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早就出卖了黄巢

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早就出卖了黄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32 更新时间:2023/12/29 6:41:37

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第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战争,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长达九年的起义过程中,王仙芝曾经接受唐朝政府的诱降。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信吗?

现存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一致记载,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诱降,引起起义军内部分裂,与黄巢“分兵”。后来,他又在安州受唐监军杨复光的诱降,派遣尚君长等人出使长安“奉表”、“请降”,遭到唐招讨史宋威的劫杀。而黄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遗书天平节度使张裼请降。

由于这一问题牵涉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否有变节行为,所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家们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有人认为,义军进攻蕲州时,王仙芝通过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谋求妥协。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王仙芝出身盐贩,保存着贪图富贵的观念,进攻蕲州时,他欲牺牲群众而去投降,经黄巢责以大义,加上众人愤怒,才将卑鄙想法暂时按捺下去。他离开黄巢后.屡次派人到地方官处请求朝廷任命,立场如此不坚定,其失败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乾符五年他又派尚君长等请降,使义军遭到一定的损失。更有人认为在攻克安、随二州城后,王仙芝曾七次投降,完全变成起义军的叛卖者。

但有学者认为,史籍所记载的王仙芝和黄巢事迹,不仅各书所载各有矛盾和错误,就是同一本书中的纪、传之间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他们认为传统的说法有很多不实之处,而这些失实的地方是旧史家出于对农民革命的仇恨,对其罗织和诬陷的结果。

他们提出:第一,关于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在蕲州受刺史裴偓诱降,引起王仙芝和黄巢的冲突,从此二人分开作战的记载是失实的。因为早在乾符三年九月,起义军攻占汝州之后,王仙芝和黄巢就已经分道活动了,王仙芝攻占蕲州时,黄巢并不在场。第二,蕲州招降起义军一事,并非王仙芝妥协动摇,而是唐政府招降阴谋的结果。有乾符三年九月乙酉僖宗《讨草贼诏》为证。第三,王仙芝进军蕲州的时间是在乾符四年秋,而《资治通鉴》、《平巢事迹考》等史书虚造王仙芝于乾符三年冬在蕲州受敌诱降,是混淆了年代。第四,起义军攻蕲州时,被起义军俘虏的汝州刺史王镣,曾经为王仙芝致书裴偓约降,并作为王仙芝投降的牵线人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因为王镣当时是否在起义军中,还是一个问题。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新唐书》、《通鉴》等史书中,写得那么重大的王仙芝投降事件,在《旧唐书》中却没有只字记载,很有可能是唐末五代后宋人夸大铺演而成的。王仙芝攻复、郢诸州时,杨复光派人说降,这是事实,但王仙芝并未受敌诱降。尚君长等在颖州与宋威战死,根本不是受王仙芝派遣出使长安路过颖州时为宋威所杀。

然而,一些人不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并且从分析史料入手,对这些看法进行了反驳。

针对前面所罗列的这些观点,他们指出:首先,《旧唐书·黄巢传》将王仙芝和黄巢的活动完全分开叙述,根本没有提他们合兵攻打汝州的事,既然没有提合兵攻汝州,又如何断言攻克汝州后两人分道作战?

关于《讨草贼诏》这一证据,他们指出,这一诏书并非发布于乾符三年九月乙酉,而是乾符四年三月发布的。支持王、黄二人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错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乾符三年九月乙酉的赦令当成了《讨草贼诏》。因此,说乾符三年十二月蕲州招降义军是唐政府既定招降阴谋的实施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指出,上述观点的提出者认为王仙芝进军蕲州之时,被俘虏的汝州刺史已经逃走,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三水小牍》、新旧《唐书》的《僖宗纪》以及《资治通鉴》等都说当时王镣被俘虏,没有提到他逃走的事。

除此之外,另有学者提出,认为王仙芝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一再强调王仙芝乞降的记载是封建史臣的有意“污蔑”、“歪曲”和“罗织”,所以《资治通鉴》、两《唐书》等记载矛盾百出,前后抵牾。这一观点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学者的立场和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两者衡量事物的尺度并不一致。史臣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绝对不会把农民坚持起义看成是光荣的事情。而只会把农民领袖的投降看成是“归顺”或者“弃暗投明”。因此,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等人不会用王仙芝的“乞降”来“污蔑”他们。他们认为,史籍中史事记载的矛盾和抵牾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根据这一现象就否认历史事件的存在.认为是出于捏造,是不对的。

也有人强调,王仙芝动摇是比较确凿的。攻蕲州时,可能是为了麻痹敌人,伺机而攻,就采取虚与委蛇的缓兵之计,只是后来王仙芝在敌人诱降面前突然动摇。但杨复光遣使说谕一事毋庸置疑,王仙芝遣尚君长请降也是存在的,因为农民军进攻宋州失败后处于失利的境地,王仙芝发生动摇也是可能的。

要揭开王仙芝受降的真实情况,看来仍需时日,希望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深入。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第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战争,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长达九年的起义过程中,王仙芝曾经接受唐朝政府的诱降。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信吗?

