

  • 揭秘:赵元佐是被父亲宋太宗逼疯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宗,赵元佐,宋朝

    太宗长子赵元佐自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赵元佐此人品行纯良,对于父皇迫害叔父赵廷美非常不满,满朝大臣没有谁敢为赵廷美求情,只有赵元佐一再上表,为赵廷美求情。最终赵廷美莫名死亡,赵元佐也抑郁以致发狂,身边侍奉的人也被发狂的赵元佐刺伤。雍熙二年,太宗在宫中设宴,款待诸王,因据说因赵元佐身体未愈,没有邀请赵

  • 探秘宋太宗之子赵元佐为何纵火自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熙

    政治斗争向来丑恶不堪,古代封建皇权的斗争更是如此,残忍嗜血的皇权争斗,究竟把多少人推向了毁灭的深渊,这以难以计数。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夜,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府邸突发大火,烧至天明才熄灭。依据王府侍卫、宫女等人员的口供,宋太宗认定纵火人就是早在两年前就得了“疯病”的赵元佐。为示惩戒,赵元佐被贬为

  • 赵元佐是皇位继承人,为什么最后没有登上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元佐,宋朝

    赵元佐是皇位继承人,为什么最后却没有?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自从夏朝以来,因为王位继承制度的故乡,使得历代皇帝通过了千年不变的座位规则,但是没有绝对的,中国历史不符合皇帝的常识,一个是明朝的朱元璋,他把王位继承给了孙子,另一个是赵匡胤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