现存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一致记载,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诱降,引起起义军内部分裂,与黄巢“分兵”。后来,他又在安州受唐监军杨复光的诱降,派遣尚君长等人出使长安“奉表”、“请降”,遭到唐招讨史宋威的劫杀。而黄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遗书天平节度使张裼请降。

由于这一问题牵涉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否有变节行为,所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家们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有人认为,义军进攻蕲州时,王仙芝通过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谋求妥协。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王仙芝出身盐贩,保存着贪图富贵的观念,进攻蕲州时,他欲牺牲群众而去投降,经黄巢责以大义,加上众人愤怒,才将卑鄙想法暂时按捺下去。他离开黄巢后.屡次派人到地方官处请求朝廷任命,立场如此不坚定,其失败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乾符五年他又派尚君长等请降,使义军遭到一定的损失。更有人认为在攻克安、随二州城后,王仙芝曾七次投降,完全变成起义军的叛卖者。

但有学者认为,史籍所记载的王仙芝和黄巢事迹,不仅各书所载各有矛盾和错误,就是同一本书中的纪、传之间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他们认为传统的说法有很多不实之处,而这些失实的地方是旧史家出于对农民革命的仇恨,对其罗织和诬陷的结果。

他们提出:第一,关于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在蕲州受刺史裴偓诱降,引起王仙芝和黄巢的冲突,从此二人分开作战的记载是失实的。因为早在乾符三年九月,起义军攻占汝州之后,王仙芝和黄巢就已经分道活动了,王仙芝攻占蕲州时,黄巢并不在场。第二,蕲州招降起义军一事,并非王仙芝妥协动摇,而是唐政府招降阴谋的结果。有乾符三年九月乙酉僖宗《讨草贼诏》为证。第三,王仙芝进军蕲州的时间是在乾符四年秋,而《资治通鉴》、《平巢事迹考》等史书虚造王仙芝于乾符三年冬在蕲州受敌诱降,是混淆了年代。第四,起义军攻蕲州时,被起义军俘虏的汝州刺史王镣,曾经为王仙芝致书裴偓约降,并作为王仙芝投降的牵线人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因为王镣当时是否在起义军中,还是一个问题。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新唐书》、《通鉴》等史书中,写得那么重大的王仙芝投降事件,在《旧唐书》中却没有只字记载,很有可能是唐末五代后宋人夸大铺演而成的。王仙芝攻复、郢诸州时,杨复光派人说降,这是事实,但王仙芝并未受敌诱降。尚君长等在颖州与宋威战死,根本不是受王仙芝派遣出使长安路过颖州时为宋威所杀。

然而,一些人不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并且从分析史料入手,对这些看法进行了反驳。

针对前面所罗列的这些观点,他们指出:首先,《旧唐书·黄巢传》将王仙芝和黄巢的活动完全分开叙述,根本没有提他们合兵攻打汝州的事,既然没有提合兵攻汝州,又如何断言攻克汝州后两人分道作战?

关于《讨草贼诏》这一证据,他们指出,这一诏书并非发布于乾符三年九月乙酉,而是乾符四年三月发布的。支持王、黄二人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错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乾符三年九月乙酉的赦令当成了《讨草贼诏》。因此,说乾符三年十二月蕲州招降义军是唐政府既定招降阴谋的实施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指出,上述观点的提出者认为王仙芝进军蕲州之时,被俘虏的汝州刺史已经逃走,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三水小牍》、新旧《唐书》的《僖宗纪》以及《资治通鉴》等都说当时王镣被俘虏,没有提到他逃走的事。

除此之外,另有学者提出,认为王仙芝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一再强调王仙芝乞降的记载是封建史臣的有意“污蔑”、“歪曲”和“罗织”,所以《资治通鉴》、两《唐书》等记载矛盾百出,前后抵牾。这一观点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学者的立场和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两者衡量事物的尺度并不一致。史臣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绝对不会把农民坚持起义看成是光荣的事情。而只会把农民领袖的投降看成是“归顺”或者“弃暗投明”。因此,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等人不会用王仙芝的“乞降”来“污蔑”他们。他们认为,史籍中史事记载的矛盾和抵牾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根据这一现象就否认历史事件的存在.认为是出于捏造,是不对的。

也有人强调,王仙芝动摇是比较确凿的。攻蕲州时,可能是为了麻痹敌人,伺机而攻,就采取虚与委蛇的缓兵之计,只是后来王仙芝在敌人诱降面前突然动摇。但杨复光遣使说谕一事毋庸置疑,王仙芝遣尚君长请降也是存在的,因为农民军进攻宋州失败后处于失利的境地,王仙芝发生动摇也是可能的。

要揭开王仙芝受降的真实情况,看来仍需时日,希望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深入。(转自新浪博客)

标签: 黄巢王仙芝起义

更多文章

  • 解密:唐末大宦官田令孜缘何能专权控制朝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宦官,田令孜,

    专权的唐末宦官,已经成为唐王室肌体上的大毒瘤,由此而至的王朝的败亡,也就不可避免了。唐末专权宦官田令孜,四川人,本姓陈,字仲则。在唐僖宗李儇为普王时,他负责侍候普王起居,经常与之同吃同睡同玩。李儇即位后,称他为“阿父”,将他升为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占长安,田令

  • 唐朝宦官田令孜:权倾朝野拥立 唐僖宗做摆设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僖宗,田令孜,郭琪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春,唐僖宗李儇“銮驾”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长安。成都虽然不错,但“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此时的长安虽然经过五年多的战火被弄的破烂不堪,但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家,狐死尚且首丘,况僖宗乎!这位十二岁就被宦官拥立轻松坐上了那把尊贵的龙椅的皇帝,几乎成了个摆设,负责打理朝政的都是些有权

  • 庞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庞勋起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唐懿宗,农民起义

    庞勋起义,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

  • 揭秘:荣国夫人为什么要恨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荣国夫人

    荣国夫人杨氏,出身隋朝宗室,父杨达,伯父为隋朝观王杨雄。韩国夫人武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郭孝慎夫人武氏的母亲,史书上记载杨氏和外孙贺兰敏之有乱伦的暖昧关系。贺兰敏之,鲜卑族后裔,荣国夫人大女儿武顺的儿子,武则天的外甥。他跟荣国夫人之间除了祖孙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网络配图贺兰一门在贺兰安石没死之前,

  • 荣国夫人为什么讨厌自己的女儿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荣国夫人,武则天

    贺兰敏之,鲜卑族后裔,荣国夫人大女儿武顺的儿子,武则天的外甥。他跟荣国夫人之间除了祖孙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贺兰敏之剧照贺兰一门在贺兰安石没死之前,可以说是血统高贵的。但在贺兰敏之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妹妹,甚至他自己都成为武氏与李氏的玩物。他的母亲因毒害武则天未果,自杀而亡,妹妹也在后宫的争斗中被害

  • 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在唐高宗时地位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荣国夫人,唐高宗

    杨氏虽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妻子,不过她的一切荣誉皆因女儿武后而有,随着女儿的步步高升,杨氏也因此得到了一系列的头衔。武后在永徽六年被封为皇后,其父武士彟父凭女贵,按制封为周国公,杨氏则封为应国夫人——虽然按理来说丈夫是周国公,妻子也应该是封号相对应的周国夫人,但是因为唐高宗早在一登基时便将

  • 牛仙童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吗?牛仙童被摘心取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仙童,唐朝

    说到凌迟处死这个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的这个事情是非常非常可怕的,这个酷刑简直就是生不如死系列的,那么有没有人想问历史上第一个受凌迟处死的人是谁呢?有的人说是牛仙童,这个人也的的确确是坏,那么牛仙童真到底是不是凌迟处死第一人,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要说牛仙童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凌

  • 牛仙童是怎么死的?牛仙童是被凌迟处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牛仙童,唐朝

    凌迟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史书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而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叫牛仙童,处死之状惨不忍睹,先挖心,再截手足,然后割肉啖之,肉尽方死。因为有了这个先例,到了五代时期凌迟酷刑就出现了,牛仙童算是史上凌迟处死第一人,可他犯的罪当真应该受此刑吗?牛仙童是唐玄宗年间的一个官员,任内给事之职。开元二

  • 牛仙童是谁?唐朝牛仙童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牛仙童,唐朝

    唐玄宗当朝时期(713—739年),宦官杨思勗杀了受贿的牛仙童。玄宗皇帝对这个腐败的官员大怒,降旨诛杀他。根据惯例,这样的官员应当以最残酷的方式杀头。《旧唐书》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行刑的过程:“内给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张守珪厚赂。玄宗怒,命思勗杀之。思勗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资

  • 程元振是怎么成为凌烟阁功臣的?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程元振,唐朝

    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唐代宗为表彰功臣,打破惯例,将一些做出重要贡献人物的画像供奉到凌烟阁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然有两个宦官!其中一个更是罪大恶极,他差点搞垮唐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都知道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这个宦官的名气也不小,名叫程元振!根据史料